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时期,皇帝后宫用的珍珠有什么来历?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7-19)13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郑和七下西洋。

永乐十六年(1418)来朝的苏禄国(菲律宾)王,曾进献明成祖朱棣一颗重达七两五钱的巨大珍珠,“罕古莫能有也”。

不得不说,这些来自海外的君主对明朝人的胃口抓的非常准。

有明一代,对珍珠的重视甚至要远远超过黄金:

“卖珠之人千百,产珠之池一,而用珠之国及于东西南朔。富者以多珠为荣,贫者以无珠为耻,至有金子不如珠子之语。”(《合浦县志》)

明朝时期,皇帝后宫用的珍珠有什么来历?

01

民间对于珍珠的痴迷,自然是由于盲目跟风皇室的结果。

接受苏禄王巨大珍珠的永乐皇帝,在赏赐皇亲国戚时就多以珍珠,比如永乐四年,直接赐给了蜀王192两珍珠。

据《戒庵老人漫笔》,明孝宗时“取珠于广”,得到了一只半黑的墨色珍珠,称为“天地分”。

皇室对于珍珠的胃口愈来愈大,到了隆庆年间,甚至下令云南进贡宝石二万块,广东采珠八千两以供给宫廷使用。

恰巧碰到隆庆驾崩,才停罢。

不过新上位的万历皇帝也只消停了数年,便打着“进奉”两宫太后的幌子,重开采珠之业。

万历五年(1577),户部开列的帝后大婚所用的各色珍珠计重总数竟然达到了8万两!

相比之下,所使用的金子也不过2800两而已。

以前明朝皇帝下令采珠相隔多有 *** ,而在万历一朝,皇帝却屡屡以各种理由命户部买进珍珠,最后竟逼的户部尚书殷正茂上书乞求皇帝“宽臣时日,陆续收买”。

实际上,除了镶嵌在服饰冠帽上之外,进献宫廷的珍珠还被用在饮食中,珍珠粉历来就是深受女子喜爱的美容佳品。

另外,对帝王贵戚来说,死后追求尸身不腐乃是数千年的理想,传说中,死后含着大珍珠下葬,便能产生这种神奇的功效:

“化者之身受含一粒则不复朽坏,故帝王之家重价购此。”(《天工开物 珠玉》)

明朝时期,皇帝后宫用的珍珠有什么来历?

02

洪武七年(1374),《广东通志》记载:

东莞知县带兵出海采珠,不过这些人时运不济,四个月的时间只采到了半斤珍珠。

此时供给宫廷的采珠活动大都由地方官负责,次数也并不频繁。

由于明初诸位皇帝均对宦官有所防范,因而阉人很难渗透进采珠活动中。

明宣宗时,锦衣卫指挥钟法保请采珠东莞。

结果宣宗皇帝认为这是“扰民以求利”的行为,将其下狱严惩。

足见此时,皇帝们还没有放权给宦官进行采珠。

然而,事情在宣宗之子英宗时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英宗宠信太监王振,致使自己在土木堡被蒙古军队俘虏,等他回朝复位之后,却旧病不改,在天顺三年派遣太监巡守广东珠池。

天顺八年,英宗正式下令“差内使一员看守平江珠池”,宦官集团终于获得了合法插手采珠业的权限。

一旦开了先例,之后宦官对于珠池的侵吞就十分恐怖了。

成化二十年(1486),雷州府乐 *** 池;

成化二十三年,永安所杨梅珠池;

弘治七年(1494),广东廉州青婴等珠池相继落入宦官手中。

明朝时期,皇帝后宫用的珍珠有什么来历?

03

这群皇帝的代言人,来到广东之后,自然是要大肆敛财:“明太监至粤,多以虐官害民为事”、“而粤珠池、市舶尤甚”。

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太监张斌管理珠池时“擅作威福,扰害生民”,遭人告发。

但皇帝只是写了一封批评信,做做样子便宽宥了张斌。

景泰五年,廉州知府李逊因为看不惯守珠池太监谭纪“横暴”所以挺身而出,结果反被谭纪诬告说:李逊纵容百姓偷盗皇室珠池里的珍珠,被抓入锦衣卫狱。

虽然最后事情闹得实在太大,皇帝不得已惩罚了谭纪。

珠池太监的权势滔天,可见一斑。

崇祯年编写的《廉州府志》称,珠池太监“一年所费不下千金”。

采珠支付给工人的银子多达9318两,可得到的珍珠只有八千两。

如此高的行政投入,换来的却是微不足道的回报。

嘉靖年间,珠池太监被撤回。

万历三十二年(1604),总督两广都御史戴耀上书,指出采珠费用以及是买珠的数倍。

建议皇帝停止采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7/263305.html

“明朝时期,皇帝后宫用的珍珠有什么来历?” 的相关文章

朱蕴章为什么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是因为偏爱吗

朱蕴章为什么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是因为偏爱吗

对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92年,大明太子朱标去世了,这对朱元璋来说,是双重打击。一方面,是亲情上的打击。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他最亲的儿子,在他心中,他和马皇后,朱标三个人,才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其他儿子们,那都是来凑数的。一方面,...

三国时期的东吴四大都督分别是谁?孙权对他们有何评价?

三国时期的东吴四大都督分别是谁?孙权对他们有何评价?

吴国,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一顶一的英杰之才,为孙权坐断东南与曹刘相抗贡献了很多。那么在孙权心目中,他对于周瑜、鲁肃、吕蒙是如何评价的呢,谁的地位最高?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

箕谷之战发生后,赵云是如何大战曹真数万兵马的?

箕谷之战发生后,赵云是如何大战曹真数万兵马的?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天,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书之后,开始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挥师两支,一支由赵云率领的偏师做疑军,对外宣称由斜谷道进兵,吸引魏国主力,而诸葛亮本人则亲率一支主力,进攻岐山,形成一虚一实,双管...

韩信在攻下齐国之后 韩信为什么还要向刘邦求封假齐王

韩信在攻下齐国之后 韩信为什么还要向刘邦求封假齐王

还不知道:韩信攻下齐国,为什么向刘邦求封假齐王?为何说戳中了刘邦痛点?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向刘邦求封假齐王,一是为了更好统治齐地,二是为自己争取利益,他这样做无非是想说明齐地的重要性他自己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其一,韩信求封的理由也...

张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才能怎么样?

张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才能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纮与昭,号二张;纮柔克,昭纯刚。纮先死,德不亡,昭后死,誉益彰。——萧常提起东吴的大臣,大家最容易想起的是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其实这几位都是侧重于军事,东吴早期的文臣代表是“二张”——张昭、张纮。他们为孙...

刘备当初对诸葛亮可谓是言听计从 刘备做皇帝后为何态度大变

刘备当初对诸葛亮可谓是言听计从 刘备做皇帝后为何态度大变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一直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何当了皇帝之后态度大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有很多的快意恩仇,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猛将谋士,他们留下无数的经典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其实这也是《三国演义》等名著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诸多的三国典故中,最有名也是...

后世是如何评价朱桓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朱桓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朱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招募士卒...

后世对张温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对张温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