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陲小国成长为一统天下的王朝,秦国是如何做到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秦朝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秦朝能够一统天下令世人崇拜敬仰,在这功垂千秋的成就背后,是秦历代君王革故鼎新、砥砺前行的结果。
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国”,这使得他的军事成就一直被人所关注。今天,我们先就来看一看,秦国的军队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的人数并不多,由于组建军队需要先对军人进行技术培训,并配给他们武器和战马,这就导致培养一个士兵的成本非常高。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那些浩浩荡荡的大军,其实只是一种夸张的演绎。
这时,一种新的兵种出现,才使得秦国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这就是步兵。很多人以为步兵是所有军队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其实直到公元前6世纪,这一兵种才渐渐出现。
步兵最初来源于南方,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山,骑兵无用武之地,步兵就是他们的主要力量。这一地区的吴越两国向北扩张,便把步兵推广到了北方。
和骑兵相比,步兵装备更便宜,必须学习的军事技能减少,这就对士兵的素质要求有所降低,服兵役对象扩大到农村,军队逐步扩大。
其次,弩的发明,鳞状盔甲的发展,铸剑术的提高和传播,以及铁兵器的广泛使用,也使步兵成为一支真正不可战胜的武装。
此外,商鞅的政策为民国建立了一套以兵役为基础的统一管理制度。他提出了五人为伍的制度,促使法律能在士兵自己的组织范围内得以实施,也保证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良好表现。
最后,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规定,使秦朝的军事力量迅速提升,这就是“军功”。秦规定,有军功者可以授予爵位,甚至可以赎罪。物质的激励和对自由的渴望,使秦国军民形成虎狼之势。为了活命或更好的生存,秦国的每一个人都会在战场上瞪圆了双眼。在他们眼里,敌人的脑袋不再是脑袋,而是粮食和自由。
《商君书》是一部关于商鞅政治思想和 *** 的著作,很多人听名字会以为这是商鞅自己写的书。其实这是在商鞅死后,后人根据他的思想汇编而成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商鞅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政治举措和思想主张。他对军队的改革使得全民备战,形成“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间肉”的局面。他对法家的推崇,使他视其他所有思想为威胁。
他将官吏视为逃避耕战的国家蛀虫,赋予百姓告发和推翻官僚的权力。不过,最令人震惊的是,《商君书》认为,国家内部任何多余的人或事,其功能最后都变成自我放纵的寄生虫。
换一种简单的说法,就是“饱暖生淫欲”。农民有“余食”,就会考虑如何把寿命活得更长;商人有“淫利”,就会追求美女和感官上的满足;官员无事可做,就会产生个人的野心或追名逐利。
按照《商君书》的理念,举国上下,士农工商,任何阶级都不能有多余的财物、时间、权力,否则就会造成国家的动乱。它把任何能量和资源的积累都称为“毒”,故而秦国会通过各种方式消耗国内人民的能量,防止他们滋生好逸恶劳和道德败坏的习气。
不过,像秦国这样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国家,也必然存在弊端。《商君书》里有一句话:“故能生力,不能杀力,曰自攻之国,必削。”也就是说,能够创造实力,不能使用实力的国家,是自己攻打自己国家,一定会被削弱。但实际上,过渡的使用国家资源,使百姓不能拥有自己的“余粮”“淫利”,最终又会走向另一种“必削”。
很多人谈“秦”色变,认为秦朝是以一个严苛、野蛮、以暴治国的国家。尤其是焚书坑儒,不知残害了多少至圣先师的弟子,让多少名家著作失传于世。每每提起,都会令人捶胸顿足、泣泪涟涟。
不过,我们忽略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往往会被下一任国家重新进行编撰,而这种编撰多半是根据现任统治者的利益决定的。
其实,秦始皇所谓的“焚书坑儒”并没将所有学科专著焚毁殆尽,他只是将这些书籍收集并收藏于皇家图书机构之中,供那些指定的学者进行学习研究。真正导致这些书籍被焚毁的,是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劫掠秦宫时,把秦朝的皇家藏书付之一炬。
另外,秦始皇的封禅大典也有儒生们的智慧结晶,秦始皇曾专门向儒生咨询关于“封禅”的仪式。就连秦朝石刻的内容也是由儒家《诗经》中的韵律写成。
说秦始皇憎恶儒生,焚书坑儒,未免有些偏激。秦朝这个短暂的王朝,一直是后世讨论的对象。他的迅速崛起令人敬佩,他的转瞬衰落让人惋惜,他的严苛政策更是称为历代文人墨客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在这些历史中,有多少故事是真正被看清的呢?不如用一种客观的态度,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这个充满争议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