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北宋、辽、西夏三国是怎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的?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1-16)160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南”的战略决策,并最终统一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可是,在宋王朝的北边有着刚刚崛起的契丹人建立的辽朝,西部后来还有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起来的西夏王朝,这三个王朝一时成为新的三国鼎立。

那么,这三个王朝是如何形成鼎立的局面呢?笔者下面简单叙述一下这新三国演义形成的过程。

赵匡胤在统一了中原及南方后,还没来得及用兵北上就去世了,他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为赵光义)接位后,先后两次派出大军北上,欲夺回被“儿皇帝”石敬瑭向辽朝所献的燕云十六州,结果,两次均告失败,只是在雁门关外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杨家将故事”。

宋军连续两次的主动进攻失败,被崛起的辽朝看在眼里,而且辽军经过多年与宋军的作战,不仅熟悉了北宋的防御状况,掌握了对手的特点和弱点,更重要的是把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大捷,兵锋直扑黄河北岸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直接威胁北宋都城开封府,宋廷朝野震动。

北宋、辽、西夏三国是怎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的?

宋真宗在寇准的力劝下,决定御驾亲征并抵达澶州城,宋军官兵见天子亲征,无不振奋,碰巧又射杀了辽军主将萧挞览。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眼见辽军长途跋涉,又不适应南方的潮湿炎热气候,宋辽两国遂议和并签订了“澶渊之盟”,由此开创了宋辽两国边境百余年的和平。

西夏在建国前,割据于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的李氏政权与北宋介于战和之间,为了对抗北宋,他们还向辽国称臣并得到册封。

到李元昊横空出世时,西夏主、李元昊之父李德明为了巩固和辽朝的关系,曾多次向辽圣宗为李元昊请婚。后来辽兴宗继位,1029年,把族姐封为兴平公主嫁给了李元昊,并封李元昊为夏国公、驸马都尉,辽朝因此一直以宗主国的身份自居。

1032年,李元昊继承父位,当上了夏国王。1038年,李元昊又正式称帝建国,成为夏景宗。北宋自然不能答应一个割据的政权称帝,不仅关闭了互市,并悬赏捉拿李元昊。

从1040年到1042年,李元昊组织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并在延州(今陕西延安)的三川口之战、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六盘山的好水川之战、镇戎军西北的定川寨之战均大败宋军。当时的北宋宰相吕夷简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虽然李元昊能把宋军大的大败,但他发动战争带来的损失也是自己承受不起的:由于战争爆发,宋朝停止了对西夏大宗银、绢、钱的“岁赐”;关闭了边境交易场,禁止西夏所产青白盐入境,使西夏境内的粮食、绢帛、布匹、茶叶及其它生活用品奇缺,物价昂贵。

而且,李元昊也认识到自己要想真正战胜地广人众的宋朝绝非易事,宋朝在战略上的优势是西夏望尘莫及的。基于这些原因,李元昊向宋朝试探求和。而最终促成宋夏议和的重要原因是这个时期宋、辽、夏三者关系又有了新的变化。

李元昊同辽为“甥舅之亲”,奉行倚辽抗宋之策;辽则利用宋夏对立,向宋讨价还价,从中渔利,甚至以牺牲西夏利益从宋朝得到实惠,这又引起了李元昊对辽朝的不满。

1044年,辽夏之间又发生争夺领属部落的纠纷,辽命令西夏归还山西五部人口,而李元昊据不从命,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同时,由于李元昊和兴平公主成婚后不睦,导致了公主早亡,这些都使辽与夏的联盟开始破裂。

辽兴宗为了教训西夏,抽调了数十万大军,集结于西南边境,准备大举伐夏。李元昊感到处境孤立,为免除两面受敌,又主动宋朝讲和。

李元昊接着向辽求和不成,便示弱于辽军,辽军大举入侵西夏,结果轻敌的辽军北路萧惠部在贺兰山北被西夏击溃。接着,李元昊又回师把人疲马饥的辽军主力大败于河曲,俘获辽驸马都尉萧胡睹等近臣数十人,辽兴宗本人也“单骑突出,几不得脱”(《辽史-罗衣轻传》)。

北宋、辽、西夏三国是怎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的?

李元昊在给辽军以重创之后,又不失时机地再次向辽请和,并愿以俘虏交换被扣的西夏使臣。辽兴宗此时无力与李元昊交战,只得暂时答应讲和,辽、夏的冲突暂告一段落。

辽军回师后,辽兴宗当即决定把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升为西京,并加强西部地区的军事力量,伺机再挽回失败的面子。

1049年,辽兴宗趁李元昊去世,其幼子李谅祚初立,再次分三路大军亲征。结果除了北路军进攻西夏有所收获外,南路和中路又大败而回。1054年,辽、夏又重新达成和议。

辽军主动发起的两次对西夏作战,都是以先胜后败或小胜大败而告终。但西夏的军事实力毕竟不能与辽国相提并论,单凭辽国的军事威慑力,就足以让西夏恐惧。辽朝所重视并谋取的只是对西夏的霸权,从而能让北宋感觉到西夏在辽国面前唯命是从,并借此利用宋、夏矛盾从中获渔利。

所以,尽管辽在对夏战争中没占多少便宜甚至失利为主,但在辽、宋、夏三方整体博弈中,却是获利最多的。这一局面客观上巩固了辽夏、辽宋、宋夏的稳定关系,并由此构成了辽、宋、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文参考文献:《大同史略》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南”的战略决策,并最终统一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可是,在宋王朝的北边有着刚刚崛起的契丹人建立的辽朝,西部后来还有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起来的西夏王朝,这三个王朝一时成为新的三国鼎立。

那么,这三个王朝是如何形成鼎立的局面呢?笔者下面简单叙述一下这新三国演义形成的过程。

赵匡胤在统一了中原及南方后,还没来得及用兵北上就去世了,他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为赵光义)接位后,先后两次派出大军北上,欲夺回被“儿皇帝”石敬瑭向辽朝所献的燕云十六州,结果,两次均告失败,只是在雁门关外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杨家将故事”。

宋军连续两次的主动进攻失败,被崛起的辽朝看在眼里,而且辽军经过多年与宋军的作战,不仅熟悉了北宋的防御状况,掌握了对手的特点和弱点,更重要的是把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大捷,兵锋直扑黄河北岸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直接威胁北宋都城开封府,宋廷朝野震动。

宋真宗在寇准的力劝下,决定御驾亲征并抵达澶州城,宋军官兵见天子亲征,无不振奋,碰巧又射杀了辽军主将萧挞览。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眼见辽军长途跋涉,又不适应南方的潮湿炎热气候,宋辽两国遂议和并签订了“澶渊之盟”,由此开创了宋辽两国边境百余年的和平。

西夏在建国前,割据于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的李氏政权与北宋介于战和之间,为了对抗北宋,他们还向辽国称臣并得到册封。

到李元昊横空出世时,西夏主、李元昊之父李德明为了巩固和辽朝的关系,曾多次向辽圣宗为李元昊请婚。后来辽兴宗继位,1029年,把族姐封为兴平公主嫁给了李元昊,并封李元昊为夏国公、驸马都尉,辽朝因此一直以宗主国的身份自居。

1032年,李元昊继承父位,当上了夏国王。1038年,李元昊又正式称帝建国,成为夏景宗。北宋自然不能答应一个割据的政权称帝,不仅关闭了互市,并悬赏捉拿李元昊。

从1040年到1042年,李元昊组织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并在延州(今陕西延安)的三川口之战、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六盘山的好水川之战、镇戎军西北的定川寨之战均大败宋军。当时的北宋宰相吕夷简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虽然李元昊能把宋军大的大败,但他发动战争带来的损失也是自己承受不起的:由于战争爆发,宋朝停止了对西夏大宗银、绢、钱的“岁赐”;关闭了边境交易场,禁止西夏所产青白盐入境,使西夏境内的粮食、绢帛、布匹、茶叶及其它生活用品奇缺,物价昂贵。

而且,李元昊也认识到自己要想真正战胜地广人众的宋朝绝非易事,宋朝在战略上的优势是西夏望尘莫及的。基于这些原因,李元昊向宋朝试探求和。而最终促成宋夏议和的重要原因是这个时期宋、辽、夏三者关系又有了新的变化。

李元昊同辽为“甥舅之亲”,奉行倚辽抗宋之策;辽则利用宋夏对立,向宋讨价还价,从中渔利,甚至以牺牲西夏利益从宋朝得到实惠,这又引起了李元昊对辽朝的不满。

1044年,辽夏之间又发生争夺领属部落的纠纷,辽命令西夏归还山西五部人口,而李元昊据不从命,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同时,由于李元昊和兴平公主成婚后不睦,导致了公主早亡,这些都使辽与夏的联盟开始破裂。

辽兴宗为了教训西夏,抽调了数十万大军,集结于西南边境,准备大举伐夏。李元昊感到处境孤立,为免除两面受敌,又主动宋朝讲和。

李元昊接着向辽求和不成,便示弱于辽军,辽军大举入侵西夏,结果轻敌的辽军北路萧惠部在贺兰山北被西夏击溃。接着,李元昊又回师把人疲马饥的辽军主力大败于河曲,俘获辽驸马都尉萧胡睹等近臣数十人,辽兴宗本人也“单骑突出,几不得脱”(《辽史-罗衣轻传》)。

李元昊在给辽军以重创之后,又不失时机地再次向辽请和,并愿以俘虏交换被扣的西夏使臣。辽兴宗此时无力与李元昊交战,只得暂时答应讲和,辽、夏的冲突暂告一段落。

辽军回师后,辽兴宗当即决定把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升为西京,并加强西部地区的军事力量,伺机再挽回失败的面子。

1049年,辽兴宗趁李元昊去世,其幼子李谅祚初立,再次分三路大军亲征。结果除了北路军进攻西夏有所收获外,南路和中路又大败而回。1054年,辽、夏又重新达成和议。

辽军主动发起的两次对西夏作战,都是以先胜后败或小胜大败而告终。但西夏的军事实力毕竟不能与辽国相提并论,单凭辽国的军事威慑力,就足以让西夏恐惧。辽朝所重视并谋取的只是对西夏的霸权,从而能让北宋感觉到西夏在辽国面前唯命是从,并借此利用宋、夏矛盾从中获渔利。

所以,尽管辽在对夏战争中没占多少便宜甚至失利为主,但在辽、宋、夏三方整体博弈中,却是获利最多的。这一局面客观上巩固了辽夏、辽宋、宋夏的稳定关系,并由此构成了辽、宋、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1/231525.html

“北宋、辽、西夏三国是怎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的?” 的相关文章

窦漪房双目失明又失宠了 汉文帝为何没有废后

窦漪房双目失明又失宠了 汉文帝为何没有废后

还不知道:窦漪房早已失宠,还双目失明,汉文帝为什么不废后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文帝可以废窦漪房,但是,没有必要。他没有废后的理由,并且,废后的性价比,实在太低了。窦漪房,并不是汉文帝的结发妻子。她原本是家人子,在吕后身边伺候。后来,她被吕后赐给当时还是代王的汉文...

卫子夫最后之所以选择自缢,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卫子夫最后之所以选择自缢,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卫子夫的一生完美地验证了现实生活远比小说精彩。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皇后,在汉宫49年,居后位38年。历史上对其评价极高,赞其为";一代贤后";。有句话叫“哀莫大于心死”,卫子夫最后之所以选择自缢,主要是因为她的心已经死了。受野...

历史上的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皇后真的要下场和妃子争吗

历史上的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皇后真的要下场和妃子争吗

对历史上真正的宫斗是什么样?别被电视剧骗,皇后地位太高不屑参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宫剧之所以很受观众的欢迎,尤其是女性观众,是因为看着后宫女王和许多妃子为了利益和皇帝的宠爱而互相争斗,真的很有趣。在清代戏剧中,后宫之争并不比朝廷之上的政治斗争差,也是一场你死我活...

太子作为国本 朱高炽为何坚持要朱瞻基去南京

太子作为国本 朱高炽为何坚持要朱瞻基去南京

对朱高炽为什么坚持要朱瞻基下南京?朱棣驾崩后他的皇太孙储位还稳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洪熙元年四月,洪熙皇帝朱高炽命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不成想命不久矣,导致了后来皇帝驾崩时太子在外,原本就对皇位野心勃勃的汉王认为有机可乘,在朱瞻基回京途中伏兵,意图截杀皇太子,夺得...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时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吴末帝孙皓即位后...

历史上徐庶真的是因为母亲才选择离开刘备吗?

历史上徐庶真的是因为母亲才选择离开刘备吗?

徐庶本名徐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众所周知,徐庶之所以离开刘备,主要是因为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控制。除此而外,还有另外三个原因,可能是你我都不曾想到的,是什么呢?(我们从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寻找答案):一、三国博弈,各自帐...

汉朝皇帝在和匈奴和亲的时候 汉朝为何只嫁不娶

汉朝皇帝在和匈奴和亲的时候 汉朝为何只嫁不娶

对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来不娶匈奴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别说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就是放眼整个中国五千年封建社会,中原皇帝娶夷狄女子为正妻的也是非常少见的,中原与夷狄和亲,几乎全部都是中原王朝把女子嫁给夷狄君主,不觉得奇怪吗?《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凤阁舍人...

刘备在荆州时期实力最为鼎盛 和孙权开战又会怎么样

刘备在荆州时期实力最为鼎盛 和孙权开战又会怎么样

对刘备在荆州最鼎盛的时候,要是和孙权发生全面战争,谁会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在荆州最鼎盛的时候,应该是取得益州之后、湘水划界之前。如果曹操不插手的话,刘备与孙权全面开战,胜负难料,谁都没有取胜的把握。但这取决于孙权的战略决策,很可能孙权会主动放弃,刘备再次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