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总兵力在百万之上满清也就十多万 为什么他没有选择北伐呢
左良玉为什么不选择北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明末天灾人祸风起云涌,百姓民不聊生,各地农民揭竿起义,沉重的打击了明朝的统治。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明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结束。而东北的满清势力则趁势发兵,辽东总兵吴三桂将山海关拱手相让,清军顺势南下,占据了中国北方部分地区。
南明政权仍占据半壁江山,而且是中国最为富足的南方地区,江北四镇佣兵40余万,武昌的左良玉部佣兵60余万,总兵力在百万以上,可谓是兵精粮足。而反观满清的部队最多只有12余万,兵力十分悬殊。那么为何最后不敌满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左良玉的倒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左良玉的倒戈,加速了南明政权的灭亡?
左良玉惧怕大顺军
左良玉初时被朝廷派去东北同清兵作战,表现不俗,后来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左良玉又被派去镇压农民军。左良玉大败农民军张献忠最经典的战争至少有两次。
一次是崇祯十一年,张献忠假冒官员想要突袭南阳,当他扎营于南阳附近时,左良玉恰好率兵经过。警惕性颇高的左良玉心存疑虑,召张献忠进见。张献忠自然不敢去,仓皇间只得逃遁而去,左良玉率军追赶,他连发两箭,其中一箭射中了张献忠的肩膀,张献忠身负重伤,幸好部下拼死相救,才得以死里逃生。
还有一次就是崇祯十三年著名的玛瑙山之战,张献忠凭借着山顶的有利地形,在战场上占据着优势,没想到竟然输掉了这场胜算颇大的战斗,不仅手下十多个将领被斩杀,连妻妾也作了俘虏。左良玉能够多次击败张献忠,但却屡屡败于李自成,逢张献忠必胜,遇李自成必败。数次交手皆是以失败告终,以至于后来左良玉畏李如虎,能够避免交锋就坚决绕道走。
后来李自成在满清军队打击下失去西北,经陕西、河南一带进入了荆襄地区。左良玉听说李自成有十几万人马南下,不敢同大顺军作战,率部顺江东窜,以勤王的名义进攻南明试图获得新的地盘。
左良玉大军数量太多,已经无法控制
左良玉的军队吃的是南明弘光政权的军饷,但只有五万人员的配额,这在当时的形势下是绝对不够的。在那个乱世里北有满清,四周又全是农民起义政权。左良玉部队作为一个军阀只有不断膨胀军力以加强安全感,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流民,盗匪不断加入大军部队,军队数量不断膨胀,这也是左良玉无法控制的。
当军队数量膨胀至六十万后,以荆襄地区的收入和朝廷的粮饷已经无法养活大军。左良玉行伍出身,大字不识几个,面对逐渐膨胀的大军,只有放任军队劫掠农民,而朝廷也无可奈何。当荆襄地区劫掠殆尽后,军队要吃饭怎么办?左良玉已经无法控制,于是将目光转向下游富饶的长江下游地区,借由勤王的名义让军队南下劫掠。
左良玉的政治抱负
从左良玉前期勇猛作战,建功立业可以看出左良玉在击败张献忠,镇守武昌后,应该是想为朝廷效力施展抱负的一个人。正当这个时候北京城沦陷,满清入关,皇帝自杀了。左良玉只好归顺南明拥立新皇帝,也就是福王。福王让左良玉据守长江防线以防止清军南下。
此时的南明朝廷依旧忙于党争内斗,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首的阉党势力处处排挤东林党人,而当初提拔左良玉的贵人候恂就是东林党人,所以左良玉也比较亲近于东林党人,由此阮大铖等人对左良玉是处处设防。再加上新皇帝也是由阮大铖等阉党册立,对阮大铖言听计从。于是左良玉以勤王的名义公然造反。不料半道上突发疾病身亡,其字左梦庚率众归降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