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孙权北伐的经历是怎样的?六伐合肥的结果如何?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1-28)260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孙权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可拉倒吧!还执着于攻打合肥?就孙十万那种挠痒痒的方式,就算攻打一千年,也拿不走合肥的一块砖。

三国君主中,孙权号称“天下之一搅屎棍”。我感觉这么说都有点侮辱天下之一这四个字,不知道神侯收不收他,毕竟他的那些北伐经历,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

多年以后,朱元璋在给自己选择陵墓位置的时候,有人发现钟山上的孙权墓。朱元璋冷冷一笑表示:让这小子给我看门吧!说实话,论北伐经历,孙权给朱元璋看门真不够格。

孙权北伐的经历是怎样的?六伐合肥的结果如何?

一、孙权北伐合肥,差点连裤衩都没拿回来。

公元215年,从刘备那儿拿到了长沙、桂阳的地盘,这时候他似乎就有点飘了。他认为连刘备都害怕自己了,难道不能去合肥找张辽斗一斗法?

所以这一年孙权带领10万大军进攻合肥,这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北伐经历。可是战争结果是,孙权的10万大军,被张辽带着800人摁在地上摩擦。

10万人被800人追着打是什么场面?这还没完,孙权撤军的时候,还差点被张辽给活捉了,吓得小心肝扑通扑通地乱跳,差点没当场去世。

要不是吕蒙、凌统、甘宁这帮强人挡着,孙权压根就走不了。你想想看,本来是想要拿下合肥的,结果却落得这么一个下场,孙权心里能好受吗?

经历了这次北伐以后,孙权终于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这可不是过家家。而且张辽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几乎一辈子没能愈合。一听说张辽还在合肥,孙权就没有再考虑过进攻该地。

二、孙权再伐合肥,实际上是为了夺取荆州。

孙权可真有耐心,过了4年时间,刘备在西边一直建功立业,拿下了益州和汉中,可孙权寸功未立,他心里痒痒了。

于是在公元219年,这哥们再次带兵攻打合肥。不过这次攻打合肥在历史上连个人数记录都没有,也没有发生任何一场战争。

其实孙权这么做,是为了削弱关羽在荆州的警戒。毕竟过去关羽虽然傲慢,但是在防守方面很有一套,孙权想要偷袭荆州压根就没机会。

这回孙权扬言攻打合肥,使得关羽可以放松警惕地北伐襄樊。可就在关羽北伐的时候,孙权从背后偷袭了荆州,让关羽无家可归。

啥情况啊?这也算北伐吗?这分明是朝着自己的盟友背后捅了一刀嘛!孙权两手一摊表示很无奈:没办法,正面进攻,给我一千年,我也打不下荆州啊!

孙权北伐的经历是怎样的?六伐合肥的结果如何?

三、孙权三伐合肥,跟挠痒痒没什么区别。

张辽活着的时候,你把刀架在孙权的脖子上,他也不可能愿意去攻打合肥。一直等到张辽去世以后,孙权这才松了口气,再次将北伐合肥的事情提上了议程。

在公元230年,孙权又来了!不过这回是兵马未动,粮草也没动,广告倒是先打出去了,等于是给曹魏那边画了一张大饼,扬言要攻打合肥。

这个时候曹魏的征东将军满宠,立刻调集了兖州和豫州的兵马前来支援合肥。孙权一看,这可不好惹,所以就再次放出广告:不陪你们玩了,我回家了!

这是在开玩笑嘛?满宠没有上当,不顾朝廷撤回大军的指示,依旧重兵把守合肥。果然十几天以后,不甘心的孙权突然带兵攻打合肥,可惜跟挠痒痒一样,没什么结果就回去了,史料里,连战损都懒得记载。

四、孙权四伐合肥,雷声大雨点小。

公元234年,诸葛亮正在搞北伐事业,相邀孙权一起北伐。孙权爽快地答应了亮哥,亲自带着10万大军北伐合肥。

没有张辽的日子,就是轻松愉快啊!孙权笑呵呵地出兵北上,结果却碰上了另一个硬茬。原来魏明帝曹叡也不是吃素的,居然也御驾亲征。

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孙权立刻刹住了车。二话不说,掉头就走。人家曹叡的人马还没到呢,就把孙权给吓走了。

关键是你出了10万大军,可不是过家家啊!诸葛亮在前线得知这个消息,气得当场去世。这个孙权,可真是个搅屎棍!

孙权北伐的经历是怎样的?六伐合肥的结果如何?

五、孙权五伐合肥,被司马懿斩了一万多人。

由于上一次攻打合肥跑路了,导致诸葛亮北伐失去了有利的援助。结果诸葛亮活活病死在了前线,蜀汉北伐暂时告一段落。

失去盟友的孙权,在公元241年,居然破天荒似的再次选择北伐淮南地区,而且兵分四路,各个出击。结果司马懿带着人马浩浩荡荡前来,一眨眼功夫就把孙权的人马给灭了,还斩杀了一万多人。

六、打合肥都这么难了,还想打襄樊?

其实从孙权北伐夺取了荆州以后,局势对东吴来说是很有利的,毕竟东吴一眨眼就有了两个北伐的突破口。一方面可以北伐攻打合肥,另一方面可以从荆州北伐攻取襄樊。

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这么设计的,一支人马从荆州出发,一支人马从汉中出发,这样北伐就能够夺取天下了。

可惜蜀汉失去了荆州,隆中对的计划也就被破坏了。但是荆州落在了孙权手里,似乎一丢丢作用都没有。

为了严防死守,孙权甚至在鄂州修建了武昌城,把都城给迁徙到了该地。可是他就是没有在这里北伐的想法,为啥?因为太难了!

孙权不是没有尝试过攻打襄樊,每次攻打都是乘人之危,似乎偷袭荆州尝到了甜头。比如说在曹仁被调走以后,孙权就打算偷袭襄阳,结果被曹军胖揍了一顿。

等到曹丕去世以后,孙权再次打算攻打襄阳,结果又被曹魏的大将文聘和司马懿胖揍了一顿。由此可见攻打襄樊太难了!

总结:孙权得了资源,却不好好利用,实在是浪费。

谁也想不到,拿下荆州的孙权,居然没有夺取天下的志向。他只想着占据长江天堑,从而能够偏安一隅。

所以孙权的所有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君主都这么个想法,手底下的将士们,就更加不可能为孙权卖命了!这么好的资源在孙权手里白白浪费了,实在是可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1/223039.html

“孙权北伐的经历是怎样的?六伐合肥的结果如何?” 的相关文章

姜维奉行诸葛亮北伐的国策 诸葛瞻为何还要反对姜维

姜维奉行诸葛亮北伐的国策 诸葛瞻为何还要反对姜维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北伐国策,为什么诸葛瞻还要反对姜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邓艾带着两万军队偷渡进蜀国境内,刘禅派诸葛瞻率军前往抵抗。从《三国志》记下来的情况来看,诸葛瞻打这场仗,打得非常奇怪。有哪些奇怪的地方呢?(诸葛瞻剧照)一是当诸葛瞻带着军队...

霍光的一生对汉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霍光的一生对汉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霍光是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霍光是汉武帝选择的托孤重臣,辅佐汉昭帝延续了汉武帝刘彻晚年重新修正的各项政策,为稳定汉朝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司马光在评价汉武帝时曾经说,汉朝之所以没有在汉武帝之后灭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顾托得人”,这个人就是指霍光。...

董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跟随姜维一同投降魏国

董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跟随姜维一同投降魏国

董厥,字龚袭,义阳郡平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镇北将军魏延同乡。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开府治事,以为丞相府令史,迁相府主簿,赞为“良士”。累迁尚书仆射,封南乡侯。尚书令陈祗去世后,继任尚书令。景耀四年(261年),迁任辅国大将军,与卫将军诸葛瞻并为平尚书事,连同侍...

蜀汉的灭亡与姜维有关系吗?他最后为何没能阻止

蜀汉的灭亡与姜维有关系吗?他最后为何没能阻止

263年,邓艾攻下绵竹,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在《三国演义》的塑造下,姜维是“幼麟”,是诸葛亮倾心培养的接班人,以至于有人都认为诸葛亮死后,蜀汉大权就是姜维在掌握。历史上诸葛亮去世,继任的是蒋琬(234-246年),然后是费祎(246-...

密折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雍正为何大力推行

密折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雍正为何大力推行

你真的了解雍正大力推行的密折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康熙四十五年,王云锦是第一名,雍正皇帝是65;年纪大了,难免会放松,找几个老友来家中打牌,打到最后一副扑克牌;第二日,王云锦向雍正行礼,雍正从袖中取出王云锦遗失的牌,并表示要带回去继续玩,这可把王云锦惊出一身冷汗。...

曹操迎接回汉献帝后 曹操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曹操迎接回汉献帝后 曹操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还不知道:曹操是怎么对待汉献帝的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献帝的一生,可以说是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加凄惨的,九岁登基就一直被董卓把控着,天天受到董卓的淫威,汉献帝小时候还真是凄惨,而长大一点之后,董卓更是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甚至说迁都就迁都,都不管...

羊续:东汉大臣、清官,廉洁自律,有悬鱼太守的美称

羊续:东汉大臣、清官,廉洁自律,有悬鱼太守的美称

羊续(142~189年),字兴祖,泰山郡平阳人。东汉大臣、清官,太常卿羊儒的儿子。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泰山羊氏,凭借门荫入仕,起家郎中,迁大将军(窦武)府掾,因事免职;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囚禁十余年。中平元年(184年),出任太尉(杨赐)府掾,出任庐江太...

乐进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曹魏有何作为?

乐进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曹魏有何作为?

乐进,曹操麾下第一先锋:“五子良将”之一,三国中最不该被人忽略的十大将领。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乐进为人骁勇善战,经常充当大军先锋,无坚不摧,深受曹操重用与信任。那乐进是如何“奋强突固,无坚不陷”的呢,又为何不出名呢一,投靠曹操乐进早年从军,在曹操帐下效力,虽然身材矮小,但为人骁勇善战,因此很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