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魏国前期作为战国时期超强大国 为什么最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7-13)150

战国时期魏国是怎么失去霸主地位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也是普遍意义上春秋时代的结束,而战国时代的七大诸侯国之间也是争斗不断,每一个诸侯国都想着一统六国,结束中原地区的分裂局面,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因此在战国时代各类变法不计其数,各种军事上的斗争也不计其数。就这样一个天下大乱的时间段里,人才就成了各个国家都迫切需求的更大的宝物。

比如说秦国,据说秦孝公曾经颁布过求贤令,向整个中原求取能够让秦国变得强大的能人异士,商鞅就是在看到求贤令之后,进入秦国的。在商鞅之后,还有范雎、张仪等一般,能人异士进入秦国为秦国的统一进行谋划。又比如说,燕国的燕昭王时期,也是任用了一些比如乐毅那样的人才才得以中兴的。

我们今天主要说的魏国其实也是如此。在魏国初期,魏文侯也是任用了吴起和李悝等人在魏国进行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多种变法,才使得魏国成为了超强大国。可是在魏文侯之后,魏国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却大大减少,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的“严宽内忌之风”是愈演愈烈的,魏国在极大程度上排斥他国的人才,并且对自己国家所产生的王族大才也是束之高阁,因为魏国以为凭借它自己多年以来积蓄的国力,足以支撑其对抗其他国家。

所以,魏惠王是十分排斥人才进入魏国的,可是魏惠王却在这样的原则之下还在大肆的求贤,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有关于魏惠王为什么在排斥贤才的同时还在大肆求贤的原因,我们看一下征集的贤才是谁就知道了。

当时的魏惠王是用了非常高的礼节接见了来魏国的孟子和阴阳家的淳于髡的,在其到大家孟子和淳于髡的同时,魏惠王先十分沉痛的讲自己痛批了一顿。当时的魏惠王说:“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獘邑之廷,将何利吾国?”魏惠王表面上是十分痛恨自己,没有能够为国谋取利益的,他想借着自己的失败向大家孟子寻求成功之道,可是大家孟子自恃甚高,对魏惠王说了这样一番话:“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孟子的意思就是说,魏惠王作为国君,根本就不能够提“利”这个字,如果君主只是一味的谋取利益的话,那么臣民们也会效仿君主只是一味的谋取利益。那么,这样的一个国家就会成为一个利益至上的国家,如果每个人都把利益当做最主要的事情,那么就没有人会在为“仁义”付出自己的努力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仁义,最后也只能会灭亡。紧接着,孟子借着这一番话对魏惠王叙述了他对于魏国的规划。

魏国前期作为战国时期超强大国 为什么最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不违农时,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可使谷与鱼鳖不可胜食以及民养生丧死无憾。之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最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如此一来就可以让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他建议魏惠王在魏国实行王道,对于魏国的一切都缓缓图之并且,孟子还说,如果做到了这些,还不能够称王的人,他也没有见过。通过孟子的叙述,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孟子对于魏国的规划是十分细致的,但是孟子的规划太过于理想化,如果魏国没有外部的恶劣环境,没有内部的种种激烈争斗的话,他是可以实行这样的措施的,可是前提条件为过达到了吗?并没有。

魏国前期作为战国时期超强大国 为什么最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战国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撇开外部环境独自发展,因为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一统中原都必须消灭其他的国家。所以,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这样的争斗当中置身事外,所以在那样的时间段王道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滑稽之处就在于,孟子的主张难道魏惠王不知道么?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张一定是非常明确的,因此,魏惠王也一定是知道孟子主张的,也就是说当他这个问题再问出之前,他就已经知道孟子的答案了,可他依旧询问了孟子如何为他的国家谋取利益,这难道不可笑吗?

孟子是这个样子,阴阳家的淳于髡也是这个样子。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一个经典学说的代表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就是因为他们的主张和学术,魏惠王去询问一个早就已经知道答案了的人一个确切的问题,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这也就足以表明问会王这样的行为只是为了作秀而已。在当时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国家不需要人才,没有一个国家在没有人才的情况之下还能够发展壮大起来。

当时的魏国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失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将魏文侯变法以来的国力基本消耗殆尽,而魏国基本又是从魏惠王开始才开始排斥其他国家人才的,所以魏惠王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借口,他不能够让自己的臣民说是因为自己的君主不够虚心的求取人才,才导致国家失败的,所以他是不得已才要进行求贤的。也正因如此,魏惠王才找上了儒家的孟子,阴阳家的淳于髡。因为这些人的学说不可能在战国这样的乱世实行。

如此一来,魏惠王即达到了不让他国的人才在魏国承担部分国家权力的目的,也成全了自己谦虚求贤的名声,这才是魏惠王最根本的目的。可是,也正是因为魏惠文如此狭隘的眼光导致了魏国之后严宽内忌之风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魏国的灭亡。

参考资料:《史记》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7/262394.html

“魏国前期作为战国时期超强大国 为什么最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的相关文章

乾隆临死前对嘉庆说不要杀和珅 嘉庆下手之后后悔了吗

乾隆临死前对嘉庆说不要杀和珅 嘉庆下手之后后悔了吗

还不知道:乾隆告诉儿子不要杀和珅,可嘉庆却不听,15年后才明白父亲的苦心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贪官污吏在每一个时期和每一个国家都会出现,要说起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贪官,那一定是非和珅莫属。和珅是清朝时期的大贪官,在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将和珅满门抄斩,并且将他所有...

乾隆上位后就毁掉了雍正改革 乾隆又是怎么做的

乾隆上位后就毁掉了雍正改革 乾隆又是怎么做的

乾隆与雍正不合?为何一上位就毁掉雍正改革,雍正又改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他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奢靡无度,更是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地,毁掉了他爹所推行的改革,他就是雍正的败家儿子乾隆,乾隆为何要毁掉雍正改革?,他又是如何毁掉雍正改革...

孙瑜: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喜好典籍,擅于安抚部下

孙瑜: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喜好典籍,擅于安抚部下

孙瑜(177年-215年),字仲异,吴郡富春人,孙坚之弟孙静的次子,孙权的堂兄。官至奋威将军、丹杨太守。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瑜初以恭义校尉的身份统领士兵,曾跟随周瑜、孙权等人征战,擅于安抚部下、招降纳顺。孙瑜爱读古籍,又请学者马普来为将领官员的子弟讲学,于是...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

秦末时期刘邦担任的亭长是什么样的官职?

秦末时期刘邦担任的亭长是什么样的官职?

亭这个机构设立于战国,位置都是在各国边疆,担任防御职责,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有历史记载的亭长,恐怕也就只有刘邦一人。刘邦这个亭长是干什么的?究竟是多大的官呢?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说,刘邦的亭长相当于。也有的说,刘邦的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

毛玠当初深得曹操的器重 曹操为何差一点将人杀了

毛玠当初深得曹操的器重 曹操为何差一点将人杀了

还不知道:毛玠是曹操的重臣,劝其迎接汉献帝,后来为何差点被杀?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安十八年(216年)五月,曹操进封魏王,但是曹魏集团内部却并不平静,发生了一件大事,追随曹操二十多年的重臣毛玠被逮捕下狱!毛玠虽然在《三国演义》的没什么特殊的事迹,不过在历史上还...

宇文赟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宇文赟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宇文赟,北周宣帝,字乾伯,北周武帝宇文邕长子,北周第四代皇帝。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宇文赟在东宫时,武帝宇文邕对这位太子放心不下,觉着他的能力不足以继承大位,因此常严加管束,看是否能成大器。因此,太子的朝见进止,和诸臣无异,虽然隆雾盛暑,也不得休息。太子宇文赟自然对...

夷陵之战刘备可以说损失惨重 刘备到底输的有多惨

夷陵之战刘备可以说损失惨重 刘备到底输的有多惨

对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输得有多惨?一提到小说《三国演义》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战役,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规模庞大的经典战役。二者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前者为曹操奠定一统北方的基础,后者则奠定了三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