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什么是秋决制度?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2-05)240

很多人都不了解秋决制度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代执行死刑一般集中于秋冬季节,这也被称为“秋决制度”,这种制度从西周诞生到汉朝形成制度,此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那么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原因其实有两个方面,其一源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认为所有活动都要顺应天时,而秋冬正是象征肃杀;其二则源于古代的死刑核定程序。

原因之一:古人认为活动应该顺应天时

“秋决制度”自西周时期便已经诞生,《礼记·月令》便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这源于古人早期对大自然的敬畏,认为所有活动都应该顺应天时,否则就要受到天神的惩罚,而秋冬时节草木凋零,正是象征肃杀。

直到汉朝时期,这种做法才开始形成制度。汉武帝时期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其理论根基便是董仲舒结合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创造出的“天人感应”学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天赋皇权”,即皇帝是代天治理天下的,因此皇帝和朝廷的所有行动都要遵从天时。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因此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因为秋冬之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

什么是秋决制度?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因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均奉“儒家”为正统思想,对于这种制度自然也就予以了沿用,例如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便再度重申,“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自此之后,“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例如唐、宋律规定便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十恶”重罪前四条)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也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需在秋季处决。

原因之二:古代的死刑复审和复奏程序

在汉朝时期,地方行政长官除了遇到重大死刑案件或两千石以上官吏的死刑案件,对于一般案件可以拥有杀人权,而不必上报朝廷核准。然而自北魏开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死刑案件则有两道程序必须走,即“死刑复审”和“死刑复奏”程序。

1、死刑复审。主要指对于拟定判处死刑的案件,必须在最终定判之前上报朝廷,由朝廷进行最终审定,并报请皇帝核准同意。北魏太武帝便规定:死刑案件一律奏报中央核准,《魏书·刑罚志》对此有载“死者,部案奏闻。以死者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词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谳报,乃施行”。而自隋唐时期开始,终审权开始被彻底收归朝廷,只不过历朝历代负责复审的部门不同罢了,例如隋唐主要由大理寺负责审核,再报刑部进行复审;两宋则由提刑司复审后才能施行,明朝则在前朝基础上增加了朝审制度,即由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三品以上官员在霜降后十日共同审核京畿附近的死刑案件;清朝则又在明朝基础上增加了秋审制度,即由各部长官在每年八月中旬对各省上报的死刑案件进行复审。

什么是秋决制度?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2、死刑复奏。主要指对于已经判定死刑的案件,要在行刑之前再次奏请皇帝进行核准,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勾决,而只有经过皇帝勾决,死刑犯才能够被处死。这项制度同样诞生于北魏,《魏书·刑罚志》对此有载,“诸州国之大辟,皆光谳报,乃施行”。隋朝更是规定死刑执行之前,需要奏请皇帝核准三次,这被称为“三复奏”;唐朝则在“三复奏”的基础上,要求对于京师的死刑案件进行“五复奏”,而谋反等大罪则实行“一复奏”;宋朝则因担心拖延行刑,在短暂恢复“三复奏”后又予以取消,只规定对京师地区死刑案件实行一复奏,州郡的死刑案件则不必复奏;明朝则再度启用“三复奏”规定,且不分京师和地方;清朝则从顺治十年(1653年)规定凡是朝审的案件一律实行三复奏,秋审的案件则不实行,而雍正二年(1724年)则规定经秋审案件也要实行三复奏,乾隆皇帝则因死刑复奏案件实在太多,因而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诏令对朝审案件实行三复奏,秋审案件一律改为一复奏。

我们知道,古代交通较为落后,地方案件报送朝廷,由朝廷审核之后再发回地方,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秋决制度”无疑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地方官员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也便于朝廷集中审核。

此外,处决人犯本就带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古代百姓农忙主要集中于春夏两季,秋冬两季则相对较为清闲,将处死人犯选在这一时期,其实也是为了方便百姓观刑,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2/224329.html

“什么是秋决制度?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的相关文章

法正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法正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

南巡有何好处,朱厚照为何一定要这么做?

南巡有何好处,朱厚照为何一定要这么做?

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明朝第十位皇帝。“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明朝的武宗南巡又称之为正德南巡之争、明武宗南巡之争。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是年二月,刚从北部边地太原、宣府巡视回来的朱厚照,又决意南巡,并于二月二十五日正式...

雍正上位后对好几个兄弟下手 雍正为什么要放过老十

雍正上位后对好几个兄弟下手 雍正为什么要放过老十

还不知道:雍正皇帝上台后,囚禁了好几个兄弟,为何只放过了老十?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放过老十胤?的目的,可谓是“心机重重”。康熙末年,一场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九子夺嫡”风波,让康熙皇帝的几个儿子,主动或是被迫地参与进来。最终,在经过激烈“角逐”后,皇四子胤...

说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刘备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刘备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刘备伐吴,攻打孙权,给关羽报仇,一路浩浩荡荡,势如破竹,孙权非常害怕,求和不成,派孙桓和朱然抵抗刘备,孙桓被关兴和张苞打的大败,损兵折将,溃不成军,关兴和张苞斩将立功,刘备这时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说了一句...

赵匡胤做了什么受人诟病 赵匡胤是历史罪人吗

赵匡胤做了什么受人诟病 赵匡胤是历史罪人吗

还不知道:赵匡胤为什么会被人诟病呢?身为开国皇帝中他都做了什么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匡胤是历史的罪人吗 ?赵匡胤确实对中华民族有罪,在开国皇帝中,算比较差劲的几个,说他仁慈,不杀士大夫云云。大家评价皇帝不要评价他仁慈什么的,那是对普通人的标准,要按皇帝的标准...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80年,身为代王的刘恒,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外。望着眼前巍峨的长安城,刘恒不禁心生感慨。十五年前,他离开长安城的时候,仅仅只有八岁。当时还...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什么故事?司马光救的是谁?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什么故事?司马光救的是谁?

司马光是中国北宋思想家、历史学家。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度还被现代人改编成了儿歌。故事里的有两个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司马光,一个是被救的孩童。没错,司马光就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不过比起他所写的这本史书而言,可能很多人更为熟悉的是发...

夏侯惇如果巅峰时期和关羽对战 多少回合才能斩杀关羽

夏侯惇如果巅峰时期和关羽对战 多少回合才能斩杀关羽

对巅峰期的夏侯惇,需要多少回合才能斩了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被严重低估了!若让巅峰期的夏侯惇和关羽作战,将会非常精彩,结局也将出人意料!被低估的夏侯惇一说起夏侯惇,众人总会想到独眼将军,因为夏侯惇在和高顺作战时,被曹性用弓箭偷袭,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