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何敢对处于全盛时期的唐朝下手?他有什么目的?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史之乱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之前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很受人们等我追捧。于是唐朝的历史又重新归入了大家的眼帘。这部电视剧所说的历史是发生在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这个时候的唐朝正处于盛世,一切都看着那么美好,但是估计大家不知道的是,在短短的11年后,也就是公元755年年底,唐朝的盛世将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给彻底打破,这场战争,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要知道,唐朝此时正处于全盛时期,为何安禄山敢在唐朝最威风的时候对唐朝下手呢? 其实,安禄山之所以敢反叛,那是经过调查研究的。毕竟反叛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摆个小地摊创业,亏了就亏了,反叛是要拿命去拼搏的,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那可不是开玩笑。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要跟着陪葬。当然,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安禄山之所以敢反叛,那是因为唐朝朝政混乱,奸臣当道。虽然这个是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不管奸臣不奸臣,军队给力什么都好说,军队不给力再多名臣也白搭。
而安禄山正是看到了隶属于唐朝的中央军不堪一击,才动起了反叛的歪脑筋。那安禄山是什么判断唐朝中央军团不堪一击呢?其实很简单,通过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叫做“天宝战争”,是发生在唐朝和南诏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纷乱复杂,有唐朝边将骄横的原因,当然也有南诏和吐蕃暧昧不清的关系在里头影响。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只说经过和结果。这场战争打了三次。之一次天宝之战,剑南节度使鲜于仲痛作为主帅,带领自己手下5万人边军加3万唐朝中央禁军共计8万人。
兵分三路,一路由主帅鲜于仲通率领,一路由大将军李晖率领,一路由安南都督王知进率领,三路大军从不同的方向直奔南诏腹地。在唐朝盛世的巅峰,征伐自己扶持起来的地方武装,本事信手拈来的,结果此战唐朝除了主帅鲜于仲通一人逃回来之外,唐军全军覆没。南诏国用唐朝士兵的尸体,筑城了一个大大的京观。此战虽败,杨国忠却隐瞒不报。令岭南节度使何履光率唐军攻打南诏。这次战争只是接触性作战,双方伤亡不大。而杨国忠却还不满足,于公元754年再度兴兵10万征伐南诏地区,以李宓为帅。
而这10万士兵的构成也很有趣,当时唐朝的府兵制已经瓦解,都是使用的募兵制。杨国忠以唐朝中央禁军为基础,再在两京以及河南河北招募百姓为士兵,进攻南诏。虽然此次作战一开始很顺利,李宓甚至一度打到南诏首都太和城外。可是由于疾病补给等问题,唐军不得不选择撤退。在撤退的路上被南诏国追击,死者十之八九。而李宓作为军队主帅,没有鲜于仲通那样不要脸,羞愧的他在天生桥,也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跳水自杀 。
也正是这场战争,让安禄山看出了唐朝禁军就是个架子货,更何况自己手下都是虎狼之师,比南诏强太多,于是反叛。对此事后世有诗云:西洱全军败没时,捷音犹自报京师。归来设宴甘泉殿,高适分明为赋诗。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