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洗澡为什么叫做戒 古人为什么不能想洗澡就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人洗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古代的洗澡是一种礼仪。在西周时代,古人祭祖之前就要先沐浴来表示虔诚,这个叫做“戒”。“戒”非常隆重和考究,甚至有专门掌管这项事物的官员,而且那些各地的诸侯也要先把自己洗干净了再去见天子。沐浴,俗称洗澡。“沐”为洗头发,“浴”则指澡身。
古代也是有规定的,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想洗就洗。《礼记·内则》曾对洗澡规定为:“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意思就是告诉晚辈,要每五天烧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如果父母脸上脏了,也要用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如果是脚脏了,则还是用温水洗干净。古代的官员时常会有“休沐”,“休沐”就是专门给时间让官员休息休息,清洗自己的。而且小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要进行“洗三”,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习俗。
古人还规定,妻子和丈夫不能一同洗澡,也不能共用一个浴室。如果家里招待客人,也要满足客人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的需求。而人死之后,也必须剪去手脚指甲,再给其洗一次澡才能发丧。
古代人洗头发的有皂角或者猪苓。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现代社会的沐浴露、香皂多种多样,功能香味更是任君选择。而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用洗米水来洗澡去污,这便是早期廉价而又普遍的洗澡水。
随着社会发展又相继出现了皂荚、猪胰研制的“澡豆”, *** 工艺经不断改进,而且其化学组成上与现在的香皂极相近”,后名为“胰子”。而宋代《鸡肋编》中也记载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
古代的浴池起初只是设在王宫、寺庙和馆驿之中,专供帝王、大臣和僧侣们沐浴之用。现已完整发掘出来的陕西临潼“华清池”,就是唐代皇帝和妃子们游幸时的沐浴之所。到了宋代以后,才开始出现营业性质的浴池。浴池所在之处都挂壶于门,“挂壶”就成了浴池的标志。
大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沐浴盛世。据史载,唐朝首都长安曾出现过沐浴一条街的盛景,上至天子皇妃、下及平民百姓,皆可入室沐浴,这跟今天各城市冬天洗澡的情况几乎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