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为什么能凭借直言上谏而闻名天下?他为什么没有遭到处死?
说到海瑞,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提到海瑞,我们总能想到这是一位敢于“抬棺上奏”的谏臣,当然海瑞的“抬棺”是提前准备好棺材,并不是直接抬着去的,人们只是借此表达对他那种敢于直言上谏的敬佩之情。纵观历史上各大王朝中,敢于直言上谏的忠臣良将并不少,为何偏偏海瑞因上谏名闻天下呢?又为何在触怒独断专横的嘉靖帝后没有遭到处死呢?
正统之争,独断专横
古代封建王朝在对于正统的传承性问题上总是看的很重要,公元1521年明武宗患病逝世,由于膝下无子,而且唯一的兄弟也在出生不久后逝世,所以皇位的继承人成了当时明朝的大问题,群臣不得已只能找来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让其继位。
继位后出现了正统传承性上的问题,嘉靖帝即位以后想追封自己的父亲作为太上皇,而众大臣则是一致认为嘉靖帝应该过继到明孝宗膝下,以此来保证皇位正统的传承性,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谁都不让步,这个问题双方一直争了三年也没争出个结果。直到三年后吏部侍郎何梦春等两百多名大臣冒死进谏,并且长跪在左顺门下,这里就能看出嘉靖皇帝的独断专横了,嘉靖皇帝对此非但不为所动,而且命令侍卫将群臣逮捕,施廷杖之刑,而且杖死18人,丝毫不留情面。
安排后事,明知必死仍谏
由此可见,嘉靖帝在位时期,并不是一位多么开明的君主,敢于直言上谏的大臣不是被杀了就是遭贬,剩下的大臣对于上谏一事也都是闭口不言,这样一来,海瑞的冒死之谏便成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
嘉靖皇帝晚年时期,崇尚道教,不理朝政,整日沉浸在追寻长生不死的美梦中,国力日益衰弱,正是“君道不正,臣职不明”,嘉靖帝如此之举也没有大臣前去劝谏。当时海瑞上奏时嘉靖帝已经有20多年不上朝了,忧心忧国的海瑞这才决定了冒死一谏。在谏言的《治安疏》中,海瑞的指出了了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大兴土木,所用之财皆是民脂民膏,不理朝政,导致法纪废弛,久居西苑,与皇子妃子们不能相见,夫妻之情渐远,父子之情渐疏等等。海瑞这个上奏,典型的就是说嘉靖帝,“为君王不尽责,为父亲不尽责,为夫君不尽责”,这三种身份嘉靖帝都没负起原有的责任,
嘉靖帝原本就独断专横,后来又沉浸在长生梦中,这时候的嘉靖帝可以说是谁碰谁难受,但胆识过人的海瑞就这样上奏了,字里行间言之凿凿,笔锋直指嘉靖帝的弊端,这样的上奏搁在哪个君王身上都会大怒,当然海瑞自己也想好了,自己这一奏,难逃一死,所以已经把后事都准备好了。
奏中用心良苦,名闻天下
果然嘉靖帝看完后怒不可遏,直接命人将海瑞逮捕,旁边有个宦官说这个人素来愚痴,后事交代好了,他自己是不会逃的,嘉靖帝听完后,这才又去看《治安疏》,边看边叹息,最终只是将海瑞关押入狱,并未处死。
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想将海瑞处死的嘉靖帝改变主意。首先海瑞的官职虽然小,但是素来以清正文明,嘉靖皇帝是痴迷长生,但是不傻,杀了海瑞,只会引起震动。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那道《治安疏》上,在《治安疏》中,开篇就把嘉靖比作了汉文帝,在说道朝廷弊病时又用了个“陛下误举之”,这就是错在他人,不在嘉靖帝,帮助嘉靖帝开脱,后来又把嘉靖帝比作尧、舜、禹等这种圣人之君,臣子把皇帝比作圣人之君,皇帝自然就会向圣人之君看齐,既然是名垂千古的圣人之君,那自然是不能杀谏臣的,所以这才让海瑞免得一死。
由此可见,海瑞虽是冒死上奏,但并不是直言冒谏,在奏章上,海瑞是下了大功夫的,确实有其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