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的战功赫赫,为什么晚年十几年闭门不出?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尉迟敬德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十几年闭门不出,是因为尉迟敬德已经致仕了,由此我们可知古代退休制度完整性。且已退休的大将级高官重臣,如果仍然社交活跃,那这肯定就是作风问题了,必然将引起君王猜疑。
而率骑兵突阵迅捷如风,武艺绝伦,每令敌望而生畏的大唐之一名将尉迟敬德,凌烟阁排名第七,位列武臣之首。而贞观之后,却无缘参与波澜壮阔的大唐开彊拓土战争,反而长期转任于地方刺史职务上默默无闻,确实令多人不解。
实际也很好理解,因为古代帝王权术有二件事。
其一:不赏之功。其二:使功不如使过。而这二件事又都直接关联了尉迟敬德。
贞观三年后,唐太宗让军功卓著的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离开了京都,出任襄州都督。从此,尉迟敬德实际就是离开了军队与中枢,在州刺史、都督等地方大员任上辗转了十余年。
因为尉迟敬德脾气暴躁,在朝中时,居功自傲,经常当面讥讽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短处。而且他还要动手打人,宰相们实际对他又恨又怕,但又不能动他。
由此,唐太宗让他出京任职地方,实际是为了保全君臣之义,是在保护他。
而尉迟恭仍然屡屡犯暴脾气的毛病,为此曾受过太宗的严厉警告。
终于,直至贞观十七年,一直任职外州的尉迟敬德,大概是想明白了什么,上表申请提前退休。
之后,除每日初一、十五上朝二次外,从此闭门不出,以歌舞美人自娱了十六年,直至去世。
但必须指出的是,太宗给尉迟恭的优待是恩遇极隆的,他享受的退休规格是:“开府仪同三司。”这可是宰相级的正国级待遇。
下面,且听分析“不赏之功”与“使功不如使过”,对尉迟敬德产生了什么影响。
先说尉迟敬德的不赏之功。
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一箭射杀建成太子。
纵然秦王身经百战,早已杀人如麻。可这一次,他亲手射杀的,却是自幼一起长大,少年时感情深厚的同胞手足长兄,心里说不出的别样情绪,让在战场上从不手软的李世民,竟然拉不开弓弦了。于是,反让李元吉勒住了脖子,性命危在眉睫。
这时候,尉迟敬德驰马赶到,杀李元吉,救下李世民。
这是继洛阳大战时,李世民身陷于单雄信重围中那次之后,尉迟敬德第二次救了他的命。
尉迟敬德格杀齐王李元吉后,又替代李世民,干了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
就是披甲执兵闯入禁中,横着锋刃尚在滴血的长槊去见皇帝李渊,这实际就是,逼皇帝写下了授权于秦王的诏书。
千钧一发之际救了皇帝二次性命的大将,历史上也唯有尉迟敬德。又手刃齐王,兵逼高祖。这就是古人所云:不赏之功!
再讲一讲,什么叫“使功不如使过”。
从功臣排名地位上讲,除非唐太宗亲征,否则尉迟敬德这样级别的大将,是真的没法参与大唐那些开彊战争的。原因如下:功勋卓越的人,往往会生骄纵之心。尤其是行伍出身的尉迟敬德,除了太宗之外,他是谁也不放在眼里的。
其一。
大唐如果发动战争,有比尉迟敬德更适合领军的统帅。而这些统帅,又是没资格去担任尉迟敬德的上级领导的。
其二。
倒不是说尉迟敬德没本事统一路大军。尉迟敬德勇猛善战,同样也善于领兵的。
未投唐之前,众多唐军名臣大将,多在尉迟敬德手下吃了败仗。
唐右仆射裴寂,唐宗室亲王李孝基、大将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等诸路军马,全部被尉迟敬德击破并俘获。其军锋之猛,曾让高祖李渊胆战心惊。
但是,如果让已经立有“不赏之功”且常常居功自负的尉迟敬德,再立几次灭国擒王的大功,那朝廷该用什么去封赏他呢?
所以,让李靖、李世勣这些在玄武门之变中“犯有立场不坚定、有观望错误”的名将,去指挥大唐向四夷扩张的远征战役,他们就会兢兢业业,竭尽全力用功绩去弥补自己的错误。
这是最合适的,也就是古人云:使功不如使过之意。
尉迟敬德脾气有暴躁?
贞观六年九月李世民大摆酒宴,时任同州刺史的尉迟敬德回京赴宴。席间又闹出了一桩天大之事。
中国人酒宴上,席位排名,是有讲究的。
尉迟敬德见到,有人的席位排在他之上。于是勃然大怒,横目斥道:“尔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上席?”
史书未讲明此人为谁。尉迟敬德凌烟阁排第七,那么他上座此人,就必然是房玄龄等后来凌烟阁的前六人之一。
任城王李道宗,当时坐在敬德的下位,李道宗一看,不妙,尉迟敬德发脾气,那是要出乱子的。便连忙起身离席来劝解。
李道宗,那是宗室亲王,李世民的亲堂弟。一直就跟着李世民打仗的,也是战功卓著之人。
尉迟敬德已经动手开打了,见李道宗敢上来阻止,便朝着李道宗一拳过去,正中面门,差点儿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
这事儿大了!在皇帝赐宴上,动手打人,还打坏了皇帝的堂弟。
若按照汉代法律,在皇帝与太后皇后赐宴上,如果出言不逊,那属”大不敬”之罪。还要动手打人,且还是打坏了皇帝家家族里的宗室兄弟,那还了得,那是铁板钉钉的大不敬重罪了。
大不敬。轻者杀头,重者是可以族诛的。可参见西汉灌夫之死。
李世民非常不高兴,但也没大发雷霆,只是冷着脸对尉迟敬德说了句话,意思为:
“我总觉得汉高祖不该诛杀功臣,如今一看,觉得汉高杀功臣,是有道理的!”
这一回,是把尉迟敬德真吓倒了。从此后,便收敛性情,一般就不再任性的恣意妄为了。
尉迟敬德这种政变深度参与者,曾经杀帝之胞弟、以兵逼高祖的“不赏功臣”,在古代是很容让皇帝在事成后卸磨杀驴,再让其背锅的。
但是,纵然尉迟敬德大闹皇帝酒宴,殴打宗室亲王这样的事做出来,李世民也没杀他。唐太宗的胸怀气度,千古一帝这个称呼,绝不是平白无故就可得的。
但是尉迟敬德的脾气,终究是一下难改的。
贞观十三年,尉迟敬德调任鄜州都督(今陕西富县)。
估计又是打了什么人,或说了些什么狠话,竟然被人打小报告,说尉迟敬德意图谋反。
唐太宗当然不会相信!肯定是老毛病犯,又得罪人了。但既然事发生了,那总得与尉迟敬德面谈一次。
如果皇帝真怀疑有大臣谋反,那就是直接下狱审询,而非面对面谈心了。
太宗问:
“为何会有人说你谋反?”
尉迟敬德闻言大怒,解衣投地,露出胸背累累疮疤。愤然道:
“臣确实谋反!曾跟随陛下征伐四方,不惧刀砍箭凿,身历百战,今天下安定,便又怀疑我要谋反了。”
太宗本意就是要劝劝他收敛些脾气,别老得罪人,一见这样,赶紧说道:
“行行,快穿上衣服,朕又不怀疑你,所以才有此问,何必这般恼怒!”
不过,尉迟敬德这一身伤疤,却让太宗回想起了当年二人弯弓执槊的征战岁月,皇帝感慨之下,也不由得流了眼泪。
此后,尉迟敬德又出任夏州都督。数年后的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尉迟敬德上表请求回家养老。
除了唐太宗伐高句丽时,尉迟敬德随军从征之外,余生十六年,再不与人交往。
尉迟敬德上半生纵横沙场,以勇名冠三军。仕途下半生却远离军旅,十余年间历任于襄州、同州、宣州、鄜州、夏州等,
他与唐太宗二人的君臣之义,是可称千古美谈的。
658年12月,尉迟敬德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唐高宗李治追认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并下诏悼念,三天不临朝。并且命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要去参加吊唁。
而尉迟敬德之所以要在致仕之后闭门十六年。实际就是以此报答太宗皇帝对他的保全之义。
因为,当尉迟敬德随着年龄增长,火气渐退之后,慢慢他就领悟到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