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时,商鞅为什么要对公子虔实行劓刑?
商鞅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临死前打算传位给商鞅,商鞅坚辞不受。秦孝公去世后,公子嬴虔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带领邑兵与变法后的秦军作战,死于自己训练出来的秦国新军,尸体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商鞅原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下场,问题的关键就在秦孝公的哥哥嬴虔。
嬴虔虽然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哥哥,但却是庶出,理论上没有继承权,嬴虔是坚决支持商鞅变法的。之所以嬴虔要杀掉商鞅,是因为商鞅对他实行了劓刑,割掉了他的鼻子。新法在秦国施行后,太子嬴驷不小心触犯了新法,刑罚不能加于未来的继承人,于是太子的老师嬴虔和公孙贾被处罚,公孙贾被处以墨刑,脸上刺字涂上墨,都是没脸见人的刑罚。
以商鞅之作派,为什么不处以更委婉的刑罚呢,比如罚俸禄、降官职等。只要不是让对方没脸见人,说不定嬴虔和公孙贾都会感恩戴德,成为新法最有力的支持者,实在是没必要一次就把贵族之首、百官之首得罪个遍。《史记》评价商鞅刻薄寡恩,作茧自缚,其实商鞅聪明得很。
早在商鞅魏国做中庶子的时候,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武侯推荐了商鞅,如果不用就建议把他杀掉。公叔痤见魏武侯不用商鞅,于是赶紧把卫鞅叫来,说让他赶紧离开魏国,魏侯要杀他了。结果卫鞅直接回答,魏侯既然不会用我,自然就不会杀我。等到为公叔痤守孝完毕,商鞅才离开魏国。把事情看得如此透彻明白,商鞅难道不明白处嬴虔劓刑的后果吗?
其实与秦孝公不无关系。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愿意加官进爵、裂土封王在所不惜。而秦孝公做到了,商鞅变法后秦孝公转为幕后,商鞅可以说成为了秦国实际上的国君,秦孝公兑现了他的诺言。可是商鞅知道他手中的权力来自于秦孝公,假如商鞅接连贵族大臣,秦孝公就不会再信任他,新法也有可能失败。
于是为了稳定新法、稳定秦孝公、稳定自己的地位,商鞅必须冷酷对待贵族、百官,把秦国的实权人物都得罪个遍,削了秦王哥哥的鼻子,彻底得罪了宗室权贵,往公孙贾脸上刺字,彻底得罪了文官集团,处罚太子的太子师和太子傅,把太子也得罪了。这样大家都等着秦孝公去世,好对商鞅进行清算,新法展示了严苛的一面,贵族大臣们轻易不敢对新法下手。
商鞅明白自己的权力来源于秦王,为了让权力的源泉放心授权给予更大的权力,主动通过得罪宗室、得罪太子、得罪文官、得罪百姓,把能得罪的群体全得罪个遍,这样秦孝公才能放心。商鞅这样的大臣是孤臣,不必担心他会拉帮结派、意图谋反。假如商鞅没有处罚嬴虔、公孙贾,反而是到处收买人心,恐怕商鞅早就被杀戮,变法早就失败了。
商鞅虽然最后下场很惨,却用自己的肉身保证了变法的稳定施行,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基础,而且商鞅变法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商鞅的历史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总体上贬低商鞅的多是文人,而实权派如李斯、诸葛亮、桑弘羊、王安石、李德胜等都推崇商鞅,这正是商鞅变法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