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春秋和战国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怎么区别这两个时代呢

历史文化5年前 (2019-07-12)220

春秋和战国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春秋与战国有好几种划分依据,今天我从这两个时代的战争层面略做分析,不足之处,请各位补充。

春秋时,大国间确实是争霸战争为主,但灭国战也是同时存在的,到了战国时代没人在乎虚的霸主名声,转而获取实际利益为主,继续灭国战争。

打个比方,春秋战国上演的都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只不过春秋时代小鱼比较多,到了战国时代,小鱼都被吃光了,那些吃小鱼的鱼已经变成大鱼,它们为了长得更大,就只能找别的大鱼下嘴了。

明白了这个,我们再来分析为何春秋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则灭国更为残酷的原因。

一、礼未崩乐未坏

提起春秋,人们就想起孔子的那句话“礼崩乐坏”,实际上,整个春秋礼法秩序还是相对完整运行的。我举两个例子。

1、先轸口吐襄公

秦穆公派出孟明视千里偷袭郑国,先轸闻讯,极力说服晋襄公,两军在崤山遭遇,秦军战败,后来晋襄公的嫡母怀嬴(秦穆公女儿)劝说晋襄公释放了秦国三名将领。先轸知道后与晋襄公发生争执,越想越气,临走时冲着晋襄公脸上吐了一口。

后来晋襄公反而安慰他不要在意,先轸觉得这事办的不地道啊,就在抵挡翟国进攻时,本来晋国已经擒住翟国元帅,先轸却把自己甲胄脱下,冲入敌军战阵,被乱箭射死,以报晋襄公不怪之恩。

这是中原诸侯的仪态,那被称为“荆蛮”的楚国又如何呢?看楚文王的故事。

2、鬻拳不纳文王

鬻拳,楚国大夫。那年,巴国伐楚,楚文王领兵出去迎战,不料,被巴国里应外合,吃了败仗,带着一身狼狈样回到了国都城门下。

鬻拳早早接到战败的消息,按说,应该下去远迎楚文王才对,可是这鬻拳非但不去迎接,还不开城门。站在门楼上,他问楚文王,听说你打了败仗?

楚文王说,是啊,半夜三更的,快点开城门,累死寡人了。

鬻拳说,不是我说你,被这么一个小国给打败了,传出去,你也不嫌丢人?我建议啊,你现在赶快去打黄国,兴许还能找回点面子回来。

楚文王就真的乖乖去打黄国了。战斗中,不幸中箭,当晚死亡。楚文王儿子上位,鬻拳说,我为人臣子,理当该死。然后就自刎了。

所以,在那个时代,人们这种“礼”的观念还是占据主流位置的,而且,那个时候的灭国也是相对温和的。比如楚文王只因为看上了息侯的夫人息妫,就把人家的国给灭了,虽然灭国,但息侯宗庙还在。与之相反的是,战国时代白起对楚国发动的闪电战中,火烧夷陵,将楚国公族的宗庙给毁了。

二、各大诸侯互为制衡

楚国是在灭了荆、随、黄、蔡等诸侯国,地盘逐渐变大;秦是灭西戎十二国称霸;齐国灭纪国等东夷变强;韩、赵、魏则直接继承了原百年霸主晋国的衣钵;燕国比较特殊,在齐桓公称霸时,联军所灭孤竹等国直接划归给了它,所以地盘也很大。

春秋时期,只要这几大国不挑战别的强国的势力范围,安静的在自己槽里吃食,别人一般不会来打你的,除非你惦记上别人的东西了。

比如,秦穆公三次东出,其目的就是窥视中原,都被晋国打了回去。楚国北上,也是被百年霸主晋国阻止了。

这个时候的秦、齐、晋、楚彼此制衡,互为掣肘,谁也吃不掉谁,干脆先把窝边草干掉再说。所以大国之间爆发的冲突比较少,即便有,也是相对温和的。

那为何到了战国时期,灭国战突然变得残酷了呢?

战国灭国大战的特征

很简单,小鱼都吃光了,就剩下几条大鱼了,周围地盘也抢的差不多了,大国之间开始角逐了,他们之间的灭国战不同于之前的大国与小国,那个时候可能吓唬一下,对方就怂了。

活下来的大国,都是吓大的,这招不管用,只能是真刀真枪的硬拼。

为了使自己胜出,各国频出奇招,主要是两个手段,一,人才延揽;二,变法图强。

春秋和战国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怎么区别这两个时代呢

人才延揽前期主要发生在齐、魏之间,比如齐国鼎鼎大名的稷下学宫,但是效果实在有限,比如大名鼎鼎的百里奚去齐国求仕,工作没找到,却沦为乞丐;变法在各国都有进行,比较有力度的为魏、楚、赵、秦。

经过这个阶段的调整,七国位次又发生了变化。曾经被列国看不起的秦国,因变法最为彻底,一跃成为之一等强国,紧随其后的是楚、赵、魏、齐等。

秦国一役夺回被魏国长期霸占的河西之地,斩首魏军四万五千人,一血九十年耻辱,震惊东方列国,此举标志着战国时代残酷的大国角逐正式展开。

战国灭国大战的鲜明特征就是复杂性、残酷性。

复杂性很好理解,大国角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解决,另外,面对一超六强的局面,东方六国自然是联合起来抗秦,秦国则是力争化解这种联盟然后再图各个击破。

从整个灭国目标的战略方面来讲,则经历了战略试探、战略相持、灭国大战三个阶段。

战略试探其实延续了春秋战争的特点,相对温和一些,残酷性主要集中在战略相持阶段。没有哪个大国会自毁宗庙,面对来袭必然是拼死反抗。

做为进攻方,肯定也是极力打破这种平衡,只有把别国打怕了,才会转入灭国阶段。所以这种残酷性也是空前的。

七国战略平衡被打破的一个标志就是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投入兵力近百万,算上后勤,差不多有五百万之众了。此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兵员,从此,东方诸侯再无力抗衡秦国。

结束语

总体来说,春秋时代之所以温和,是因为那个时代还是有一定“礼法”束缚的,另外大家都在忙着跑马圈地,大国间很少爆发冲突;到了战国,大家都不在乎霸主这样的虚名了,转而图强。大国兼并,必是激烈碰撞,大争之世,诸侯形势已经发生改变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7/262090.html

“春秋和战国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怎么区别这两个时代呢” 的相关文章

关羽和张飞都没有拜师学艺的经历 两人武功为何能名列前茅

关羽和张飞都没有拜师学艺的经历 两人武功为何能名列前茅

还不知道: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经历,为何武功在天下却能名列前茅?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民间有这么一句话来给三国时期的武将进行排序,即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在这六个人之中,吕布第一赵云第二应该少有争议,典韦被成为“古之恶来”,排名第三也情有可原。可关羽和...

古代皇后为什么不能降为妃嫔 皇后的儿子还算嫡子吗

古代皇后为什么不能降为妃嫔 皇后的儿子还算嫡子吗

还不知道:古代皇后只能被废,却不能降低为妃?她的儿子还能算嫡子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皇后都被废了,皇后的孩子,即使不被降为庶子,也必然是没有继承权了。毕竟老皇帝会担心,这瓜娃子上台后,会不会为了他老妈,打击报复。皇后只能被废,却不能降低为妃...

在政治、文学等方面,晏殊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政治、文学等方面,晏殊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晏殊(别名晏元献,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晏殊14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人生百年,相比人类长河之历史,微不足道! 即使较之这人类最后五千年文明史,亦不过白驹过隙。三国时代跨愈百年,此一时期,曹操 、诸葛亮、周瑜、刘备及孙权五位千古英雄人物带领众生联袂演绎,诠释“义”之内涵,为后世留下刻骨铭...

历史上真实的孝恭孙皇后是怎样的?她开创了三个历史先河

历史上真实的孝恭孙皇后是怎样的?她开创了三个历史先河

影视剧《大明风华》播出后,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孙若微出现在了很多人的视野中。影视剧中她的完好形象甚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真实历史上的她工于心计,不顾大局,却开创了明朝的三个先河。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宣宗皇后孙氏,是山东邹平人,她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主簿。宣宗的外祖母彭城伯...

盘点三国时期死于话多的男人 许攸整天喊曹操小名

盘点三国时期死于话多的男人 许攸整天喊曹操小名

对三国哪些人因为话多而被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第一名,非祢衡莫属,我敬你是条汉子!祢衡这个人很有意思,大家都说他很有才华,可是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却没见着多少。不过跟祢衡交朋友的人,却都不简单。那个时候祢衡才20出头,是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孔融已经40出头了,却...

宋玉: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也是楚国著名辞赋家

宋玉: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也是楚国著名辞赋家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期宋国公族后裔 ,楚国文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与唐勒、景差齐名。代表作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宋玉崇尚老庄,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所作辞赋甚多。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接下...

刘德:汉景帝刘启第三子,对古文化遗产的保存延续做出巨大贡献

刘德:汉景帝刘启第三子,对古文化遗产的保存延续做出巨大贡献

刘德,西汉宗室、藏书家,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母为栗姬。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刘德以皇子身份受封河间王,为王二十六载,始终没有被卷入政治漩涡,而是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