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人口增多后,10万人的战役为何都很少见?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4-25)330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清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为什么中国古代动不动就出动几十万大军,而清朝人口大幅增加,一场战役出动10万人都很困难?有人认为是吹嘘的,古代战争规模可能并没有记载的那么,大多都是吹嘘的,水分很大,我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亵渎,号称多少军队是一码事,而最后经过史学家考证并且记载到史书中的,大体上是符合当时战争人数的。

当然,要说清朝人口增加,能够调动的军队却有限,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将人口基数与发动战争规模挂钩。

总体来说,人口基数的多少,对战争规模大小的影响并不是绝非的,能够决定战争规模的,还是跟战争的形式和统计 *** 有关系。

比如说,战国时期的人口不过两三千万,秦国和赵国加一起人口也就650多万(秦国300万左右,赵国350万左右),但是发动的长平之战的规模却十分巨大,双方总兵力为95万,相当于秦赵两国7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参加了战争,由此可见,这几乎就是一场全民性战争了,除了不能拿武器的,几乎是全上战场了。

如果按照这种计算 *** ,人口基数的七分之一都能上战场,在明清时期,人口上亿已经成家常便饭的时候,随随便便打一架都应该调动1400万以上的军队参战,但是整个明清时期,常规部队也就200万,能够调动的军队,十几万已经算多了,发动战争规模很少超过三十万。

清朝人口增多后,10万人的战役为何都很少见?

以明朝晚期与满洲(后金)的战争来举例,在1619年的萨尔许之战中,明朝调集11万精锐,被后金6万击败,经此一役,明朝竟然在辽东再无强兵可派,明清战争发生重大转折,后金在辽东几入无人之境。

再到1640松锦大战时,明朝调集13万大军,清军只有5万,明军失败后,几乎就丧失了对清军的抵抗能力,如果不是当时皇太极突然暴毙,估计清军差不多直接可以打过山海关。

萨尔许之战明朝调集11万大军,损失5万,标志丧失辽东战局的主动性;松锦大战,明朝调集13万大军,损失5.5万,标志明清战争的彻底转折。

人口上亿的明王朝,在这两场战役中,前后调集军队不过24万,损失兵力不过5万,结局却是整个国家被掏空,即使不葬送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最后也未必能够敌过清军。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为何战国时期,只有350万人口的赵国,可以调动45万的军队参加长平之战,在全军覆没之后,又能打败东边的燕国,以及长平之战后第二年的邯郸之战?

究其原因,战国时期,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兵制,只要是男性到达一定年龄段后就必须参军,比如长平之战最为激烈的时候,白起已经将赵国军队包围,为了防止赵国援军,秦昭襄王直接征调全国15岁以上的青壮年开赴长平,阻挡赵国的援军。

战国七雄最后秦国能够取得胜利,很多历史学家都归咎于地利,认为秦国是占据关中之地,关东六国无法彻底战败秦国,其实这是不恰当的,在任何时代的战争中,地利作为客观条件永远都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

清朝人口增多后,10万人的战役为何都很少见?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与其说经济发展起来了,不如秦国 *** 对老百姓的动员能力增强了,通过军功爵位制度,将战争与土地捆绑在一起,老百姓想要获得土地,必须服从 *** 的号召到前线杀敌,越是勇敢杀敌的人,在秦国地位越高。

你想想看,秦昭襄王能够将15岁以上的全国男性青年调动起来,就这种动员能力,在后世是很难达到了,西汉时期也规定,男子只有满23岁才能去服兵役。

除了战国时期之外,另外时期战争规模较大的时代,一个是楚汉战争中,彭城之战中,刘邦集结的汉军多达56万人;还有就是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集结了80多万军队;还有就是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战争中,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集结了65万军队。

这些战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占有优势兵力的一方最后被对方反教做人,创造了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战役。

究其原因,有些人自然是认为有水分,我倒是认为即使有水分,也不会那么大,作为攻击的一方,发动强势军队的话,肯定需要保障后勤,古代打仗首要任务是运粮,而且一个在前面砍的人,后面就需要三个人运粮,这还不算辅助兵。

也就是说,60万人里面,真正能够打仗的正规军不过十几万,比如苻坚的80万大军,绝对是各方势力拼凑,也是把运粮的民夫和辅助兵都算到里面了,这些人打仗肯定不行的,你比如说前秦军队在战争中出现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些笑话,哪是一个正规军队出现的,肯定是一看形势不好,几十万的民夫溃逃引发军队混乱。

陈友谅的65万大军其实也很好解释,都是农民起义军,自然也是全民皆兵的状态了。

等到明朝后期以及整个清朝时期,那个战争其实已经十分职业化了,兵就是兵,民就是民。

在冷兵器与热兵器交替时代,对士兵素质要求很高,比如戚家军,甚至拥有近代排班作战的阵型,一个十几个人的组织中,有拿火铳的,有拿盾牌的,有长枪的,有短刀的,打起架来十分专业,并不像农民起义战争中,拿人头当炮灰,冲就完了。

明朝时期的卫所制度,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都是士兵职业化的体现,一个人有了兵籍,世世代代都是兵,清朝时期八旗不行了,就开始组建绿营,绿营虽然是招募而成,但也是世代为兵,即使是后来湘军和淮军,也是招募而成,然后世代为兵。

在这样专业化的战争中,士兵只管打仗,那些运粮的活,也都交给专门运输的民夫和劳役,这些人是不算到军队人数的。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古代的统计 *** ,把运粮的人算到里面,比如萨尔许和松锦大战,背后参与运粮的人数,那就数不胜数了,前面10万人打架,后方估计要有最少30万人参与到后勤中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4/248742.html

“清朝人口增多后,10万人的战役为何都很少见?” 的相关文章

刘璿:三国时期蜀汉宗室,他为何被乱兵所杀?

刘璿:三国时期蜀汉宗室,他为何被乱兵所杀?

刘璿(224年―264年),字文衡,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宗室,蜀汉昭烈帝刘备长孙,后主刘禅长子,北地王刘谌长兄,母王贵人。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刘璿生于建兴二年(224年),延熙元年(238年),立为太子。咸熙元年(264年),蜀汉大将...

为什么刘备去东吴娶秦时只让赵云跟随?有何打算?

为什么刘备去东吴娶秦时只让赵云跟随?有何打算?

汉昭烈帝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想必大家对这个典故的来历已经非常清楚了。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三国争霸时期,孙权想取回荆州四郡,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将孙...

蹇叔入仕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能名垂青史?

蹇叔入仕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能名垂青史?

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期间麾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蹇叔,在蹇叔的用心辅佐下,秦穆公最终成就霸业。很多人对此了解甚少,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吧。蹇叔的出仕,可与其他人出仕不同,有的人为了名利,也有人是为了权力,当然还有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位蹇叔是因...

樗里疾:不仅是秦国宗室大将,也是丞相,擅长外交、军事

樗里疾:不仅是秦国宗室大将,也是丞相,擅长外交、军事

樗里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严君疾,嬴姓,名疾,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很多人对此了解甚少,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吧。秦国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有着无数先辈为之奋斗,不管是宗亲还是外戚,都有着十分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这次我...

陈脩: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陈脩: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陈脩(?-229年),字号不详,庐江松滋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偏将军陈武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十九岁时,受到孙权召见,并加以奖励,治军有方,历任别部司马、校尉。追录功臣的后裔,受封都亭侯。东吴黄龙元年(229年),逝世。人物生平陈脩(?-229年),庐江松滋(今安徽...

何充:东晋时期重臣,支持桓温取代庾氏家族镇守荆州

何充:东晋时期重臣,支持桓温取代庾氏家族镇守荆州

何充(292~346年),字次道,庐江郡灊县人。东晋时期重臣,曹魏光禄大夫何桢曾孙、安丰太守何睿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优雅俊美,善写文章。起家江州(王敦)主簿,迁东海王(司马冲)文学。迎娶明穆皇后的妹妹,授中书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平定苏峻之乱,颇有功勋,授散骑常...

历史上刘瑾和魏忠贤二人相比,谁的权利更大?

历史上刘瑾和魏忠贤二人相比,谁的权利更大?

中国历史上,宦官一直是政治发展的伴生品。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明朝的太监是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一个群体,其在现代的知名度为各朝代最高。即便明朝的太监在权势上不如晚唐时期的太监,也不堕他们的威名。这是因为,汉、唐时期的太监得罪的是世家门阀,而明朝的太监得罪的是读书人。读书人笔下生辉,太监...

历史上沈万三破产与朱元璋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沈万三破产与朱元璋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沈万三,拥有聚宝盆的江南第一豪富。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明人董谷在他所著的《碧里杂存》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朱元璋给了沈万三一文钱,结果沈万三因此破了产。那么事情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呢?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富商,他本来叫沈富,但由于财倾天下,因此得名万三秀,以作巨富之别号。沈万三的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