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权倾朝野已经有能力称帝了 为什么他到死都没有称帝呢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曹操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有一个问题,一直受到热议。曹操为什么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废掉汉献帝,自己做皇帝呢?
当时的曹操已经权倾朝野了,完全有能力称帝,但是他一生都没有称帝。魏武帝的称号也是曹丕称帝后追谥的。曹操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他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考虑: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1、军阀太多
东汉末年,朝政混乱,军阀们在各地崛起。朝廷中先有董卓专权,后有李榷和郭汜的乱政,使得东汉摇摇欲坠。
曹操这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时局造成的。
当时曹操刚起家,势力不大,而且当时的军阀众多,北有公孙瓒、袁绍;南有刘表;东有陶谦、袁术;西北有韩遂、马腾;西南有刘璋等大大小小的军阀几十个,曹操只算小军阀。
曹操决定要统一全国
大家都虎视眈眈,想要吞并天下。可是谁也没有能力一家独大。鉴于这种形势,曹操才挟持了汉献帝到许昌,以号令各个诸侯。
因为在当时的人们意识形态中,打仗是需要一个名头的,也就是要师出有名。虽然此时的东汉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是谁也不敢称帝,因为他们有一个共主——汉献帝。
如果此时谁称帝,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其他军阀的围攻。比如袁术就是因为称帝而被天下人讨伐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是不敢称帝的,否则几家军阀就会来攻打他,就有覆灭的危险。
汉献帝与曹操达成一致
2、与汉献帝的想法相同
东汉末年的军阀不少,为什么只有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因为曹操的想法与汉献帝相同,他们都想平息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天下归治。
而其他的军阀只想篡汉,取而代之。既然曹操与汉献帝目的一致,那么曹操也就没有必要称帝,以免落个篡汉的坏名声。
尽管大家都认为曹操是汉贼,但毕竟他没有废掉汉献帝,所以曹操也可以不承认。汉献帝也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实权,只有曹操有实力帮助他完成国家统一的愿望。因此他只能依靠曹操了。
曹操掌握了朝廷大权
3、为曹丕称帝打基础
曹操有了汉献帝这个傀儡后,想要的都能得到,朝廷的权力也都掌握在了他的手中。他虽然没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所以曹操对他自身的现状是很满意的。
曹操自己是不想篡汉的,然而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取代汉朝,比如他称魏王后,开始立储,还定了曹丕为继承人。
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形成。孙刘两家都有自立的愿望,那么曹操也不会示弱。他希望子孙能够统一天下,完成他的心愿。
曹操立威
此时曹操年龄已大,而且身体也不好,他深知如果自己在,部下还会效忠于他,如果不在了,部下们也有可能解散了,那时恐怕天下会更乱。
于是他立曹丕为继承人,意思就是要他称帝。只有曹丕称帝了,大家就会有共主,也能从曹丕这里得到更多好处,进而继续支持曹家。
如果曹丕不称帝,大家也看不到希望,就会散伙。曹操其实也明白,这些部下都希望自己称帝,虽然自己做不到,但他希望这些部下劝曹丕称帝。这样就能和平过渡,不至于闹得最后天下大乱,对他的子孙也不利。
曹操在考虑继承人
最主要的是,曹丕没有什么军功,只是继承曹操的位置而已,如果不升一级,魏国的将领们不会服曹丕。所以曹操不称帝,也是为曹丕能够称帝打基础。
从曹操不称帝这件事来看,他是一个既务实,又有深谋远虑的人。他不仅为子孙打下江山,而且还为子孙安排好了坐江山的事。他知道现在该做什么,未来该做什么。
由此,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做事既要务实,也要着眼于未来,不能只顾眼前。
曹丕登基即位
《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告诉大家要为未来考虑。
当然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对人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有全面的知识,也要有实践的经验。
不过,如果我们从小就能培养一种“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或者从小养成“统筹安排”的思维模式,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就能成为一个善于运筹帷幄的人。
否则长大后,就很容易由于考虑不周,而导致严重后果。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后汉书·孝献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