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要设立锦衣卫?锦衣卫的权力究竟多大?
大明两百多年,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有趣的闲聊话题,诸如,朱元璋到底丑不丑?明熹宗朱由校的木工水平到底有多高?万历皇帝那么久不上朝大明为何还能正常运转?此外,游走在皇帝背后的锦衣卫也充满了吸引力。
无论是在民间传说还是官方记载,锦衣卫的身影都穿插在各个角落。他们看起来无处不在,像是掌控着极大的权力,为皇帝执行着各种不适合放在明面的任务。
那么,明朝锦衣卫的权力大到了什么程度?能让皇亲国戚都闻风丧胆
洪武十五年 (1382),朱元璋将负责仪仗和皇城守卫的仪鸾司、拱卫司等整合,以拱卫司为主体将其扩编为从三品的锦衣卫。卫是当时的一种正规军队编制,所以锦衣卫并非一开始就是特殊警察,而是禁卫军,主要负责守卫值宿、侦察与逮捕和典诏狱。两年后,朱元璋还把锦衣卫擢升为正三品。
最初在锦衣卫之下,有御椅、扇手、擎盖、旛幢、斧钺、銮舆和驯马七个司,皆为正六品。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时候从职能部门来说,锦衣卫的大部分部门都是干着仪仗的活,整体的权势并不大。
虽然朱元璋曾在锦衣卫之中设立南北两个镇抚司,让其越过正常的司法机关逮捕、刑讯和处决贪官污吏。但洪武二十年 (1387),因为觉得这群禁卫军有滥用职权的苗头,他又剥夺了其典诏狱的权力。
不过在迁都北京后,锦衣卫又领了命参与巡缉。且因为巡缉范围扩大,他们还多次扩大规模。到了明英宗至明宪宗时期,那两个被朱元璋提防的镇抚司还干脆从锦衣卫独立,可以直接向皇帝奏请惩办贪腐的事宜。
至于锦衣卫的核心力量,则与京师的兵马司和巡城御史联手负责北京的护卫。因为组织的特殊性,锦衣卫的巡缉更是不分昼夜、基本不限领域。
故而可以说,明太祖至明宪宗时期,正是锦衣卫从初建到权力达到一个高峰的时期。其职能,已由最初的仪仗队和禁卫军,转变成了帝王直接管理的负责京师治安和惩治贪腐的特殊军事机构。
不过在弘治到正德年间,锦衣卫的权力也有些起伏。在锦衣卫为皇帝不分昼夜地奔波的时候,东西二厂也在为皇帝服务。因而双方多少有些业务上的竞争。在太监刘瑾得势时,双方的冲突就较为明显,锦衣卫处于下风。而在钱宁任锦衣卫统领的时候,因为他深得明武宗喜爱,所以锦衣卫又压了两厂一头。
借着钱宁的这股东风,在进入陆炳执掌锦衣卫的时期后,锦衣卫的权势更上了一层楼。因为陆炳本人的高傲性格,锦衣卫在这个阶段利用自身的权势大肆打压异己。他还大量吸纳京师一带的豪侠壮士,在朝中遍插耳目。
因而在锦衣卫极盛时,不仅东西二厂得向锦衣卫俯首,朝臣也得提防着这些日益脱离皇帝掌控的帝王爪牙。当时朝臣们在每日上朝前都要与家人诀别。若是晚上安全回到了家,那全家人都欣喜若狂,庆幸自己又多活了一天。
而隆庆之后,锦衣卫的权势基本处于规定的范围之内,没有太多逾矩。偶有锦衣卫与东西二厂勾结,也基本由两厂占据主导。所以到了明朝末期,锦衣卫基本沦为两厂的附庸,其权势远不如中期。
而在确定的巡缉、护卫的职权之外,总是奔波在皇宫外的锦衣卫也成了事实上的皇帝了解民生的重要渠道。明代原本有巡按御史,专门负责将各地的实情汇报给皇上。但为了自身仕途,这些御史真话里总是掺和着一些假话。所以直属于皇帝的锦衣卫就在工作中承担了一部分传递消息的职能,负责回答皇帝从其他官员那里问不出来的一些民情。
从出发点来讲,朱元璋是想要拥有一支绝对听从自己指挥的近侍队伍。所以他才会将关乎自己生命安全的皇城护卫的工作交给锦衣卫。又因为这些人身强力壮、武功不错,更重要的是直接听命于自己,所以他又把监督官员、惩治贪腐的重任交给他们。
但在实际操作时,锦衣卫越过正常的司法机构,用残酷的手段完成皇帝下达的命令,这直接破坏了明代的法制。且因为直属于皇帝,是其身边的亲信,锦衣卫慢慢也卷入了权势的斗争。这一点,和以太监为主力的东西厂是一样的。
总的而言,锦衣卫的权力,按正式规章其实基本就是仪仗和巡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个摆脱 *** 常规的特殊军事机构还是滥用了自己的职权,把大明的社会搅得更加乌烟瘴气。如此的结果,也并非建立锦衣卫的朱元璋所想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