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7-23)160

宋朝科举时期的作弊手段,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自从隋朝发明了科举考试制度以来,科举考试在此后唐、宋、明、清等朝代不断的完善,不仅在内容方式上不断改进,而且在防作弊手段不断提高。科举考试中,更先发明防作弊手段是宋朝,宋朝发明了“糊名”和“誊抄”。所谓的糊名,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等情况全部密封,防止通融考官后作弊。“誊抄”就是让同一人把试卷重新抄一遍,然后由考官判定,防止留暗号。赵匡胤在位时,因为发生科考舞弊案,因此制定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可以说宋朝科举考试很严。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考试制度再严,为了考取功名和升官发财,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冒籍

唐朝时,为了规范科举考试,参加考试的考生要提前向衙门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及三代情况,这就是所谓的“递交家状”,也是科举考试的“请解”、“取解”,这只是漫长科举路的之一步。当然还有“保状”,让参加考试的人互相担保,每三人一保,如果不到三人,官府官员出来作保。这种作保,实际就是确保参加考试没有前科,也没有冒名顶替,如果发生虚假问题,同保的人都要受牵连。

到了宋朝时,规定在自己的原籍请解,只要没有犯过罪,不是残废都可以请解。但宋朝请解时间经常变化,有时隔年进行,有时四年一次。直到宋英宗时确定三年解试一次。那时没有现在 *** 和交通发达。除了残疾有病无法作弊外,一些犯过罪的,甚至守孝的考生,为了考试,他们就换个地方请解并参加考试。

北宋天禧年间,翰林学士承旨晁迥等大臣奏报皇帝:“诸州举人,多以身有服制,本贯难于取解,遂奔赴京毂,寓籍充赋”。宋朝对这些跑到外地冒名的考生,由官员和参加省、殿试的举人作保。宋朝科举很宽容,却助长了“移民考试”之风。

除了犯罪的、服孝的跑到外地考试,还有些考生跑到京城及其他地方考试,他们并不是有前科的,也不是服孝的。主要还是京城解试很宽容。因为各地呈报解试名额多,在开封府就有很多解试名额,就如现在“高考移民”。这些都是宋朝宽容制度所致,当时宋朝规定,只要在京城买房的外地人,就可加入京城籍,也有资格参加京城的科考。一些有钱人在各地都购置房产,便于参加考试。

1029年,有人向皇帝检举:“今开封府举进士者至千九百余人,多妄冒户籍。”并奏曰庐州人王济的哥哥王修己在开封买了18亩田,因此有了开封户籍。而王济请解时,以他是王修己的儿子,要求在开封考试。但还有一个叫王宇的考生也加入王济一家。检举者要求朝廷严格控制,请求户籍达到10年的考生可以在开封考试。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宋仁宗接到奏折后,下诏:“举人有开封府户籍七年以上不居他处者”,要求居住在开封7年以上的考生才可以参加考试。如果没有户籍的,也不占用其他地区考试名额,只要没什么毛病,就由官员担保参加考试。

宋仁宗太仁慈了,他这诏书就成为宋朝考试法典,到1090年,在开封考试的达到2000多人,最后解试的达到由100名增加到300名。隔年在京城参加考试的考生达到近五千人。由于开封是京城,解额很宽松,因此很多考生都涌向京城取解。与现在高考移民在录取分数低的偏远地区考试情形一样。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1156年,镇江府的考试中,有人发现福建考生冒籍考试,很气愤,拿着棍子打他们。即使知府来了也没有控制住,最终发展成流血事件,“打林应辰濒死,士人惊散,几坏科举”。当然只要认识大官,管他冒名不冒名,照样考。有一个叫方勺的考生,他从江西到杭州考试,被人举报冒领籍贯,但苏轼任知州,允许他参加考试。

宋朝还有一个奇怪现象,由于各地考试时间不一样,有的相差一个月。据史料记载“川、广尤远,又用六月”,这就给冒籍考试留下空档“至有三数处冒试者,冀于多试之中,必有一得”,这种考试时间差在北宋时是为了便于路途远的考生参加考试,但到了南宋都不存在这种情况了。因此南宋统一规定八月十五为考试日,这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很多考生称赞说“百年之弊,一朝尽去”。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泄题

古代科举考试,并不是只发生于考生之中,考官也在里面作弊,以获取利益。宋朝时,考生考完后试卷要进行糊名和誊抄,就是为了防止考官作弊。但依然发生作弊行为。

宋朝时,主考官负责出题。为了防止出题的考官从里面作弊,北宋还实施一种“锁院”的方式,要求选中的考官进入贡院后“不得与臣僚相见言话”,要在贡院内完成出题、引试、阅卷等过程,直到放榜后,才可以出完。

但这种锁院制也有弊端,比如有的考官锁院前泄漏试题,宋朝的苏轼在1088年主持贡试时,就在锁院前泄题。他提前写下了题目,送给门人李廌,就是确保李廌能考中。但送达时李廌不在家,题目被章惇的两个儿子章援、章持所获,两人开始研究试题,并按照苏轼的文风答卷,最后,章援中了头名,章持得了第10名。李廌反而落榜。南宋年间的罗大经对苏轼这件事还进行表扬:“余谓坡拳拳于方叔(廌)如此,真盛德事。”罗大经也是参加考试出来的官员,这样表扬可见宋朝官场之黑暗。

宋朝宰相谢深甫的两个儿子参加省试,锁院前“密语当差试官,预计会题目”,可见锁院前随时泄漏题目。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另外,宋朝的锁院制并不是十分严格,如果家里出事,也可以从贡院出来。于是宋朝又发明了“平安历”, 使吏隔门问来者,详录其语于历,传入院中,试官复批所欲告家人之语及所取之物于历”,由小官隔着门读给考官的家仆,确保过程透明。但时间长了,在传递过程中,也出现泄题。于是有大臣建议,平安历传递不安全,要求仔细检查传递的东西:“囊复封识,不知所藏何物。名为药囊,安知无简札往来?号为家书,安知无消耗漏泄?”

即使考官被封闭在贡院,也不是完全封闭。1142年,秦桧的儿子秦熺参加考试,当时监察御史董德元就私下从誊抄的地方找到秦熺的号码,他大喜:“吾曹可以富贵矣”,后来考官给秦熺定了头名。另一名考官沈虚中在贡院中派小吏偷偷翻墙告诉秦熺消息。所以锁院根本控制不住考官泄题。

暗记

除了泄题外,宋朝还有一个作弊的方式,也是流传于明清两朝的作弊方式,那就是作暗记。虽然试卷进行密封和誊写,但考官可以根据密约做暗记,要求考生写在文字中。1218年,解试的监试官何周才与刘光约定,在试卷中要出现三个“有”字,录取了刘光儿子刘颐、孙子刘济。但后来作弊案被人告发,何周才流放,刘颐流放三百里充军,刘济流放五百里。

杨大年当翰林学士,当时赶上省试,他的同乡考生找到他,向他打听消息,杨大年很生气“作色拂衣而入”,并说了三个字“于休哉!”。后来杨大年果然主持了省试,于是同乡考生全部在答案用了“于休哉!”并全部考中。可见宋朝时暗记作弊有多巧妙。

夹带

自古考试都有夹带之风。唐朝时就出现了夹带作弊手段。北宋时禁眦夹事书籍进入考场。但并没有杜绝夹带行为。当时欧阳修主持贡举时曾上书:“窃闻近年举人公然怀挟文字,皆是小纸细书,抄节甚备。每写一本,笔工获钱三二十千。亦有十数人共敛钱一二百千,雇倩一人,虚作举人名目,依例下家状,入科场,只令怀挟文字,入至试院,其程试则他人代作。”

我们都知道前几年流行的“众筹”说,其实宋朝在作弊上就有了“众筹”。南宋朝宗室子弟带很多篇范文进入考场,自己抄一篇,剩下分给别人,于是大家都考中。

在考试时,宋朝允许考生起身到考官前问明情况,这叫“上请”。当有的考生“上请”时,其他考生也纷纷到考官面前也要“上请”,此时考场处于混乱,在混乱中就有人飞快查阅夹带内容,很多考场管理人员也无奈。

更有胆大的,考完试连夹带的资料也不带走,于是很多夹带的小本子及各种印刷的小册便堆积在考场。也可以看出当时印刷术很先进了,连小字都能印刷了。还带动了一个印刷的产业。

替考

除了夹带手抄本以外,宋朝考场上也有遥相传递文字的作弊行为。宋朝对夹带和传递处罚很严,发现后就清出考场,永远取消考试资格。但处罚不是办法,还要应对。南宋大臣曾上奏:“场屋弊极,法禁当严……传义以线从地引入,饮食公然传入,弹圆随水注入,机巧百出。”要求朝廷在考试时增加巡逻人员进行监督,注水时间也进行限制,但依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当然除了夹带、传文外,还有一种最厉害的就是代笔,也就是现在替考。1096年,礼部进言:“怀挟、代笔,为害更大。”淳熙十年(1183年),范仲艺指出科场之弊,“不可胜数,而代笔一事,其弊尤甚”。 1205年,大臣指出:“代笔之弊,最其甚者。显行贿赂,略无忌惮,或替名入试,或就院假手。”

替考代笔方式有很多,如有的考生与替考者同时入场,而替考者用的名字是已经死亡人员,或者用兄弟亲戚同乡的姓名。但答完题后无法交卷,就用上了“传文”方式,或者交换试卷。

有的考生甚至不用入场考试,“身不入场,榜出高中”,或者通过传递获得替考的文章,递交上去。当然通过内部人员换卷方式最为普遍。

考官为了防止调换试卷,也会在试卷和家状之间加墨印。但“其印狭长,往往可以裁去重贴”,后来又加盖朱印“淳熙五年省试卷头背缝印”,要求斜着盖章。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果发现替考者,处罚顶多就是流放千里之外,比明清处罚要宽松多了。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后来宋朝又实行鉴定笔迹的方式杜绝替考行为,但1217年大臣们提出,如果考生提前从国子监购买了备用试卷,再派人替考,然后自己在场外抄一遍,再进行调换,字迹鉴定就是虚设了。因此关键问题还是调换试卷。替考行为虽然花费很多钱,但对于富人来说都不差事。宋朝加强了备用试卷管理,并进行复试,对复试不成文,取消考试成绩。

宋朝对替考想了很多办法。但作弊手段依然层出不穷。虽然宋朝时,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但通过考试求取功名的路太窄,迫使一些人为升官发财想歪招。宋朝并不是全部由科举考试取官,对于那些参加多考试没中的人,也会授予一定官职。类似于现在积分制,考上十年八年依然考不中不要紧,宋朝给你官职。如果蒲松龄生活在宋朝,或许早就是朝廷命官了。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 *** ,版权归原作者。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7/263983.html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的相关文章

李商隐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什么样的颠沛流离?

李商隐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什么样的颠沛流离?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李商隐凭借自身横溢的才华和卓越的创作水平,在逐步走向衰亡的晚唐,把唐诗推向了最后一座高峰,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诗名句。但为啥不到知天命年就溘然长逝了呢?是他的人生艰难困苦且不得意啊!(一)才华横溢仕途坎坷李商隐不到...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船是谁烧的 周瑜还是自己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船是谁烧的 周瑜还是自己

对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水师战船,到底是周瑜烧的,还是他自己烧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赤壁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当然,很多人对这场战役的了解可能还是来自于《三国演义》。而在演义中,罗贯中也是花费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赤壁之战:先是黄盖和周瑜演了一...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奋家族,一个西汉王朝的历史上的显赫的家族。石奋靠着言传身教,对后代子孙教育让后世几代人都成为汉朝的肱骨之臣,身居高位。连汉景帝刘启也忍不住啧啧称奇,并赐给石奋“万石君”的雅号,从此“万石君”就成了石家的光荣称号。石庆,河内郡温县人,石奋之子。石家的门风谨慎保守,举世闻名,所以石庆在年少时便十分谨慎...

秦始皇如果立扶苏作为太子 秦朝还会不会灭亡

秦始皇如果立扶苏作为太子 秦朝还会不会灭亡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还会灭亡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秦始皇因为生前迟迟没有册立太子,为此给了赵高可乘之机,在秦始皇巡游途中去世后,赵高发动沙丘之变,拥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称帝,之后赵高独揽大权,实行苛政,激起民变,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关羽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什么对此见死不救

关羽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什么对此见死不救

还不知道:关羽兵败走麦城时,同为五虎上将的马超督临沮,他为何见死不救?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三国演义》中,马超给人的印象中规中矩,他虽然武艺高强,但为人不孝顺,在父亲和弟弟被控制的情况下,选择发兵讨伐曹操,害死了自己的家人。关羽北伐襄樊时,吕蒙从背后偷袭,与...

罗汝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罗汝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罗汝才,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别号曹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上半年,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的李自成,在起义军内部来了次大清洗。不少不愿意完全成为李自成部下的起义军将领被干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自号“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的罗汝才。在当时,...

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谋士 范增水平实力如何

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谋士 范增水平实力如何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有多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大概是对一个谋士最高的称赞。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评价,那范增只能算半个谋士。因为范增能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不一定听。范增能弄明白天下局势,却不明白为臣之道。范...

刘备临死前明明有遗言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马谡去守街亭

刘备临死前明明有遗言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马谡去守街亭

还不知道:诸葛亮为何不顾刘备临终遗言,执意让马谡守街亭?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