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战国打仗动辄就是几十万兵马 后续朝代十几万为何都是困难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3-08)160

你真的了解古代打仗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熟悉我国历史的朋友想必都会有一种印象,在先秦战国时代,大争之世诸侯相互攻伐,动辄便是几十万兵马的大战,比如长平之战秦军60万,赵军40万,这可是上百万人的大战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宋、元、明等大一统的朝代,往往打一场十多万人规模的战役也是费劲到了极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

战国打仗动辄就是几十万兵马 后续朝代十几万为何都是困难

一、数字的来源存在疑问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战国时代是一个极为久远的时代,由于当时并未出现纸张,故而对于当时史实的记录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再加上后来还有一个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要知道所谓“焚书”,焚的就是史书,从而要在文化上断绝六国的传承,进而避免一切复辟的可能。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使得战国时期的史料极度匮乏。

这里我们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长平之战的规模实际上在汉代以前没有史料有确切的记载,而我们认定的60万秦军对40万赵国军队,这是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自己估算的。

那么反过来唐宋明清时期距离现代比较近,相关的史料相互印证之下,战役的规模、人员数据的准确性就要远远高于战国时期。比如萨尔浒之战,《三朝辽事实录》当中就将明朝军队的数量说得很详细,而且准确到了各个省拼凑的人马,总数约为11万,这就远比《史记》中一个笼统的估算要可信得多!

战国打仗动辄就是几十万兵马 后续朝代十几万为何都是困难

二、时代不同,战役与战役之间是不同的

战国时代,大争之世,这是一个残酷的淘汰赛,几乎是一次决战就基本上决定了一方诸侯势力的存亡,哪怕是大国在一次战争中遭遇重大势力也必然会极大的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走势,甚至有可能就是一蹶不振。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每天一次重大的战役,诸侯国之间自然恨不得都倾尽全力,因为输的代价谁也承受不起。所以属于决战类型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全面动员,都是在将更大的兵力投入战场。

反过来,宋元明清时期是大一统的王朝,大多数战役都谈不上生死存亡之战,毕竟咱们本钱厚,这次输了咱们还有机会后续翻盘,没有必要孤注一掷把自己的全部家底儿都压上去!更何况此时还有漫长的国境线和广袤的国土需要军队戍守。

战国打仗动辄就是几十万兵马 后续朝代十几万为何都是困难

三、时代不同,作战半径不同,后勤压力也不同

这里首先要讲一下古代战争的粮草供应,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最艰难也是最制约军队规模的地方!比如说部队在前方打仗,需要一万斤粮食,但是后勤的部队可不止运一万斤粮食,因为运粮的人也要吃粮食,运粮的牲畜还要吃草料,不仅去的路上要吃,回来的路上还要吃,这还仅仅只是直接消耗,如果算上粮食丢失、损毁、征伐民夫所耽误的农时,那损失就更为巨大,简直无法计算……这就是为什么以前打仗不仅要有作战部队、辎重部队、还要有后勤的民夫。

在战国时代,一方诸侯也仅仅只是占据了一小块儿的区域,极少有远途作战的情况,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后勤压力就比较小。而反过来,大一统王朝在对外作战的时候可是在漫长得到国境线上天南地北到处都可能爆发战争,国家还要从各地征集粮草,再千里迢迢地送过去,这样一来就使得军队一旦上了规模又是远途作战,那后勤压力将会巨大,粮食的耗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这里给大家一个具体的数据:按照古代步兵每天40公里的的标准活动范围,一支10万人的部队,在30万民夫的后勤保障下,其活动半径不足640公里。

战国打仗动辄就是几十万兵马 后续朝代十几万为何都是困难

四、时代不同,军队与军队之间也不同

最后要说的是军队本身的问题。

这就要说军队制度了。在战国时代普遍是采取的是征兵制,也就是说一旦打仗,青壮上战场都是强制性的。而这些军队实际上处于一种混杂的状态,有的是绝对精锐的正规军,有的是自带武器铠甲的的征调兵,还有的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保障后勤的民夫。后世把这些人统一的算在一起,自然而然军队规模就庞大而多了。

但是到了宋代以后,朝廷主要采取的是募兵制,由朝廷拿钱供养专职的军人。这样一来这些人就和后勤保障的民夫,运送辎重的非战斗部队有了明显的区别,这样计算起来实际上人数少了,但绝对精确了!同时募兵制是要发军饷的,“皇帝不差饿兵”在这个时候就有了最真实的体现。明朝后期财政已经趋于崩溃状态,所以要打一场“萨尔浒之战”,几乎就是砸锅卖铁才凑齐了这12万大军。

战国打仗动辄就是几十万兵马 后续朝代十几万为何都是困难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越往后走,军队的分工也就越细,技术含量也就越专业。先秦之前的战争,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武器就是士兵,但是到了后面可就不是这种状况了,骑兵、步兵、弓弩手、校刀手、陌刀队、铁鹞子、拐子马、战车兵等等不一而足。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战争中单纯的依靠军队规模搞人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军队的精锐性才是核心战斗力的体现。而且养军队的钱粮

综合上述四点,所以我们才会发现战国时期军队战争规模与宋元明清时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此我们应当理性的认知和对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3/240360.html

“战国打仗动辄就是几十万兵马 后续朝代十几万为何都是困难” 的相关文章

李白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白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可是他却逍遥地游山玩水,海阔天空到处走,日日琴棋书画诗酒花。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李白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同一个祖宗《新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这个兴圣皇帝就是凉武昭王李...

李卫当初只是一个小官 最后为什么会入雍正的法眼

李卫当初只是一个小官 最后为什么会入雍正的法眼

对李卫做了什么,为何一个目不识丁的小官会入了雍正的法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李卫那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即使对他的历史不熟,相信对电视剧《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里那个看着呆头呆脑但满肚子主意的李卫很熟悉了。当然了,真实当中的李卫明显与影视剧中不同。李卫虽然不...

关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追随刘备关羽,本...

韩重赟是什么人?他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韩重赟是什么人?他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韩重赟与赵匡胤的关系很好,当年他们在禁军中任职时曾结为兄弟,也就是后世常说的“义社十兄弟”。“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韩重赟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在陈桥兵变、平定李筠与李重进之乱等事件中立下大功,帮助赵匡胤稳固了统治,是北宋的大功臣。为何赵匡胤仅因为一句诬陷...

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 孙权又是怎么对待孙策后人的

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 孙权又是怎么对待孙策后人的

还不知道: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他的后裔结局如何?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200年5月,“小霸王”孙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临终前他对张昭说:“公等善相吾弟!”然后将将印绶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后来,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孙权不仅在江东站稳脚跟,而且还占领了荆州地区...

鳌拜被抓后康熙是如何对待他的?

鳌拜被抓后康熙是如何对待他的?

在康熙登基之前,鳌拜是当之无愧的能臣、忠臣。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康熙在扳倒鳌拜,处理鳌拜事件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显得非常奇怪。就是他对作为主谋的鳌拜,比较善待,只是把鳌拜抓来关了起来,并没有进一步的打击。后来,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康熙赐予了鳌拜一等男爵,算是给了他一个优待。不过,康熙对鳌...

关羽在白马之围时,没有选择收服廖化是因为什么?

关羽在白马之围时,没有选择收服廖化是因为什么?

白马之战又称“白马解围”,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关羽在曹操手下时,为曹操斩了袁绍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挂印封金,千里寻兄,过五关斩六将,在这期间,关羽遇到了廖化和周仓,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两人都要跟随关羽,而关羽只要周仓,不要廖化,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廖化比周...

高顺比张辽和臧霸更有能力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他

高顺比张辽和臧霸更有能力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他

曹操为何降服张辽和臧霸,却杀死最有能力的高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吕布作为群雄之一,以其勇武而名动天下。有着飞将军的美誉,但是其人品实在是过于败坏,先后杀死自己的义父董卓和丁原。可见吕布是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真小人。而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