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暮年时期的廉颇,他为什么在赵国待不下去了?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3-10)160

廉颇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其实在中国人的眼里,如果一个人老了的时候,能够留在自己的家乡,最终也能在家乡死去,其实是非常圆满的一生了,可是历史上却还是会有很多这种不圆满的人生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将廉颇,他一生为赵国立下战功无数,可是到了自己老年时期,却不得不离开赵国前往魏国,最终又死在了楚国,这是为什么?廉颇为何没有办法在赵国继续待下去了,廉颇老年时期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呢?

暮年时期的廉颇,他为什么在赵国待不下去了?

1。廉颇简介

廉颇(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颇,一说字洪野,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封为上卿。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长平之战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后为赵括所取代,致使长平之战惨败。九年后,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拜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赵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大梁,老死于楚地,入葬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郝圩村)

唐德宗时,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赠临城伯,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暮年时期的廉颇,他为什么在赵国待不下去了?

2。廉颇为何离开赵国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因为赵国发兵占领上党,两国交恶。当时,廉颇带兵驻扎长平,秦国久攻不下,便使诈计,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结果赵王便中计了,免去廉颇,起用赵括。结果赵括出去以后,便发生了长平之祸,赵国全军覆没。

长平惨败之后,赵王才知道廉颇的厉害,于是重新起用廉颇,并将尉文封给廉颇,号信平君。这时候,不知好歹的燕王认为赵国刚经受长平之役的创伤,元气大败,可以乘机打劫赵国,于是便派出两千辆战车和两支军队前来攻打赵国。

当时廉颇亲自上阵,率兵出击,大败燕军,挥师直入燕国都城。最后,燕国在赵魏两国夹攻之下,不得已只好互相交换土地。

此战之后,廉颇声名日隆,然而物极必反,他的最后时刻也即将到来。

赵孝成王死后,悼襄王上位。这位新赵王并不欣赏廉颇,马上派乐乘代替廉颇为将。性格刚烈的廉颇似乎也不把新赵王放在眼里,一怒之下,发兵攻打乐乘。乐乘败走后,廉颇自知惹了大祸,只好也弃兵逃跑投奔魏国。

然而,犯了大忌的廉颇在魏国也引起魏国的猜忌,不敢重用他。廉颇自知无力改变,只能在魏国虚度年华。后来,赵国又跟秦国交恶,国难当前,赵王又想启用廉颇,但他年纪已老,不知可否胜任,于是派了一个特使前往魏国考察廉颇。

但是就在这关键节点,有一个人将廉颇重新为赵国效命的梦想粉碎了。这个人就是赵王的宠臣郭开。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果然,收了钱的使者就开始诋毁廉颇了。“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此事以后,楚国听说廉颇不受赵魏两国重用,就悄悄派人前往魏国,将廉颇接到楚国,并且封他为将。然而,廉颇在楚国一直都没有建立什么功劳,整天却郁闷重重地说,“我思用赵人。”最后终于在郁郁不得志的状态里,客死楚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由此可见,廉颇郁郁不得志地客死他乡,其实一半是他性格的问题。如果他不攻打乐乘,以退为进,或许他还能呆在赵国东山再起。当然了,郭开才是他命运里的绊脚石,如果赵王不重用这个宠臣,那么不但廉颇不会客死异国,而且赵国也不会灭得那么快了。

暮年时期的廉颇,他为什么在赵国待不下去了?

3。廉颇为何死在楚国

我们很早就听过,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也只有在赵武灵王时代,国家用人任人唯贤,创造了大好的局面,国家强盛,拓地三千里,是何等的气壮山河。而廉颇亲眼看到这一帝国逐渐走向衰落,而且自赵武灵王之后,赵王重新开始重用宗族之人,而疏远外姓将军。廉颇虽然有才但是终究不受重用。而长平大战,廉颇被换下,换上宗族的赵括小儿,使得40多万赵军被坑杀,使得廉颇对国家非常失望,满腔的抱负却无法施展。

好在赵孝成王及时反省悔悟,知道廉颇才是救国的将才,因此长平之后再次启用廉颇老将。而且在平原君赵胜死后,还直接把丞相之位给了廉颇,让其保家卫国。而廉颇也未让赵国失望,多次率军打败秦国、燕国等的进攻,使得赵国再次重整雄威。但是好景不长,仅仅6年后,赵孝成王就死了,而一朝天子一朝臣,继位的赵悼襄王不喜欢廉颇,也不信任这些老将,罢了廉颇的丞相,还乘廉颇在外带兵,就直接命乐乘前去替代。老廉颇终于是万念俱灰彻底绝望,本来还想着自己这把老骨头,努力使赵国再次恢复元气,没想到新王却不信任自己,于是带兵攻击乐乘。

也许廉颇带兵攻打乐乘,无非是想让新王知道我廉颇还是最能打的,你为什么要派乐乘来取代我呢?于是将乐乘打得大败,虽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是也意识到带兵相残的错误,一方面无颜面对家乡父老;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是触犯了国法,回去肯定会依法处置,以新王对自己的不信任,杀了自己是肯定的。因此廉颇也不敢回去,不得不叛逃国家,跑到魏国最后又到楚国也死在了楚国。

其实从后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也可以看到,当时身在异国的廉颇很想再回去为国效力,年纪大了也还能杀敌。但是终因小人陷害,使其重返故国的愿望落空,成为终身的遗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3/240748.html

“暮年时期的廉颇,他为什么在赵国待不下去了?”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赵光义登基之后,赵匡胤的儿子都是什么表现?

历史上赵光义登基之后,赵匡胤的儿子都是什么表现?

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开宝九年继位。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当年的最后两个月为太平兴国元年)十月二十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一日后,其弟晋王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宋太宗。赵匡胤的死是有疑点的,最大的争论就是“烛影斧声”之说。我个人是相信这种...

刘备手稿中传出赵云是女儿身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刘备手稿中传出赵云是女儿身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还不知道:刘备手稿出土,昔日三国名将赵云竟被说成是女儿身?究竟是真是假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刘备称作“一身是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曾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然而...

隗嚣是什么人?他为何要背叛刘秀与公孙述?

隗嚣是什么人?他为何要背叛刘秀与公孙述?

隗嚣出身于陇右大族,他一生的经历比较传奇。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公元32年夏,光武帝刘秀亲率诸将兵分数路,西征叛汉降蜀的陇右军阀隗(Wěi)嚣。隗嚣的大将牛邯接到来自汉营的老朋友劝降信后,经过十余日激烈的思想斗争,率“大将十三人,属县十六,众十众万,皆降。”隗嚣面临土崩瓦解绝境,派心...

汉景帝开创出了文景之治 汉景帝算是一位明君吗

汉景帝开创出了文景之治 汉景帝算是一位明君吗

还不知道: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算不算明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虽说汉景帝接棒汉文帝,开创了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但在很多人的认识里,仍觉得汉景帝算不上明君。无论是性格,还是处事方式等,汉景帝的表现,总让人觉得,他的明君头衔是蹭来的。所以,我们...

司马攸的能力那么强 司马昭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司马攸的能力那么强 司马昭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还不知道:司马昭为何没有传位给能力更强的司马攸?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晋武帝司马炎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不高,这不仅与他是坐享其成有关,更与他选择傻儿子司马衷继承大统,“八王之乱”罪魁祸首贾南风作为儿媳有关。就算单论能力司马炎也要次于司马攸,那么为何司马昭最终选择司马...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178年-244年),字仲嗣。徐州彭城县人。三国时孙吴大臣,辅吴将军张昭长子,其妻为诸葛瑾之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承年少时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交好。历任骠骑将军西曹掾、长沙西部都尉等职,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故又称张奋威。赤乌...

秦灭赵王翦是怎么击败赵国的 王翦用了什么计策

秦灭赵王翦是怎么击败赵国的 王翦用了什么计策

对秦灭赵之战中,王翦用了什么计策,才打败李牧攻灭赵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虽然韩国是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攻灭的国家,但秦国第一个攻打的国家并不是韩国,而是赵国。在秦国攻灭韩国的六年前(公元前236年),秦王嬴政便派王翦率军攻打赵国,不过由于赵国有名将李牧坐镇,一...

乾隆死后嘉庆不听嘱咐对和珅下手 嘉庆后面为何会后悔

乾隆死后嘉庆不听嘱咐对和珅下手 嘉庆后面为何会后悔

还不知道: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在乾隆之后,清王朝再也无力回天,这一点其实从乾隆皇帝那里就能够看出来。乾隆皇帝自称自己为“十全老人,可他其实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