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贞观之治的真相 这个盛世真的是一个虚假的吗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6-30)230

很多人都不了解历史上的虚假盛世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唐太宗李世民,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的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唐太宗在位期间,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 ,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所以,他统治的这一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揭秘贞观之治的真相 这个盛世真的是一个虚假的吗

后世之人一直认为: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且在《新唐书》中有这样的叙述,大意如下:“贞观四年,市场上的米价为每斗四钱到五钱,外出几个月的百姓均无需闭户,街面上随处可见牛马等牲畜,百姓外出几千里都无需储备干粮。”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贞观四年的时候,唐朝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至少已从此前的战乱中有了根本性的复苏。

熟悉经济学的朋友都知道,用粮食价格来衡量社会状况显然是不准确的,也不具备说服力。用《汉书》中的一句话来反证,就是“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大意为:粮食的价格低得不合理,就会使农民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粮食的价格高得离谱,更会危害社会的经济命脉。

因此,粮食的价格处于不正常水平,这说明:贞观四年李氏王朝的政绩仍是不成功的,反倒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更何况,唐朝时期的首都很难出现每斗米四钱的怪事。想要了解真相,我们不妨继续拿《新唐书》中的内容来举例。

在《新唐书》的某部分中,有这样的记载,意为:唐朝时期的长安附近的土地虽然肥沃,但是,可供耕种的土地非常稀少,根本无法满足都城的日常需要。

因此,长安的粮食往往需要通过漕运这种方式从各个地方调运。

众所周知,漕运粮食需要耗费相当数量的运费,由于唐朝时期的交通不便,通常一斗米的运输成本要达到三钱左右。按照《新唐书》中,长安每斗米仅需四钱的说法来看,莫非这些粮食在出产地售卖的价格仅需一文一斗?显然这是不符合常理的,这也是《新唐书》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长安米贵”这句话,用来形容唐朝时期的长安经济再合适不过。

早年,白居易拜访前辈时,就曾听到过“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样的风凉话。此外,贞元年间有据可考的关中更高米价为每斗千钱,而当时长安地区储备粮更大的粮仓——太仓,仅储备了供天子六宫食用十天的粮食。从唐太宗到唐高宗,短短几十年,米价就从四钱涨到千钱,显然这也是不符逻辑的。

其实,贞元年间,长安地区粮食的价格也曾创过“历史新低”,这是一次百年难遇的特例。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贞元初年宰相陆贽曾建议朝廷向民间购买低价米,扩充太仓的粮食储备。随后,朝廷就在关中地区收购了大量的谷子,而这些未脱壳的谷子仍需七十钱一斗。在高宗登基之初,且史书中明确记载的“谷贱”时期,谷价就已达到了七十钱一斗,与前文中所提的贞观年间米价四钱相距甚远。

拨开重重迷雾,我们不妨继续推敲。在《新唐书》中,不可信的数字究竟说明了什么?笔者认为:完全是史官从中伪饰,所以,才为后人呈现了“米价四钱”的荒诞笑话。我们仅通过此一事管中窥豹,就有充足的理由怀疑发生在初唐时期的那场盛世。

那么,一个国家的国力究竟如何?

仅靠史官寥寥数笔是无法详细叙述的,还需看外人的评价。当时与唐朝交情匪浅的高昌国王鞠文泰,曾说过这样的话:“往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非就是说:初唐的经济水平比不上前朝罢了。

实际上,终李世民的一辈子,也没能让唐朝的经济追赶上隋朝,在人口上更是与隋朝相距甚远。在李世民驾崩三年后,某日,李治曾向户部官员询问今年人口的增长量,偶然得知,隋朝时期全国总人口有八百余万户,而如今唐朝人口仅有不到四百万户。

由此可见,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也没能让国家的人口追赶上前朝,甚至连一半都不如。

伪造盛世古而有之,其实,早在贞观之前,就已有统治者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王朝贴金了,相比之下,唐朝只能算作“后来者”。在《晋纪总论》中,曾如此评价过太康时期的社会状况:

“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

揭秘贞观之治的真相 这个盛世真的是一个虚假的吗

那么,太康时期的国家真的如此繁盛吗?显然,这非常值得推敲。如果真的像这段内容中所说,太康又怎会三代而亡国呢?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

由此看来,李世民不过是照搬了先人的套路,在史书中为自己的脸上贴金罢了。

参考资料:

【《新唐书·志四十一》、《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资治通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6/260039.html

“揭秘贞观之治的真相 这个盛世真的是一个虚假的吗” 的相关文章

韩信打仗那么厉害 韩信最后为何会死在女人手里

韩信打仗那么厉害 韩信最后为何会死在女人手里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韩信在战场上百战百胜,为何却折在女人手上?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昔日,淮阴侯韩信在战场上,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初次独自带兵,便好似不费吹灰之力一般,直接灭了魏国,生擒了魏国国王魏王豹,还为刘邦带回一个薄姓女人,薄姓女人后来为刘邦生下了汉文帝。接着,韩信又带兵灭了代国,...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两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两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样是藩王造反,为什么说李世民和朱棣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严格来说,李世民和朱棣一样,都属于藩王造反上位。李世民和朱棣,不仅都是藩王身份,也都是开国皇帝的儿子,也都弓马娴熟满腹韬略,在王朝的建立或巩固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李世...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潜心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潜心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东汉末年群雄并进 刘备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的

东汉末年群雄并进 刘备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的

还不知道:纷乱的三国,刘备是怎样在乱世中崛起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导语:历史上,战争容易让一个国家的政权被推翻。东汉以后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是唯一一个多国争夺最后得以扩张的时期。经过多年的战斗,这些国家最终统一。只有统一了国家的版图、货币、政策,这个时代...

历史上曹操和曹丕为什么都没有杀汉献帝?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曹操和曹丕为什么都没有杀汉献帝?原因是什么?

汉献帝,东汉王朝末代皇帝,一生命运坎坷。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朝纲腐败、朝局动荡,宦官与后戚轮流把持朝政,业已成为把持朝政的两大毒瘤,把东汉搞得乌烟瘴气。朝堂之上群臣拉帮结伙明争暗斗,各地武将拥兵自重称霸一方,彼此之间连年征战。民间百姓衣食难继,流...

曹操麾下的名将曹仁有哪些优缺点?结局如何?

曹操麾下的名将曹仁有哪些优缺点?结局如何?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曹操麾下名将曹仁的故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进攻合肥,曹魏诸州均抽调兵力屯驻于扬州,以防备孙权。然而,曹魏最大的隐患,却不是合肥,而是在荆州方向。此时汉水流域已经进入汛期,江水高涨。温恢敏锐地...

步骘:三国时期重臣,驻守西陵二十年,深得人心

步骘:三国时期重臣,驻守西陵二十年,深得人心

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早年避难,进入江东,担任讨虏将军(孙权)主记。历任海盐县长、车骑东曹掾、徐州治中、鄱阳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出任使持节、征南中郎将、交州刺史。平定交州有功,加位平戎将军...

明朝时期朱元璋分封了多少大臣?爵位完整传承的为何会越来越少?

明朝时期朱元璋分封了多少大臣?爵位完整传承的为何会越来越少?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了明朝开国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封赏功臣,其中,封爵者36人(不包括死后追封的功臣)。之后,随着明朝统一战争和对外战争的持续,朱元璋在长达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