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背信弃义得灭他们
对秦始皇灭六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战国,征伐加剧,矛盾加深,在打仗的同时,出于“兵以义胜”的缘故,列国为了占个“义”,为了充分表明自己发动战争的合理性、正义性,彼此间就开始了互怼模式。
怎么个互怼法?
秦始皇
六国骂秦国为蛮夷之邦,虎狼之国,秦国当然也没闲着,更何况,到了战国末期,也就是秦始皇,当然,这时候还应该叫秦王嬴政,总之,到了秦始皇掌权的时候,六国经秦国几代君王的打击,基本上都变成了病入膏肓的大虫,虽然有时候还能强提精神支吾两声。
但那两声,再也没有当年虎啸山林的威风,更多的,仿佛垂死挣扎的哀鸣。
六国对秦已经无可奈何,于是呢,秦始皇适时调整下战略,将秦昭襄王时还在坚持的“蚕食天下”改为“鲸吞天下”。
一句话,自东周以后,列国相互纠缠,纷争不休的局面也到了结束的时候,有人说,古代,天底下更爱丢的一种动物叫做鹿。
当年夏失其鹿,商得之;商失其鹿,周得之;如今鹿又不小心走丢,根据邹衍之阴阳五行说的原理,该着秦走一回大运了。
然而这个大运该怎么走呢?
六国
很简单,吞并六国,致使可爱的梅发怒无处可去,它不就乖乖的到秦始皇的碗里来了吗,唔,主意不错,但唯一的问题是 ,怎么吞并六国呢? 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个干!
不成,一来容易引起群殴,乱了吞并六国的章法;二来呢,六国君王或者没什么意见,但天底下的老百姓会怎么看。
毕竟,得鹿之后,还是要跟他们一起过日子的,说白了,必须得有个旗号,得有个借口,于是呢,秦始皇就为这件事开动脑筋了。
但你以为 秦始皇为这事儿想了很久吗?
称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当中说: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籓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什么意思?
简单点说,韩王原本打算成为秦国的藩臣,后来不小心后悔,背弃了约定,所以我灭了他:
赵王本来和大秦签订了友好条约,大秦都归还了赵国的质子,本来想两家和和气气的太平下去,未曾想回去后他就反了悔,背弃了约定,所以,我灭了他。
魏王最初说定是要臣服秦国的,可后来也反了悔,背弃了约定,所以,我灭了他;
至于楚王,原本说好献青阳以西,未曾想后来又后了悔,背弃了约定,所以,我灭了他。
从上述这段内容看?
荆轲
秦始皇可真是懒惰啊,一个“背盟”及其相似的“背约”、“畔约”用了四回,虽然有点话说三遍,狗都不爱,但也算是个理由,刚开始的理由,还有点意思?
至于后来?
燕国不用说了,燕太子丹指使荆轲刺秦,让几只小鸟在秦始皇眼前盘旋了很久,实在是很可恶的罪过,理由是现成的,因此,必须得“灭其国”。
而齐国,曾经和秦昭襄王一起称帝,甚至秦国每灭一国,他都要派使前来恭贺,以为会生生世世好到天上的齐国,冤不冤。
不过嗅到了点不寻常的气息,派了点军队,加强了一下边境守备,结果,就叫秦始皇斥之为“欲为乱”,打算造反,万般无奈,就只能发兵“虏其王,平齐地”。
战
事已至此,天底下乱溜达的那只鹿,终于乖乖的落到秦始皇手里,并且再也没人跟他们吵嘴。
于是,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秦始皇吞并六国的理由:刚开始还有点意思,后来就胡搅蛮缠了。
到了最后,秦国,秦始皇之所以如此“懒惰”,懒的连个像样的借口都不肯找,原因无他,强力之下,话语权掌握在他手里,对这样的人,还指望能心平气和的讲什么道理吗?
对付的办法只能是司马懿论将当中的五句话:
为将之道有五,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不能走则守,不能守则降,不能降则死。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参考文献:《史记》、《剑桥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