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真的是一个盛世吗?
说到隋文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谥号,是古时候对一个人死前成就盖棺论定的说法,常见于皇族、官员显贵。“文”,是溢号中较为普遍的一个字,历史上谥“文”的皇上不少,如汉文帝、隋文帝这些。依照《逸周书·谥法解》里的解读,“经纬天地、慈惠爱民曰文”,换句话说,能溢号“文”的皇上,全是能力出众,还爱护百姓的。
隋朝开国帝王杨坚,就溢号“文皇帝”,他是赫赫有名的隋炀帝的生父,也是在历史上知名的“惧内”皇上,当政二十多年,奋发图强,史籍对他不缺赞美之词。他结束了自“五胡乱华”至今,几百年的四分五裂、时局动荡的战乱,抑制了北周的鲜卑化制度,实行汉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勤俭节约,平徭赋,仓廪实,权利法案行,谦谦君子咸乐其生,奸险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角色殷阜,朝野欢喜。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以内晏如也。”
《隋书》里这句话,就是在杨坚治下,大隋百姓大部分完成了时和岁丰,国泰民安。承受几百年的战争之苦的群众,总算可以过上安宁日子了。
杨坚当政期内,最被夸赞的就是“开皇之治”了,后人尊称它是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中,更为难能可贵、称得上惊喜的“鼎盛”。关键原因是:一用的时间较短;二起始点太低;三记述真实有效。
在几百年的战乱的起始点下,杨坚实现“开皇之治”仅用了二十年,假如从统一天下算起,也是仅用了十一年。而有关“开皇之治”的记述,更为人赞叹不已的便是:隋朝的粮仓囤积的谷物多到超级变态,开皇之治阶段积累出来的谷物,一直到唐贞观年里都还没吃了。
《贞观政要》中,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的用处,迄今没有尽到。”这时,距隋朝灭亡己经接近20年,距隋文帝病逝,己经过去了33年!
1969年,考古学工作人员在洛阳发掘了一座隋朝粮仓遗迹——含嘉仓,占地面积45万平方,共探到259个粮窖,在其中一个竟然还储存着稻谷五十万斤,自然已经霉变炭化了。可是隋朝的殷实与富裕,可见一斑。但是,“开皇之治”这么鼎盛,为什么大隋就在短短10多年后,很快分崩离析了?
吃饱了肚皮,自始至终是数千年来老百姓最现实的向往。要是让老百姓吃饱了,便是千古圣君;而让老百姓饿肚子的,便是 *** ,每个人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隋朝这么多谷物,当然是足以供养老百姓的,老百姓好像无需担心没粮食吃。殊不知,具体情况却不是这样,并不是!
《贞观政要》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人比较饥乏。是时库房盈溢,竟不能赈给,乃令百姓贮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库房,比至末期,计天地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很多流民因没有谷物而被饿死了,那时候 *** 部门库房里的谷物满员,可隋文帝却视而不见,没有一切要开仓放粮的含义。
结果,就出现了很“奇怪”的一幕, *** 部门粮仓盈溢,而百姓却饿殍遍野。对于此事,唐太宗有云:“国之兴衰不由蓄积多少,惟在百姓苦与乐”。隋文帝在意粮仓是不是放满,而忽视了开设粮仓的目的:让老百姓在闹饥荒之时有口饭吃。而这一幕,也变成不少隋末农民起义的宣传口号。如刘武周:“今百姓挨饿,死尸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
隋朝时,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总数相比北周阶段,并没有很大转变,即使略微提高也不会是爆发式的提高,换句话说隋朝的人口数量、土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是基础稳定的。那么,隋文帝是怎样在这稳定的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中,获得比前朝多数倍的谷物的呢?大道理非常简单,薅老百姓的羊毛绒!依靠巨额地方税,从老百姓嘴中夺粮。
有些人又说起了,隋文帝并不是轻徭薄赋吗?的确,杨坚说过这句话,隋朝地方税“明表面”的数据信息的确减少了许多。可是,杨坚真的“轻徭薄赋”了没有?自然没有!假如真的是轻徭薄赋的话,百姓是多少会在一些余粮手中,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就大饥荒呢?接下去便是关键:杨坚调节了度量衡!
《隋书·律历志》记载:“开皇以古斗三升级成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又在《左传正义》上说:“周隋斗秤,以古三而为一。”由此可见,即使杨坚“轻徭薄赋”,隋朝百姓还要比之前多交一倍的谷物,地方税不降反升!恶魔藏在关键点中!
如此一来,隋朝官方当然府库丰富,但是百姓也真的是粮仓空荡荡,“仓粟烂积而百姓挨饿”,时和岁丰而饿殍遍野!因此 ,隋朝的繁荣富强只不过执政者们繁荣富强,而并非群众繁荣富强,是典型性的“国进民退”的繁荣富强。说白了“开皇之治”,也仅仅执政者一厢情愿的虚报鼎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