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宋朝打赢了还缴纳岁贡的方式来维持稳定 宋朝的实力真的很弱吗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5-05)190

对宋朝实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朝是我们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朝代,历史学家一贯以弱宋称之。确实在两宋的历史上,周围强敌林立,辽国、西夏,然后是金国、蒙古。期间发生了很多次战争,然后宋朝挨个给周围的邻居称臣,每年还要给岁贡。但其实如果根据战损比率来看的话,其实大多时候都是宋朝打赢了,但他们仍然选择缴纳岁贡的方式来维持稳定,不知道是不是宋朝的皇帝是骨子里的软弱,但就算是被周围的国家轮番毒打,宋朝还是维持了几百年的统治,这是不是说明宋朝其实不弱呢?

宋朝打赢了还缴纳岁贡的方式来维持稳定 宋朝的实力真的很弱吗

其实以武力来判断一个朝代的强弱是片面的,正如有个成语叫“穷兵黩武”一样。要说军事力量那五代十国可是太强了,平均十天产生一个皇帝,除了打仗就是打仗,但五代十国中真正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王朝几乎没有,甚至一些完整的典籍都没有留下,所以凭武力不能完全了解一个朝代,还要从多个领域,全方位的去了解,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正视历史。

宋朝除了软弱的武功以外,在其他方面完全领先。有数据显示,宋朝的人均收入是所有朝代中更高的,这个数据放到蒸汽时代的欧洲同样领先。以明朝万历年间来说,明朝皇帝为了加强中央收入,以矿稅为名压榨百姓,搜来搜去不过搜了200万两白银,这两百万可是搜了足足八年,而宋朝一年的税收是7070万贯,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税收十分的平衡,既有农业税也有工业税。这个意思就是宋朝人人有田种,人人有工作。

宋朝打赢了还缴纳岁贡的方式来维持稳定 宋朝的实力真的很弱吗

除了正史记载的之外,还有一本小说也侧面描绘了宋朝的文治武功,没错,就是《水浒传》,我们可以从《水浒传》中看出很多东西。首先林冲号称八十万禁军教头,不管到底是不是八十万,但这个数字只是中央禁军的数量。宋朝能够养得起这么多的士兵,可见其财力雄厚。

第二点,《水浒传》中有很多人是被逼上梁山的,但我们细一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上梁山的原因很多,但因为吃不起饭去当土匪的一个也没有。所以这从另一点说明宋朝人民的生活真的幸福。

第三点,《水浒传》作为一部描绘英雄好汉的小说对宋朝的农民起义有详细的记载,但其实整个宋朝发生的起义也就是书中所记载的梁山泊起义和方腊起义,但是这两次起义严格意义上根本不算起义,因为他们没有严格的政治纲领,甚至浩浩荡荡的梁山泊人马从来没有打出过山东省,就在那几个山头上瞎折腾。所以宋朝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朝代。

宋朝打赢了还缴纳岁贡的方式来维持稳定 宋朝的实力真的很弱吗

宋朝开始手工业开始大肆兴起,这种商业模式造成了宋朝人人都是生产者,人人都是消费者的现象,经济流通非常的快,这种情况下,金融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交子,产生了。交子的产生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经济现象,而是整个国家信用的代表。只有人们相信国家时,才会去使用他的信托机构,归根结底这还是由宋朝内部安定的环境所决定的。

另外,宋朝在科研上的进步绝对是世界级的,除了活字印刷术外更具意义的就是指南针装在了轮船上。在宋朝还出现了大量如《梦溪笔谈》一类的日常杂记,这些杂记的作者往往都是在基层的工匠,他们把每天自己行为当成日记来记,顺带把一些科学性的技术也记录了下来,其中不少已经有了辩证哲学的影子,成为传世的瑰宝。

宋朝打赢了还缴纳岁贡的方式来维持稳定 宋朝的实力真的很弱吗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文人们是中华五千年来最自由最能说的,因为宋朝没有“文字狱”之类的政治事件,就算是苏轼因为“乌石台案”受到牵连,但最终不过是流放,并没有实质性的杀头之罪。这种高度自由的社会环境让宋朝人的思想变得十分活跃,这也是为什么宋朝著作传世非常多的原因。

此外,宋朝的兵甲制度非常的独特。因为匪患盗贼一直是古代君主的心头之患,毕竟古代的治安并不是十分的好,那么如何解决盗贼的问题呢,宋朝皇帝突发奇想,说:每多一兵,就少一贼。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共就这么多人,要是当兵的多了,贼人自然就少了。这个想法非常的具有哲学风格,并且十分的有效。在宋朝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流寇作乱。但这种募兵制度也导致宋朝后期养兵太多,基本的生产都荒废了,当然这是后话了。不过就这种养兵的 *** 来说和现在的美国十分相像,以财政赤字来稳定社会的发展,而后通过 *** 第三产业来支付 *** 税收。可以说宋朝是之一个宏观调控经济的 *** 。

宋朝打赢了还缴纳岁贡的方式来维持稳定 宋朝的实力真的很弱吗

如此看来宋朝其实并不是真的弱,虽然它的领土不断地在缩减,但他的经济发展丝毫没有落下,这也是后来宋朝能够支付得起庞大岁贡的原因。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朝代,尽管他的两个皇帝被打的跑到海上避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宋朝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影子的朝代,在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场景就可以看到,在苏州河上那些等着被雇佣的劳工也可以看到,宋人先进的思想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更让中国的文化远播海外。

宋朝打赢了还缴纳岁贡的方式来维持稳定 宋朝的实力真的很弱吗

所以我们评判一段历史的兴衰不能仅仅从最后的成王败寇来看,最重要的是研究当时的社会,研究当时的风土民情,正如史学家所说,在宋朝之后,明朝被认为是更高光的朝代,军事力量十分强大,以至于郑和远赴西洋传播天威,但因为海禁以及八股取士对于人民言论思想的管制,明朝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在倒退的,以至于当满清兵临城下时,皇帝竟然没钱招兵买马。从这时候起中国历史又回到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时代,直到外国人的轮船敲开中国的大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5/250463.html

“宋朝打赢了还缴纳岁贡的方式来维持稳定 宋朝的实力真的很弱吗” 的相关文章

豪格夺嫡失败之后 豪格为何甘心让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豪格夺嫡失败之后 豪格为何甘心让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比多尔衮大3岁的豪格,夺嫡失败后,为何甘心让多尔衮担任摄政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皇太极白天出去打猎,感觉特别有精神,晚上还跑到办公室加了个班。结果当场就猝死了。由于皇太极当时才52岁,压根没想到自己会早逝,所以没有留下遗嘱立谁为继承人。这下麻...

徐盖:唐朝名将李勣之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盖:唐朝名将李勣之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盖(?~633年),字广济,原先为高平望族,曹州离狐人,隋唐大臣,唐朝名将英国公李勣之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武德二年,李勣归顺唐朝,赐姓李氏,册封徐盖为济阴郡王,固辞。乃封上柱国、舒国公,授散骑常侍、陵州刺史。贞观七年(633年),徐盖病逝,追赠潭州都督,...

刘弘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被百官废黜

刘弘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被百官废黜

刘弘,大汉帝国第四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西汉后少帝四年(前180年),皇太后吕雉病死,陈平与周勃等文武百官却发动诛吕安刘政变,将后少帝囚禁,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后少帝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又没有大错,为何百官却非要将其废黜并杀害呢一,出身皇室刘山出身西汉皇室,为汉惠帝之子,因此自小...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 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世民对于嫡长子可谓寄予无限厚望。公元618年,李承乾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即位之后,立封李承乾为皇太子。看似波澜不惊的立储,却也隐藏着些许危机。翻看历史我们知...

李恪在历史上的才能怎么样?

李恪在历史上的才能怎么样?

李恪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恪在后世有非常大的名声。普遍认为,他是李世民儿子中最有能力的人,是李世民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他后来没有继承皇位。反而被长孙无忌陷害,遭到冤杀,因此,后世对他抱有无限的同情。同时,李治被立为继承人后,由于性格比较...

历史上张裕妃怀孕后为什么会被饿死?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张裕妃怀孕后为什么会被饿死?真相是什么

张裕妃,明熹宗朱由校的妃子,被客氏害得最惨的一个妃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朱由校一生育有3子,但都在岁余就夭折而死。后来,他的后妃张裕妃怀孕。这自然是件于社稷有功的喜事,然而她却被下令活活饿死,这是怎么回事呢?张氏是顺天府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早在6岁时...

徐晃在曹魏是什么地位?襄樊之战他的表现怎么样?

徐晃在曹魏是什么地位?襄樊之战他的表现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徐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遗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集团与刘备集团爆发樊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俘获曹魏名将于禁,威震华夏。曹操于是派徐晃救援樊城,抵御关羽。最后徐晃长驱直入,击败关羽,使得曹操集团...

卫子夫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卫子夫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卫子夫,出身微贱,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卫子夫最终死于巫蛊事件。精明一世、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笔墨。在不同学者的心目中,对刘彻的评价褒贬不一。刘彻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历史功绩可圈可点,但对他的非议,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