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南北榜案背后有何政治目的?看看朱元璋的帝王之术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2-22)310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南北榜案的故事。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在唐朝得到了发展,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成为封建社会选取人才的主要途径。到了明朝中后期,已经有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规定。很多考生几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一朝能够进士及第,光耀门楣。殊不知,在明朝洪武年间,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南北榜案”,导致两位状元被杀,从此,中国科举制度迎来了分区录取时期。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分享“南北榜案”背后,朱元璋的帝王之术。

一、中断14年的明朝科举

朱元璋虽然出身草莽,但他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公元1367年(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当时朱元璋还是吴王时期,朱元璋就已经开始筹备科举考试。待到至次年,朱元璋登基,朱元璋下令各州县筹备童生考试。

到了洪武四年,明朝之一场科举会试终于揭榜。但是,由于明朝立国不久,局势并不稳定,许多年纪大的读书人或隐居,或观望,来南京参加考试的考生大多是年轻人,最终录取了120名进士,朱元璋通过测试,觉得这些人不堪大用,因此这场会试考试草草了事。

明朝南北榜案背后有何政治目的?看看朱元璋的帝王之术

此后明朝的科举考试一度中断14年,朱元璋按照汉朝的旧例,让地方官推举人才。但这种推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直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再次开科取士。此后,明朝科举会试终于恢复了三年一考的节奏,洪武二十一年、洪武二十四年、洪武十七年都顺利地完成了殿试录取。但是,到了洪武三十年,发生了极大的变故,最后,朱元璋大开杀戒,两位状元人头落地,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

二、“丁丑科”——刘三吾摊上事了

洪武三十年,正逢丁丑年,因此,这一年的科举会试又称“丁丑科”。这一年的科举主考官名叫刘三吾。在明朝初年,刘三吾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十分伤心,但具体把明朝的江山交给谁,朱元璋很犹豫。朱元璋曾问大家:“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意思是:燕王朱棣最像我,立他为太子怎样?众人都不敢反对,只有80岁刘三吾质问朱元璋:

“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刘三吾的意思是:朱标既然是长子,他死了,他还有儿子,你应该把皇位传给长子一脉。如果立四子燕王为太子,那你让秦王(二皇子朱樉)、晋王(三皇子朱棡)怎么办?

朱元璋觉得刘三吾的话有道理,最终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刘三吾为人正直,而且敢作敢言。

正是因为刘三吾有如此品格,朱元璋才让他担任丁丑科主考官,没想到的是,等科举放榜之后,刘三吾就摊上事了。

丁丑科状元陈,福建人;榜眼尹昌隆,江西人;探花刘仕谔,浙江人。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南方人。不仅如此,这次科举一共录取52名进士,其中49人是南方人,南方人占比高达94.2%。

注:这里的“南北”,是以“淮河-秦岭”为界。所谓的北方,是北方5行省,指当时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和顺天(后来演变为北直隶)。

明朝南北榜案背后有何政治目的?看看朱元璋的帝王之术

这样一来,北方的学子不干了。科举落榜,本就无处发泄,北方的学子们抓住这个机会,不仅大闹贡院,还集体上书,认为这是主考官刘三吾在偏袒南方人。

考生们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刘三吾祖籍湖南茶陵,他也是南方人。

三、杀状元,重新考

朱元璋虽然相信刘三吾的为人,但也觉得这事有蹊跷,立即派洪武二十七年的状元、侍读学士张信成立一个十一人的调查组,重新对会试、殿试试卷进行评阅。

张信带着另外10个人忙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张信满脸疲惫地来回禀朱元璋:

“北方学子文理不佳,甚至有犯禁忌之语,新科进士名单,并无不妥。”

其实,明朝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评卷是采用糊名誊抄制度,在公布结果之前,阅卷人根本不知道考生的姓名、籍贯。若说主考官一味偏袒南方人,刘三吾的确冤枉。

张信为了让朱元璋相信自己的调查结果,还特意把挑选了南北方考生的试卷呈给朱元璋,想让朱元璋自己判断。

没想到的是,等调查结果公布,北方考生更加愤怒,他们群起激愤,认为不仅主考官刘三吾有问题,就连“调查组长”张信也在偏袒南方人(张信祖籍浙江,也是南方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考生们反正落榜了,就毫无顾忌地闹腾,最终,朱元璋为了解决问题,下令将新科状元陈、“调查组长”张信(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状元)两人斩首示众。并将主持本次科举的副主考一并处死,只有主考官刘三吾,朱元璋念及他已经85岁了,饶他一死,改为充军发配。85岁充军发配,其实和判死刑没有区别。

前后两届状元,张信只是实事求是地调查此事,而陈的新科状元身份还没暖热乎,就无端横遭惨祸,身首异处。朱元璋难道不知道张信、陈是冤枉的?其实,朱元璋明知道张信、陈是冤枉的,他也要杀,这就是帝王之术。

四、科举制度的南北不平衡

明朝南北榜案背后有何政治目的?看看朱元璋的帝王之术

其实,隋唐时期,国家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北方的文化发展一度比南方优越。例如,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可以查到籍贯的状元一共有8个人,其中7个都是北方人。安史之乱之后,唐帝国衰微,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淮河流域。

到了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动荡不安,大量的士族迁徙到了南方。特别是在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人之后,赵匡胤的宋朝就只剩下南方的半壁江山。因此,北宋文化虽然繁荣,其实,繁荣的也只是南方。而北方长期受游牧民族的统治和影响,文风大不如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南方考生全面崛起。

例如,北宋有详细籍贯的进士共有9630人,其中有9164人的籍贯在南方,北方人仅占4.8%。唐宋八大家北宋占了6人,这6人都是南方人(“三苏”是四川眉山人,王安石是江西抚州人,曾巩是江西南丰人,欧阳修是江西吉安人)。

元朝时期,忽必烈等统治者虽然也举办科举考试,但对读书人的尊重大不如前。但蒙古人毕竟统治了中原近百年,对 *** ,特别是北方士族影响深远。即使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仍有许多 *** 仍对元朝念念不忘。很多书生仍以元朝臣民自居,或曰“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或曰:“不忘故国(元朝)也。”

因此,朱元璋所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科举考试的公平性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即:如何解决科举制度中南北不平衡问题,如何笼络北方读书人的心。

五、朱元璋的帝王之术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他之所以再次恢复科举制度,不仅仅是选拔人才这么简单,更是要实现文化的繁荣,特别是笼络全国的读书人,包括南方人,也包括北方人。

明朝南北榜案背后有何政治目的?看看朱元璋的帝王之术

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科举南北榜案,北方读书人群起 *** ,在全国范围内鼓噪明朝科举不公平。如果是别的事情,或许可以理解,但这件事事关明朝和元朝文化的对抗,朱元璋不能不采取犀利手段。朱元璋云:

“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

因此,朱元璋最终用两位状元的人头,来彻底安抚北方5省的人心。而对于秉持公平考试的刘三吾、公正调查的张信等人来说,朱元璋的帝王之术,他们是不懂的,这就是书生和帝王的区别。

鉴于该事件影响巨大,为了尽快纠正这种失衡的局面,朱元璋决定亲自阅卷,亲自主持殿试,让北方考生重新考一遍。最后,录取61位北方学子。因为之一次录取的52人大部分为南方考生(南榜),而第二次录取的61人全部为北方考生(北榜),因此,人们称洪武三十年的可见考试案件为“南北榜案”,也有人讽刺称之为“南北榜糊涂案”。

六、南北榜后续影响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科举考试的南北失衡仍然没有解决,例如,建文帝时期共录取106名进士,其中有89人为南方人。朱棣时期,南方考生占进士总人数高达83%。直到明仁宗时期,大学士、“三杨”之首的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区考试,明仁宗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只可惜,明仁宗在位10个月就驾崩了,南北分区考试被搁置。

明宣宗时期,科举分区终于实施,按照“南六北四”的名额,对南北考生分别录取。明代宗时期,考虑到西南诸省的文化事业发展缓慢,读书人有倦怠之意,明代宗规定除了“南卷”“北卷”外,另设“中卷”。按照景泰五年的划分:

明朝南北榜案背后有何政治目的?看看朱元璋的帝王之术

南卷: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

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滁州、徐州、和州。

在这种“南北中”分区录取的制度下,明朝的科举区域公平问题得到了有效的均衡。

清承明制,清朝顺治年间,科举仍然按照南北分区录取,到了康熙年间,南北分区被废除,实行了分省录取制度,这估计是今天高考分省录取制度的起源(下图为清代科举放榜图画)。

朱元璋的帝王之心,书生们不懂。历史的每一次前进,背后都有很深刻的故事,甚至流淌着无辜者的鲜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2/227235.html

“明朝南北榜案背后有何政治目的?看看朱元璋的帝王之术”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军事能力真的很强吗 演义有没有夸大诸葛亮

诸葛亮军事能力真的很强吗 演义有没有夸大诸葛亮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在军事上很强吗?是真的名副其实,还是演义夸大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关于诸葛亮军事上的才能,我想如果说谁最有发言权的话,那这个人和一定是刘备。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刘备生前的南征北战中,是从来没有带过诸葛亮的,他们俩的关系有多好就不用多说了,不...

孔道辅:北宋时期大臣,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孔道辅:北宋时期大臣,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孔道辅,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勖(孔勗)之子,孔子四十五代孙,北宋大臣。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终年55岁。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孔道辅(987~1040),初名延鲁,字原鲁,孔子的第45世孙,自幼聪明好学,25岁...

曹操盗墓养活了军队好几年 曹操对谁的墓下手了

曹操盗墓养活了军队好几年 曹操对谁的墓下手了

还不知道:曹操究竟盗取了谁的墓,为何随随便便就能养活军队好几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无论是在什么时候盗墓,一般都被看作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而封建社会为了防止盗墓的现象发生,统治者通常会制定严格的法律来限制盗墓者的行为。但是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的就是铤而走险的人。总...

仆固怀恩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仆固怀恩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仆固怀恩,铁勒仆骨部人,唐朝中期名将。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广德元年(763年),中书令、朔方节度副大使、河北副元帅、大宁郡王仆固怀恩起兵叛唐。仆固怀恩曾率军打败史朝义,一举平定安史之乱,为唐朝立下巨大功劳,因此上了凌烟阁。那唐朝大功臣仆固怀恩为何要起兵叛唐呢一,出身名...

雍正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雍正为何非要和年妃合葬

雍正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雍正为何非要和年妃合葬

对为何雍正非要和年妃合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皇帝去世后非要和年妃葬在一块,就连她诞下的皇子也享受特殊待遇,取名都不按弘字辈,其中究竟有何隐情?两人因一场政治婚姻相遇,却不料得到一生最爱,年妃为雍正生下三子一女,可惜都早夭了,雍正破例为年妃做了哪些事呢?死后如...

雍正在位时期做的那么好 雍正名声为何那么差

雍正在位时期做的那么好 雍正名声为何那么差

清朝的雍正皇帝为何名声差?强迫读书人互相指责,结果适得其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怎么好,这大概和他残酷对待兄弟手足和逼压官员士绅纳税有关。不过雍正也是个很有趣的皇帝,在对待某些敌视他的官员士绅方面,雍正不像他的父亲...

历史上朱见深与万贵妃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上朱见深与万贵妃之间的关系如何?

明宪宗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至1487年在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后宫,一直是一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政治是非场,历朝历代似乎都难逃这个魔咒,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背后强大的推手:权利和诱惑。有明一朝亦是如此,但大明朝的后宫不乏堪称贤后的“有德之后”,为了国家和皇...

历史上雍正最宠信的三大朝廷重臣,乾隆为什么都要除掉?

历史上雍正最宠信的三大朝廷重臣,乾隆为什么都要除掉?

历史上雍正最宠信的三大朝廷重臣,乾隆为什么都要除掉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其实这是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王上任之后打击上一任皇帝的臣子都快成了基本操作了。首先我们先来讲一下大家最为熟悉的李卫。李卫算是雍正捡回来的,因为雍正觉得这个人正直有正义感而且不拘小节,就把李卫带到自己的身边,李卫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