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家族共出了261个官,而且无一贪官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孟子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将这句话用在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刘氏家族即刘统勋、刘墉家族,他们家一共出了两百多个做官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两百多个刘家子弟中,竟无一人是贪官污吏。
我们知道,清代不是盛产清官的王朝,说十官九贪可能有点夸张,但贪官的数字至少占了一半以上。刘氏家族的这两百多个官吏当中竟无一害群之马,可以说是清代官场中的一个奇迹。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刘氏家族子弟如此清廉呢?两个字概况就是——家风,四个字概况就是——道德传家。
刘氏家族从明晚期至清末,共出了11个进士、42个举人、149个监生、59个庠生,共计261个科名。尤其是刘家的第七世刘棨,他生了十个儿子,个个都是有才之士,被誉为“十子成才”。他的十个儿子中,八个中举人,八个举人中又有三位中进士,其中名气更大的就是刘统勋。
刘氏家族之一个入仕为官的是刘必显,即刘统勋的爷爷。他做官就十分廉洁,在他督理中南仓时,以身作则,在衙门内种蔬菜自给,常常数日不食肉,物质生活节俭朴素,不追求锦衣玉食。正是刘必显的这种作风,奠定了刘氏家族后世的清廉传家。
刘统勋是刘家官职最显赫的(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曾被乾隆帝称为“真宰相”。他身居高位数十年,以清廉自厉,朝中无人敢去登门贿赂,他的宰相府上竟然门可罗雀,连乾隆都对她的清廉俭朴赞不绝口。其后的刘墉、刘镮之、刘喜海等人都官居高位,但都继承了刘氏清廉的家风,身后除了书卷以外别无他物。
刘氏子弟在外为官,许多甚至都清廉到了贫穷的地步,如刘棨,从宁羌州的知州离任,回乡奔母丧时,竟然连路费都没有。最后还是靠四弟刘棐卖掉自己的良田才得以回乡。而另一位刘氏子弟刘埘在任上病逝,连棺材本都没留下,还是靠着同僚们资助才得以魂归故里。
以上的这些绝非是个例,而是是普遍现象。刘氏家族二百余位为官子弟,全都能秉持家风,清廉持正。很难想像,这样的家族集体铸成的这股清廉之气得有多大的感染力,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极为罕见。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仅以家风来影响家族后人,显然又有些苍白。毕竟为官清廉是个很高的标准,要想终其一生履行绝非易事,当官为财本是天性,至少要在物质生活能够保证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显然,刘氏家族在这方面也是十分注重的。为了让家族中的为官者没有后顾之忧,刘氏家族在祠堂后面设有刘氏义舍,一是给那些在外为官却贫不能置产者退休后居住,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底气;二是免得本族亲人为衣食发愁,遭世人耻笑。
我国在宋代以后,为本族贫寒学子提供就学机会的义学、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设置的义田,甚至为过往行旅免费提供食宿的义舍都屡见不鲜,但这种专门为给贫困归里的仕宦子弟准备的“义舍”却十分罕见,从已知史料中仅有刘氏家族有此记载。
有了义舍作为保障,刘氏子弟在外为官就没了后顾之忧。清代官场有一个现象,很多官员人生大部分时间里都能保持清廉的作风,但到了离任之前,却容易出问题,往往会乘着最后的机会捞上一点,理由无非是让自己退休后生活有所保障,又或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点积蓄。
刘氏家族在竭力保持家风的同时,又给在外当官的贫困者设立了义舍,保障了他们的物质生活,这无疑也为他们在任上保持一贯的清廉打消了顾虑。因此,刘氏家族无论官职高低,无论任职长短,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共同塑造了家族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