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宪宗死后藩镇失控,是因为子孙无能吗?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2-12)160

唐宪宗死后不久,藩镇就开始失控了,这种失控是从幽州开始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唐穆宗派文职官员张弘靖进入幽州担任节度使。但是张弘靖一进入幽州,就受到了当地将士的排斥。

为什么会这样呢?据正式记载,这是因为张弘靖表现出的一副文人作派,让崇尚武力的幽州军人看不惯。

先是,河北节度使皆亲冒寒暑,与士卒均劳逸。及弘靖至,雍容骄贵,肩舆于万众之中,燕人讶之。

除此之外,张弘靖还总是一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样子,就算你能拉开二百石的硬弓,却是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有什么用啊?

数以反虏诟责吏卒,谓军士曰:“今天下太平,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丁字!”由是军中人人怨怒。

唐宪宗死后藩镇失控,是因为子孙无能吗?

这种论调,如果放在文职系统强大的宋代,军人们听到了虽然也很反感,但是通常不敢怎么样,因为这种论调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

军人就是传说中的爪牙,他们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文职长官坐在上面,他们只有站着的份;甚至见到文职长官时,必须得表现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

甚至还有一种更具侮辱性的说法,军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参与军事策划与指挥,因为你什么时候见过狗和人一块制订如何捕猎的计划?

总而言之,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军人最重要的一项权利,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

翰林学士汪藻上驭将三说:……祖宗时,三衙见大臣,必执梃趋庭,肃揖而退,盖等威之严,乃足相制。又,遣将出师,诏侍从集议者,所以博众人之见,今则诸将在焉。诸将,听命者也,乃使之预谋。彼既各售其说,则利于公不利于私者,必不以为可行,便于己不便于国者,必不以为可罢,欲其冒锋镝,趋死地,难矣。自今诸将当律以朝仪,毋数燕见。其至政事堂,亦有祖宗故事,且无使参议论之馀,则分既正而可责其功。是三说果行,则足以驭诸将矣,何难乎弭盗,何忧乎遏敌哉!

当然了,这种论调放在安史之乱前的时代,军人听起来虽然也很反感,但是通常也不敢怎么样。因为在安史之乱前的时代,诸葛亮和谢安之类的人,都是极尽儒雅风流的样子,而他们手下那些五大三粗的将领,哪个敢因为他们不会武功,就看不起他们呢?

恰恰相反,看着人家那副文人作派,那些五大三粗的军人,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自惭形秽。

问题是,这种轻视军队的论调,放到中晚唐那可坏事了。

文职系统凌驾于军人系统之上,军人们本身就已一肚子邪火了,现在听到你再这样肆无忌惮的侮辱军人,真是叔可以忍,婶也不能忍啊。

更主要的是,看着张弘靖一副书生样,不是军人,战术不懂,却居高临下地对待身经百战的将领,谁也感觉皇帝真是瞎眼了,这种人也能当统帅?

现在你狐假虎威,还肆意欺负、侮辱我们这些国家的柱石,真是忘了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了。

最后,这种不满的情绪不断发酵,于是幽州军区的将士很快把张弘靖干掉了。这样一折腾,幽州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解放前。

面对这种事实,我们很容易感觉幽州失控,就是张弘靖处理不当的结果。

其实呢,这大约是站在军人角度上看问题,好像军人并不想造反,只是文职官员在军区胡折腾的过火了。

我们必须得知道,张弘靖是一个资深的干练的军政长官,皇帝之所以调张弘靖到幽州当节度使,就是因为他以前类似的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否则,皇帝哪敢随便派他到幽州这种如虎如狼的地区呢?

张靖先在河东,以宽简得众,总与之邻境,闻其风望,以燕人桀骜日久,故举弘靖自代以安辑之。

从某种意义上讲,张弘靖进入幽州,与军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张弘靖进入幽州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文人系统凌驾于军人系统之上,并且削夺军人势力的既得利益。

这是削藩的必由之路,如果绕过这个过程,所谓的削藩从何谈起呢?

后来宋代削藩成功的主要标志,就是文职凌驾于军人系统之上,并且把军人的各种权力削夺殆尽。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将领再牛,也会受到文职官员的各种打压,关键是,打压完了他,他还啥脾气也不能有。对此,都不用说普通将领了,只要看看宋代极具传奇色彩的统帅就可以知道了。

北宋的狄青牛到天上了,而且极具传奇色彩,但是因为他是军人,所以一直受到文职官员的各种形式的打压、甚至是欺负,关键是,狄青对此一点脾气都不敢有。因为他任何敢有脾气的表现,都有可能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即使如此,一些莫须有的流言,也让狄青处于恐惧中不能自拔,因为当朝太祖皇帝就是军人出身,而且篡位当了皇帝;你狄青现在混的这样牛X,会不会有一天向太祖皇帝学习向太祖皇帝致敬。

南宋的岳飞、韩世忠牛到了天上,也一样让文职官员欺负的要死要活,韩世忠让欺负后,吓得只能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岳飞只是稍稍流露出一点小脾气,当时就万劫不复了。

但是在中晚唐时代,文职官员想这样欺负军人,那真是想找死了。

这绝不是因为中晚唐的军人政治觉悟低,一个不高兴就敢造皇帝的反,也不是因为南宋的军人政治觉悟高,宁死也要忠于皇帝,实在是因为彼此的利害关系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张弘靖接受的任务,在当时环境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的张弘靖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他积极代表中央 *** 的意志,强势打压军人势力,结果就是与军人矛盾激化,然后让火并了。

下策,就是他一味向军人势力妥协,有意无意成为军方的 *** 人,而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中央 *** 会认为他失职的。如果出现这种结果,他恐怕会死得更难看。

因为张弘靖只是一个文职系统的成员,所以很难得到军人系统积极支持,更主要的是,就算军人系统积极支持他,当皇帝调他回中央 *** 时,他就敢公然拒绝?

中策,就是在这两种力量之间玩危险的平衡,但是有可能两头不落好。最后,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

张弘靖显然选择了上策,结果呢?被幽州军人干掉了。而 *** 都不敢为他辩解,只能承认这是他工作失职的结果。

幽州失控拉开了藩镇失控的序幕,接下来,成德也失控了。

*** 收回成德军区的控制权后,让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接管成德,田弘正接管成德时,一度想带自己魏博的嫡系军队带入成德军区。

*** 拒绝了这种要求,结果呢?田弘正进入成德,很快被失控的成德军人杀死。

面对这种事实上,我们很容易感觉,如果皇帝接受田弘正的这种请求,成德就不会失控了。

问题是,臣子的忠心是靠不住的。田氏世袭魏博军区许多年,如果田弘正率领魏博军人成功控制成德,这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有可能导致魏博、成德两大军区合流。

问题是,中央 *** 不让田弘正率领自己嫡系军队进入成德军区,田弘正实在缺乏控制成德军区的能力。

最后的结果,就是田弘正被杀,成德军区失控了。

唐宪宗死后藩镇失控,是因为子孙无能吗?

此时,魏博节度使是皇帝的嫡系将领李愬。

看到幽州、成德先后失控,皇帝也不敢让李愬那种没有根基的人在魏博当节度使了。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就让田布回到魏博军区当节度使。

田布是前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的儿子,让田布到魏博当节度使,相对更有利于控制魏博军。更主要的是,田弘正死于成德军人之手,田布与成德军区就有不共戴天之仇,从情理上,他当魏博节度使,不会轻易与成德军区合流。

田布接到这个调令,当时就感觉进退失据了。

回到魏博,他应该怎么干呢?好像怎么干也看不到出路啊。

基于军区的利益,田布应该让魏博军区拥有更多的自治权力;基于皇帝的利益,田布应该想办法让军区服从中央 *** 的管理。

问题是,哪种选择正确呢?翻开过去的历史,好像哪种选择,也不是万全之策。

田布敢代表中央 *** 压制军方利益,军区的骄兵悍将可不是吃素的,因为类似原因丢了脑袋的节度使,绝在少少数。

田布敢代表军区与中央 *** 对抗,从前面发生的一系列事去看,随时有可能让皇帝把他打得哭都哭不出来。因为类似原因死了全家的节度使,好像也不在少数。

经过权衡利弊,田布抱定了忠于皇帝的态度。换而言之,既然横竖都是生死未卜。我为什么不选择忠于皇帝而死呢?

所以,田布回到魏博军区,就坚定的站在中央 *** 一边。对此,下面的将士对他自然是纷纷反对,但是田布就是不为所动。

魏博军人看到田布一心站在中央 *** 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时就火了。因为你事事站在中央 *** 的角度办事,不惜牺牲魏博军民的利益,休怪我们不客气。

布发六州租赋以供军,将士不悦,曰:“故事,军出境,皆给朝廷。今尚书刮六州肌肉以奉军,虽尚书瘠已肥国,六州之人何罪乎!”

如果你愿意按过去河朔的老传统办事,我们会拥戴你,否则,我们认得你是节度使,我们小弟手中的刀,可真不认得你是节度使!

面对这种困境,田布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前面一系列节度使选择与皇帝对抗,让皇帝打得哭都哭不出来。现在有人选择忠于皇帝,结果都被骄兵悍将逼死了。

关键是,众多壮着胆子与皇帝对抗的人,却又过起了滋润的小日子。

不管田布的选择是否正确,魏博也因此失控了。

田布自杀后,魏博的一位大佬宣布魏博继续按以前的河朔传统办事。

于是,幽州、成德、魏博三大军区再度实现默契,传说中的河朔三镇再度恢复从前无法无天的样子了。

癸卯,布复召诸将议出兵,诸将益偃蹇,曰:“尚书能行河朔旧事,则死生以之;若使复战,则不能也!”

唐宪宗的子孙无法巩固这种胜利,我们常常认为是他们没有魄力。

问题是,什么魄力不魄力的?这是和钱说话的,这是需要大量炮灰的事。

看到藩镇后来接连闹事,中央 *** 应该怎么办呢?站着说话不腰疼点,自然是不服就打他,多会儿打服他,多会儿算完。

问题是,这需要无数的钱继续烧下去,这需要无数的炮灰继续堆下去。用玩游戏的心态说,自然是帝国家大业大、人口众多,只要皇帝有魄力,从哪儿弄不出钱、整不出源源不断的炮灰。

当你处于皇帝的位置上,恐怕也会选择妥协的。

唐宪宗削藩的胜利,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那如同美国打败了伊拉克,也接管了伊拉克。但是结果呢?却发现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想维持这种胜利,还需要烧数不清的钱财、输送数不清的炮灰,于是经过一翻博弈,美国终于决定从伊拉克撤军了。

如果用大道理去掉,美国家大业大,拼着烧掉一大笔钱,拼着牺牲几十万士兵,就没有打不服伊拉克的道理。

问题是,谁敢这样扯,美国人民能把他祖宗骂得活过来。

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没有敢说,前总统英明神武一通软硬兼施,成功打服伊拉克。更没有人说,现任总统窝囊废一个,因为人家把伊拉克都打下来了,你却白白扔掉。

宪宗时的成就并不能持久,因为那是在 *** 完全拉满弓的状态下打出的成绩。这种状态,不要说宪宗突然死了,就是宪宗活着,它也是难以一直保持的。

*** 想稳定这种成绩,必须得建立一种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控制体系,否则,这种成功永远只是暂时的。而在当时,似乎是无法构建起这种体系的。

经过多年的博弈,中央 *** 与河朔的博弈,中央 *** 输多赢少,所以只能接受河朔地区的特殊性,当然了,接受这种特殊性,对大唐帝国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危害,大唐帝国的统一、稳定并不会因此受到破坏;大唐帝国相关地区的边防安全,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既然如此,

其它藩镇呢?与中央 *** 的博弈,通常是输多赢少的,而且结果也是很惨的,所以他们普遍不再敢和河朔地区攀比,这样一来,中央 *** 与地方军区的冲突,终于不再是帝国的主要矛盾了。

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央 *** 地方军区经过六十年的反反复复战争,彼此该得到的,大约也算是得到了;得不到的,知道再争下去,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于是中央与地方军区渐渐形成了大家可以接受的某种均势。

从此以后,帝国的主要矛盾就是朝臣、宦官集团之间,朝臣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2/236288.html

“唐宪宗死后藩镇失控,是因为子孙无能吗?”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乾隆恢复了张廷玉的名誉,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乾隆恢复了张廷玉的名誉,是因为什么?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长寿的皇帝,活了89岁,在位六十年,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先解释一下文章标题的“抄家”。正史记载,张廷玉没有被抄家,只是被勒令尽缴颁赐诸物。《清史稿。张廷玉传》载:“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乾隆只是让张廷玉上缴赏赐之物,这跟抄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执...

良妃被称辛者库贱婢是因为什么?

良妃被称辛者库贱婢是因为什么?

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人,内管领阿布鼐女,康熙帝妃嫔。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辛者库是包衣的一种,和包衣佐领一样,为皇室服务。辛者库虽然是奴才的意思,可是满清官员在皇帝面前都称奴才,例如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就是满口奴才。辛者库出身的人身份也不是那么低贱。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家奴,佣人。他们可以参加科举,做...

明朝的16位皇帝和清朝12位皇帝比起来,谁更厉害?

明朝的16位皇帝和清朝12位皇帝比起来,谁更厉害?

历史上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到灭亡一共有276年时间,共计16位君主在位,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大清到灭亡一共经历了296年时间,共计12位君主在位,那么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到底谁更胜一筹呢?一、开国之君,朱元璋要胜过努尔哈赤。朱元璋完胜努尔哈赤,这是肯定的了。明朝创业者的艰辛,翻遍整个史书,你都很难找到第二个,...

马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是兄弟五人中最为出色的

马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是兄弟五人中最为出色的

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是五人中最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担任荆州牧,征辟为州从事。马良...

有哪些与羊祜相关的轶事典故?羊祜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有哪些与羊祜相关的轶事典故?羊祜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羊祜(221年-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兖州泰山郡南城县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曹魏上党太守羊衜之子,汉末才女蔡文姬的外甥。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主要影响羊祜自西晋泰始五年(269年)起,以都督荆州诸军事总镇襄阳(今湖北襄樊),致力灭吴...

诸葛亮北伐国内肯定空虚 孙权为何不选择蜀汉后方

诸葛亮北伐国内肯定空虚 孙权为何不选择蜀汉后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孙权为何不选择攻击蜀国后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斩杀关羽,夺取了刘备集团控制的荆州三郡,孙权可是赚了大便宜,也清楚狠狠地得罪了刘备。既然得罪了刘备,就不能再得罪曹魏。所以,曹丕刚刚称帝,孙权立马向曹丕称臣,以避免两面受敌。刘备...

有哪些与王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王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并监...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真相原因是什么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真相原因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霸王项羽败给刘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三国志》中有言:“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秦末乱世,一代霸王项羽怀揣着自己的英雄梦想,带领着江东的才俊们南征北战,从此占一方势力,书写一生传奇威名。横空出世的项羽,战力...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