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5-07)241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抄书现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前言:

纵观古代文人,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庶子,他们都很热爱抄书。

从诗仙李白,到书圣王羲之,再到大文豪苏轼与史学家司马光,他们都习惯在闲暇之余抄上几遍书。如中学课本中提到的宋濂,便是堪比“人型打印机”的抄书能手。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宋濂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分享自己的抄书经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显而易见,宋濂抄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在更早的时候,古人大规模抄书,其实还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各方面的影响。

一、古代佣书业的发展简史

所谓佣书业,即图书文献再生产与出版的行业。

当时,多数人的文化生活都与佣书业密切相关。尽管他们参与这个行业的目的不尽相同,或收藏、或学习,亦有牟利。但在印刷技术落后的古代,佣书业的主要表现形式便是抄书。

(一)先秦萌芽

在先秦时期,佣书业虽有出现,但规模不大。

在夏商周时期,知识与文化始终掌握在官学手中,有资格接受教育的,都是贵族子弟。此时知识都未普及,何谈佣书之业?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导致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以致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形成。

可即便如此,受频繁战乱的影响,佣书业依旧不景气。只有士阶层在游学期间有抄书行为,但并不多见。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二)成于两汉

直到西汉建立,佣书业才得以快速发展。当时,封建社会初步确立,国家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官府也积累了不少典籍与文献。

为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典籍,防止其意外散失,官府便命人将它们逐一整理,并分别保管在不同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典籍需要重新编纂、整理、备份,这也意味着官府需要大量人力来进行抄书。

在东汉就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班超“投笔”,便是说他早年以抄书为生。

由此可见,两汉时期的佣书行业,参与者主要只有两个,即官府与抄书人。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三)兴于魏晋

东汉末年,豪强士族集团开始崛起,这些豪族深受汉代经学思想的熏陶,多是世代书香。因此他们有一定经济能力也乐意去雇佣他人抄书。

东吴名臣阚泽,是当时的大儒。

他年轻时“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不难猜测,雇佣阚泽抄书的机构,既然不是官府,那便极有可能是豪族世家。

同时,这种为私人之家抄书的风气,也颇为普遍。而这些雇人抄书的人,其身份除了是豪族士族以外,还有可能是私人藏书家或者书商。

据《北齐书·祖珽传》记载:“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

这里提到的《华林遍略》乃萧梁所编,共有七百多卷。可藏书人竟然能只用一天一夜的时间,便将其抄写完毕。

可见这绝非是一人之功,而是多个抄书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南北朝时期的佣书业,拥有极为可观的市场前景,且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四)变于唐宋

隋唐以降,佣书业逐渐落幕。从相关史料来看,关于佣书的记载只有区区几条。取而代之的,则是印书的记载。

究其原因,主要为佣书的主力军不再是抄书人。抄书人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家境贫寒,二是有文化修养。这类人也算是士族阶层,因而他们颇受世人关注。

而隋唐以来,印书逐渐取代抄书,这让佣书业逐渐与士族阶层脱离。再加上雕版印刷的初步诞生,人力资源得到解放,以及唐代经济逐渐繁荣,多数士子不再依靠抄书为生,导致以抄书为主的佣书业也随之逐渐归于平静。但不排除有一些不适合雕印的书籍,仍然需要人工抄写。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古代抄书匠书法欣赏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从唐宋到元明时期,抄书的风气依旧流行。尤其在宋明之际,抄书现象广为流传。但是以维持生计为目的的抄书不再是主流。

二、抄书现象的历史原因

从古代佣书业的发展简史来看,抄书现象在古代广为传播,离不开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是官府机构的支持。

自佣书业出现,官府便主动承担了推广抄书的主体。文化可以强国,所以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典籍的继承、编纂与保管。

尤其在宋代,在重文抑武的思想倾向下,官方曾多次组织编纂大型类书。这种书籍,虽然体系庞大,但不适合雕印。因为这些书籍是对一些古籍的重新编纂与整理,这会导致一些词条将会被打乱。

这么一来,只有抄书才是最为妥善的办法。于是在此时期,出现了《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以及《册府元龟》四部大型类目的“百科全书”。

其次,便是个人谋生所需。

只要佣书业存在,那么抄书现象便有一定市场。虽说唐宋有不断进步的印刷术,但依旧不排除一部分寒门子弟为了维持生计,选择进行抄书。

最后,是古代私学的蓬勃发展。

前面提到,有大批寒门子弟加入了抄书这个行当中。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古代私学的蓬勃发展。前面提到,西周时期“天子失官”,以致学风下移。因此古代私学发展的之一个阶段,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它促使了中国一大批伟大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诞生。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迎来第二个乱世。

虽称乱世,但也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当中,各种思想学说的交流与碰撞,使得私学教育再度蓬勃发展。

由此一来,大批寒门子弟虽然很难得到晋升之路,但他们至少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

换个角度考虑,正是因为士族垄断了仕途,导致寒门士子无法顺利入仕。这些才子为了生计,只好回到家乡开设学馆,以招收弟子为生,顺便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

也正因如此,社会中才会涌现出大批寒门才子,从而为佣书业在此时期的繁荣,打下一定人才基础。

三、抄书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再回到文章开头,宋濂家境贫寒,但为了获取知识,他只好向藏书家借阅并抄写,以完成自己的学业。

说到这,难免有人会问:宋明时期的印刷术,在不断进步。但此时期的抄书现象,为何依旧频繁呢?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一)抄书是学习的常见 ***

实际上,宋濂的事迹便说明了其中一个原因:抄书已经不再局限于维持生计,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通过抄书,学子们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宋陈思在《书小史》中记载:“朱异,字彦和,吴郡人。居贫,以佣书自业,写毕便诵,涉猎文史,通杂艺。”由此可见,古人将抄书当成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抄书的过程中,学子能眼、手、脑并用,从而起到加深印象的功效。

当然,抄书不仅能锻炼记忆力,还有助于文人练习书法。这就像现代人临摹字帖一样,古人喜欢抄写唐诗宋词或其他经典文章。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参考许多史料,并将它们亲自抄写下来。哪怕是草稿,司马光都写得工工整整,以书法的规格对待。一本书写下来,司马光的书法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另外,司马光此举不仅是在练习书法,更是在磨炼他的端正态度,这同样是一个史学家在作史时应有的严谨态度与一丝不苟的精神。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二)印刷术的成本不低

从唐代的雕版印刷,再到宋代的活字印刷。虽然宋代的印刷业已经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印刷术的成本,依旧比较昂贵。由此可见,印刷术不仅工艺复杂,而且需要一定原料,因此它多用在商业用途。

而对于一些孤本或者小众书籍,它们没有什么市场,所以书商自然不会投资去印刷。而一些大型书籍虽然也可以刊印,但所需量不多,采用印刷也同样耗费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手工抄写不仅方便,而且更加节约成本与时间。

(三)藏书业的蓬勃发展

结合相关史料发现,抄书现象同样与藏书业密不可分。至宋元明之际,由于学院的出现以及私人藏书之风愈发流行,导致抄书现象也随之继续“火热”。

且与上述原理相同,藏书家在收藏一些珍贵典籍时,也通常采用手抄,以免去印刷过程中的写工、刻工、印工、装订等复杂步骤。换个角度来看,能被藏书家收藏的书籍,也肯定不是什么“大路货色”。

另外,藏书家一般都有一定文化积累。他们藏书的目的,不像现代人这样,只是充个门面。实际上,大多数藏书家都对传统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获取到典籍后,需要在抄写的过程中完成对原本的校订与勘误。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民国著名藏书家张钧衡所的藏书

在有些时候,为了方便自己理解,藏书家在抄书的过程中还会选择“做笔记”与梳理词条,以方便日后温习与查找。

当然,并非每个藏书家都有丰厚的家底。因此他们在购置图书时,也会遇到自己买不起的珍贵孤本。而为了得到这些书,他们通常以折价的方式换来抄写的机会。

由此观之,宋代藏书业的发达,也是促进抄书现象频繁的又一主要原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5/250710.html

“宋明的印刷术在不断的进步 抄书现象为何没有被印书取代” 的相关文章

朱元璋最终能成功,岳母张氏的作用有多大?

朱元璋最终能成功,岳母张氏的作用有多大?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草根皇帝之一,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大概齐都会遇到这四类人:高人的帮助、贵人的提携、小人的责难和个人的努力。在这些各色人物里面,高人的帮助、贵人的提携尤为重要的。小到一介布衣,大到一国之君,想要成功...

安乐公主李裹儿是什么样的人?她对权利有多渴望?

安乐公主李裹儿是什么样的人?她对权利有多渴望?

历史上李裹儿生的非常精致美艳,有唐朝第一美女之称,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是唐中宗李显之女,武则天的亲孙女。此女自小被祖母和父母亲宠溺,在宫中目无皇权,飞扬跋扈,骄奢淫逸,还一度权倾朝野、残害忠良。我们从三个层次说说这个女人。一、先说说李裹儿的父亲:“六味帝皇丸”大唐历史在我国古代...

施琅是什么人?他最后是什么下场?

施琅是什么人?他最后是什么下场?

施琅,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明末清初的时候,施琅在反清和降清之间反复不断。最后因为收复台湾有功,而被封为靖海侯。那么,施琅为什么会反复不断呢?他那样做,清朝稳定局势以后,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呢?客观来说,施琅的反复无常,实际上很多都...

娄师德是什么人?他能受到王十朋的推崇是因为什么?

娄师德是什么人?他能受到王十朋的推崇是因为什么?

娄师德,字宗仁,唐朝宰相、名将。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王十朋(1112-1171年),以坚持正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直言批评朝政受到世人的称赞,他写了一首《娄师德》诗,大意是:不顺从不和睦的事情不难纠正,只要做到别人的唾沫吐到脸上让它自己干。遇事心平气和认...

曹魏三代人都知道司马懿会反 最后为什么都要重用他

曹魏三代人都知道司马懿会反 最后为什么都要重用他

曹操、曹丕和曹叡明知司马懿会反,为何还要重用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晋书帝纪》在汉末三国的历史进程中,若非看到最后,真的很难想象,三国会全灭,天下会被一个半路杀出的司马懿篡夺。然而,奇妙的是,曹操...

曹丕杀了几个兄弟 曹丕真的对自己的兄弟下手了吗

曹丕杀了几个兄弟 曹丕真的对自己的兄弟下手了吗

还不知道:曹丕真的杀了亲兄弟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丕字子桓,是魏晋时期三曹代表之一,建安文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曹魏开国皇帝,他也是曹操和卞夫人的嫡长子。曹丕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又能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对待部下谦逊和蔼。善于和百官打交道,又宅心仁...

汉中之战许褚醉酒丢失粮草后为何没有被曹操责怪?

汉中之战许褚醉酒丢失粮草后为何没有被曹操责怪?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汉中之战,曹操得知张飞和魏延要来劫粮草,问谁敢去敌张飞?许褚自告奋勇前去护粮车,结果,因为醉酒,不敌张飞,在半路被张飞劫了粮草。许褚回去之后,去见曹操,奇怪的是,曹操并未杀许褚,甚至也没责怪许褚...

乾隆第八子永璇有何生理疾病?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乾隆第八子永璇有何生理疾病?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在古代,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是头等大事,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古代,皇家子弟总是高高在上,皇帝拥有全国最高的权力,所以,他的子孙们也是借着父辈的荣耀而享受着最好的待遇。可是,身处权力的中心,想要置身事外,实在是难之又难,就算你心中没有对于皇位的渴望,身为皇家后代,你有...

评论列表

月影
月影
3周前 (11-02)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古代抄书现象深感兴趣,从宋濂到班超再到阚泽和祖珽等人身上所展现出的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让我深受感动!在古代印刷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他们通过手抄书籍来获取知识、传播文化令人敬佩不已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知识价值的深刻理解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让我们更加珍惜并尊重每一本书籍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价值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