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宋朝官员的官帽为什么有长耳朵?宋朝的官帽是从哪演变来的?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3-18)160

说到宋代官帽,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宋代官帽以有对长长翅子而闻名。如果检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 *** 上铺天盖地的回答都说,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发明,是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时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品论朝政”。

实际真是如此吗?

宋朝官员的官帽为什么有长耳朵?宋朝的官帽是从哪演变来的?

赵匡胤设计官帽的说法流传极广,几乎快成人尽皆知的“常识”,而且总是被演绎得绘声绘色——

赵匡胤登基以后,大臣们还没习惯角色的转换,总是没尊没卑。

某天,赵匡胤见官员上朝交头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计,下旨开发出一种特别的帽子,两边加两根长长的翅子,专供官员上朝使用,防止他们相互咬耳朵说悄悄话。

听起来让人觉得恍然大悟,很有道理。

实际上,这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

01

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长角幞头

“长耳朵”原来只是固定帽子的带子,其实,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这两条带子就已经逐渐夸张伸长,人们以其长、挺为美,经历百年逐渐变长。

这种“ 官帽 ”从隋唐时的幞头演变而来,宋代正式文献中也依然直接称为“幞头”或“折上巾”。

幞头原来是一块黑色的方形织物,有四个角,盖在头顶以后,两角在后面打结下垂,两角反折到头顶上打结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幞头,一谓之四角,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

宋朝官员的官帽为什么有长耳朵?宋朝的官帽是从哪演变来的?

幞头后面打结的两个角,就是“长耳朵”的前身。

两个小小的幞头角打结后,垂在后面飘摇,人们逐渐觉得不够美观或不够庄重,于是想方设法做各种夸张改造,并加以固定,两角成为幞头的装饰重点。从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间,变得越来越长,并且加了骨架,拗成各种固定造型。

或成八字外撇、或左右平伸、或斜向上、或朝天、或一边倒、或舒张开、或交叉,又出现长角、展角、交角、花角、局角、软角、舒角各种造型。晚唐时,向左右伸长的平幞头角逐渐流行,成为一种常用的标准幞头。

晚唐、五代的各种幞头角,从短角到八字、到平直、到上翘冲天,各种夸张都有

宋朝官员的官帽为什么有长耳朵?宋朝的官帽是从哪演变来的?

晚唐五代壁画中的幞头,几乎360度各种角度都有,平角也很流行

如上图,早在赵匡胤之前的晚唐、五代,就已经广泛流行各种夸张的幞头角造型,其中就包括平直的展角,长度已经超过肩膀,和北宋类似了。敦煌壁画里的五代男供养人,也几乎尽数头戴展角幞头。

关于幞头,宋代的官方文献以及文人笔记里本就有很多论述,可以称得上汗牛充栋。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献中,没有一处提及展角幞头是由本朝宋太祖为官员而发明。宋人甚至自己也搞不懂为何要展角,比如宋代程大昌在《 演繁露 》中说:

“幞头之制,裁纱覆首,尽韬其发,两角系脑后……其改为硬角,史不载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时也。”

反而很多宋代文献也提及硬角、平角幞头唐五代早已有之。比如宋魏了翁《古今考》说“五代至宋以幞頭为首饰,漆纱为之,横长其带 ”。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总结,幞头从出现以来一直变换新的样式,两角或弯曲向上、或两阔角、或短锐角,样式很多,各取所好,唐代“中末以后”,又发展为“展角”,是北宋“今所服”的样式:

“幞头,后周武帝为四角,谓之折上巾。……唐武德初,置平头小样巾子……折上巾以余帛折之而上系,今谓之幞头小角,其所垂两角稍屈而上,曰朝天巾。后又为两阔角,短而锐者,名牛耳幞头,唐谓之软裹。至中末以后,浸为展角者,今所服是也。然则制度靡一,出于人之私好而已。”

宋代只是延续晚唐五代的这种发展趋势,并且进一步夸张化。

所以,首先在时间上,它不是北宋皇帝突然发明的。

宋朝官员的官帽为什么有长耳朵?宋朝的官帽是从哪演变来的?

02

这也并不是专供上朝的官帽

其次,这种展角幞头在晚唐五代出现时也并非官员上朝专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当时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诸臣,甚至乐师、仪卫、戏子,谁都可以用,很多场合都会用。我们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五代、辽、宋、金,不少门卫、伎乐,甚干活的仆人都使用展角幞头。自然更不可能是赵匡胤为了防止官员而专门设计的。

如果是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设计,那为何皇帝本人和外边的仆人也都戴呢?

戴幞头的宋太祖、宋徽宗、宋神宗,也是帝王常用的巾帽,甚至比官员还长,更显威仪

五代、辽、宋壁画绘画中,有不少戴展角幞头的侍卫、乐师甚至仆侍,并非官员上朝专用

敦煌五代壁画里,甚至还有很多干活的百姓戴展角幞头

各种宋代文献里面,也都记录了展角幞头其实是上下通用的帽子。《宋史·舆服志》说“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角……平施两角,以铁为之”,皇帝和臣下都通用这种平角幞头。

沈括在《梦溪笔谈》也对此有一番论述,不过他认为加骨架的硬角幞头在唐代是君王使用,皇帝自己先喜爱戴这种帽子,晚唐被地方藩镇僭用,到了宋代,直角成为贵贱通用的样式:“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角。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角。本朝幞头有直角、局角、交角、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角贵贱通服之。”

这种晚唐五代帝王“人主”喜爱用长角展角幞头的说法,在宋人间很有影响力,不少宋代笔记都有记载:

有的将其起源至唐五代的某位君主。有说是源自后汉高祖,他在后晋时曾任并州衙校,“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 有的把两角当做“龙角”,楚国国主马希范的幞头两角“左右长尺余,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

有几说法认为是宫女或伶人发明,而被皇帝采纳的。比如说是唐僖宗时,宫女宦官加的铁骨,“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僖宗爱之,遂制成而进御”;或说是后唐庄宗从伶人处获得灵感而使用,“后唐而施长角,以同伶优之贱”。如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的大段综述:

“自唐中叶已后,诸帝改制其垂二角,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翘矣。臣庶多效之,然亦不妨就枕。……唐末丧乱,自乾符后,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用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僖宗爱之,遂制成而进御。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角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伪孟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尺余,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至刘汉高祖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国初时,角不甚长,巾子势颇向前,今两角加长,而巾势反仰向后矣。”

这些说法里,有的说五代帝王喜朝天幞头,有的喜欢用展角幞头。从考古资料看,确实五代也有大量朝天幞头的实例,而且宋制中也提到“君臣通服平角,乘舆或服上曲焉”, 乘舆即皇帝,皇帝也可以戴上曲的幞头。

林林总总,不管什么说法,至少也还可以说明一点,在宋人眼中,展角幞头:

在功能上,也不是专门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特别设计的。

03

仅仅是外露装饰的夸大化审美

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外露装饰的夸张装饰化倾向而已。

在流行史研究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当一个本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结构,因为露在外被人们加以夸张装饰。当夸张的趋势一旦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发展到极端,甚至脱离了原始的结构功能,变成后人无法理解的样子。当发展得太夸张影响了实际生活使用以后,又会逐渐消失。

从实际结构功能发展为彰显装饰,在服饰发展史中其实很常见。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清末民初旗人女性头顶尺高的“旗头”,缅甸一些妇女脖子上多到像长颈鹿一样的项圈,还有欧洲中世纪长度超过两尺的鞋尖,其实也并没有实际功能或者脱离了本来的实际功能,都属于装饰逐渐夸张化并以其为美的情况。

后人看起来不可思议,为解释这种情况,往往就会附会为某位名人的特别故事,百姓喜闻乐见而传播,甚至不同版本附会的人物往往还不一样。

宋朝官员的官帽为什么有长耳朵?宋朝的官帽是从哪演变来的?

宋代冠帽两边长长的耳朵,其实也是本来起到打结作用的幞头角,在数百年来长期演变中,逐渐硬挺化、威仪化,发展形成的一种夸张装饰。当伸长的平角幞头在晚唐五代流行以后,宋代继承并发展成为上下通用的首服。

这种首服被五代、辽、宋、金,各阶层、各民族、各时代广泛接受和使用。当长到极致时,客观上也起到了庄重端正的效果。有的笔记故事里就提到,官员因为戴展角幞头习惯了,行走动作不同而被认出来。

到了元明时代,就变成官员公服专用的一种帽子而不被日常使用。又因为太过不方便而在明代越用越少,逐渐消失。

宋朝官员的官帽为什么有长耳朵?宋朝的官帽是从哪演变来的?

04

传说的源头

至于防止交头接耳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写的《席上腐谈》:“宋又横两角,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认为平横的两角起到避免朝见时“偶语”的功能。

这个说法其实是后人的结果论,从长角存在造成的实际效果而想当然地推测它的设计初衷,《席上腐谈》被古人评为“词意多肤浅无稽”,说法“多附会穿凿不足据”,由此也可见一斑。元代时,展角幞头已经不再在日常使用,所以出现这种推测也正常。

至于附会到赵匡胤身上,就是更加晚近的编造演绎,不可当真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3/242154.html

“宋朝官员的官帽为什么有长耳朵?宋朝的官帽是从哪演变来的?” 的相关文章

张郃和张辽的军事能力谁更强 谁获得的成就更高

张郃和张辽的军事能力谁更强 谁获得的成就更高

还不知道:曹操手下的张辽和张郃,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谁的军事能力更强?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曹操的“五子良将”中,有两位姓张的将领,他们分别是张辽和张郃。他们都是降将出身,由于投降是的情况不同,他们在曹营的初始待遇也不同。那么他们两人谁的军事能力更强,谁最终取得...

和珅被嘉庆收拾之后 和珅的儿子为何能幸免于难

和珅被嘉庆收拾之后 和珅的儿子为何能幸免于难

史上最大贪官和珅倒台,他唯一的儿子,为何却幸免于难?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799年,89岁乾隆驾崩,就在他的灵柩前,和珅束手就擒,紧接着被搜出8亿两白银!而乾隆65岁才生的小女儿,哭成了泪人儿,去给公爹和珅求情,才勉强保他一个全尸。没想到,丈夫...

荀勖留下了哪些作品?他对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荀勖留下了哪些作品?他对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荀勖(xù)(?~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人。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晋开国功臣,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荀勖少年时聪慧好学。初仕于魏,为大将军曹爽掾属,后迁中书通事郎。曹爽被诛后,历任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等职。...

诸葛亮长子战死绵竹导致蜀汉灭亡 诸葛瞻是第二个马谡吗

诸葛亮长子战死绵竹导致蜀汉灭亡 诸葛瞻是第二个马谡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长子战死绵竹,直接导致蜀汉灭亡:他是另一个马谡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63年,魏国发动了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灭蜀之战。司马昭派遣18万大军,兵分三路取蜀。在丢失汉中后,蜀将姜维立刻退守剑阁,与魏军相持。而为破解僵局,魏将邓艾率精兵万人偷...

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 刘邦建立汉朝为何不是千古一帝

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 刘邦建立汉朝为何不是千古一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都说秦皇汉武是千古一帝,为何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千古一帝,这个词最早出自于明朝李贽的《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随后与他同一时代的王志坚在《读史商语·卷三》也用了这个词,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这里的文皇...

朱元璋一个癖好让臣子和妃子直呼受不了 这个癖好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一个癖好让臣子和妃子直呼受不了 这个癖好到底是什么

对朱元璋的一个什么癖好?竟让妃子和大臣都直呼受不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好像在小编的记忆中,能做皇帝的都有一些莫名奇怪旁人无法理解的癖好。而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一个有着怪癖的皇帝吧!今天小编要讲的就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他的一生似乎总是充满着很多魔幻以及带有...

历史上曹丕与曹植本是兄弟,为何二人关系不好?

历史上曹丕与曹植本是兄弟,为何二人关系不好?

曹丕和曹植是亲兄弟,他们都是曹操的儿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曹丕已然贵为魏文帝,为何还是不放过弟弟曹植呢?严格意义上来说,曹丕还是饶了曹植。之所以一开始想除掉曹植,主要是由于曹植给自己带来的些许隐患。夺嫡,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最残酷的宫廷...

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封,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养子。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三国演义》中,对刘封的死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关羽在败走麦城后,遭遇了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关羽父子被擒后遇难。这期间,关羽曾派廖化向刘封、孟达求助。但两人见死不救,致使关羽遭难。关公死后,廖化去成都哭告刘...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