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7-23)250

宋朝科举时期的作弊手段,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自从隋朝发明了科举考试制度以来,科举考试在此后唐、宋、明、清等朝代不断的完善,不仅在内容方式上不断改进,而且在防作弊手段不断提高。科举考试中,更先发明防作弊手段是宋朝,宋朝发明了“糊名”和“誊抄”。所谓的糊名,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等情况全部密封,防止通融考官后作弊。“誊抄”就是让同一人把试卷重新抄一遍,然后由考官判定,防止留暗号。赵匡胤在位时,因为发生科考舞弊案,因此制定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可以说宋朝科举考试很严。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考试制度再严,为了考取功名和升官发财,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冒籍

唐朝时,为了规范科举考试,参加考试的考生要提前向衙门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及三代情况,这就是所谓的“递交家状”,也是科举考试的“请解”、“取解”,这只是漫长科举路的之一步。当然还有“保状”,让参加考试的人互相担保,每三人一保,如果不到三人,官府官员出来作保。这种作保,实际就是确保参加考试没有前科,也没有冒名顶替,如果发生虚假问题,同保的人都要受牵连。

到了宋朝时,规定在自己的原籍请解,只要没有犯过罪,不是残废都可以请解。但宋朝请解时间经常变化,有时隔年进行,有时四年一次。直到宋英宗时确定三年解试一次。那时没有现在 *** 和交通发达。除了残疾有病无法作弊外,一些犯过罪的,甚至守孝的考生,为了考试,他们就换个地方请解并参加考试。

北宋天禧年间,翰林学士承旨晁迥等大臣奏报皇帝:“诸州举人,多以身有服制,本贯难于取解,遂奔赴京毂,寓籍充赋”。宋朝对这些跑到外地冒名的考生,由官员和参加省、殿试的举人作保。宋朝科举很宽容,却助长了“移民考试”之风。

除了犯罪的、服孝的跑到外地考试,还有些考生跑到京城及其他地方考试,他们并不是有前科的,也不是服孝的。主要还是京城解试很宽容。因为各地呈报解试名额多,在开封府就有很多解试名额,就如现在“高考移民”。这些都是宋朝宽容制度所致,当时宋朝规定,只要在京城买房的外地人,就可加入京城籍,也有资格参加京城的科考。一些有钱人在各地都购置房产,便于参加考试。

1029年,有人向皇帝检举:“今开封府举进士者至千九百余人,多妄冒户籍。”并奏曰庐州人王济的哥哥王修己在开封买了18亩田,因此有了开封户籍。而王济请解时,以他是王修己的儿子,要求在开封考试。但还有一个叫王宇的考生也加入王济一家。检举者要求朝廷严格控制,请求户籍达到10年的考生可以在开封考试。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宋仁宗接到奏折后,下诏:“举人有开封府户籍七年以上不居他处者”,要求居住在开封7年以上的考生才可以参加考试。如果没有户籍的,也不占用其他地区考试名额,只要没什么毛病,就由官员担保参加考试。

宋仁宗太仁慈了,他这诏书就成为宋朝考试法典,到1090年,在开封考试的达到2000多人,最后解试的达到由100名增加到300名。隔年在京城参加考试的考生达到近五千人。由于开封是京城,解额很宽松,因此很多考生都涌向京城取解。与现在高考移民在录取分数低的偏远地区考试情形一样。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1156年,镇江府的考试中,有人发现福建考生冒籍考试,很气愤,拿着棍子打他们。即使知府来了也没有控制住,最终发展成流血事件,“打林应辰濒死,士人惊散,几坏科举”。当然只要认识大官,管他冒名不冒名,照样考。有一个叫方勺的考生,他从江西到杭州考试,被人举报冒领籍贯,但苏轼任知州,允许他参加考试。

宋朝还有一个奇怪现象,由于各地考试时间不一样,有的相差一个月。据史料记载“川、广尤远,又用六月”,这就给冒籍考试留下空档“至有三数处冒试者,冀于多试之中,必有一得”,这种考试时间差在北宋时是为了便于路途远的考生参加考试,但到了南宋都不存在这种情况了。因此南宋统一规定八月十五为考试日,这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很多考生称赞说“百年之弊,一朝尽去”。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泄题

古代科举考试,并不是只发生于考生之中,考官也在里面作弊,以获取利益。宋朝时,考生考完后试卷要进行糊名和誊抄,就是为了防止考官作弊。但依然发生作弊行为。

宋朝时,主考官负责出题。为了防止出题的考官从里面作弊,北宋还实施一种“锁院”的方式,要求选中的考官进入贡院后“不得与臣僚相见言话”,要在贡院内完成出题、引试、阅卷等过程,直到放榜后,才可以出完。

但这种锁院制也有弊端,比如有的考官锁院前泄漏试题,宋朝的苏轼在1088年主持贡试时,就在锁院前泄题。他提前写下了题目,送给门人李廌,就是确保李廌能考中。但送达时李廌不在家,题目被章惇的两个儿子章援、章持所获,两人开始研究试题,并按照苏轼的文风答卷,最后,章援中了头名,章持得了第10名。李廌反而落榜。南宋年间的罗大经对苏轼这件事还进行表扬:“余谓坡拳拳于方叔(廌)如此,真盛德事。”罗大经也是参加考试出来的官员,这样表扬可见宋朝官场之黑暗。

宋朝宰相谢深甫的两个儿子参加省试,锁院前“密语当差试官,预计会题目”,可见锁院前随时泄漏题目。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另外,宋朝的锁院制并不是十分严格,如果家里出事,也可以从贡院出来。于是宋朝又发明了“平安历”, 使吏隔门问来者,详录其语于历,传入院中,试官复批所欲告家人之语及所取之物于历”,由小官隔着门读给考官的家仆,确保过程透明。但时间长了,在传递过程中,也出现泄题。于是有大臣建议,平安历传递不安全,要求仔细检查传递的东西:“囊复封识,不知所藏何物。名为药囊,安知无简札往来?号为家书,安知无消耗漏泄?”

即使考官被封闭在贡院,也不是完全封闭。1142年,秦桧的儿子秦熺参加考试,当时监察御史董德元就私下从誊抄的地方找到秦熺的号码,他大喜:“吾曹可以富贵矣”,后来考官给秦熺定了头名。另一名考官沈虚中在贡院中派小吏偷偷翻墙告诉秦熺消息。所以锁院根本控制不住考官泄题。

暗记

除了泄题外,宋朝还有一个作弊的方式,也是流传于明清两朝的作弊方式,那就是作暗记。虽然试卷进行密封和誊写,但考官可以根据密约做暗记,要求考生写在文字中。1218年,解试的监试官何周才与刘光约定,在试卷中要出现三个“有”字,录取了刘光儿子刘颐、孙子刘济。但后来作弊案被人告发,何周才流放,刘颐流放三百里充军,刘济流放五百里。

杨大年当翰林学士,当时赶上省试,他的同乡考生找到他,向他打听消息,杨大年很生气“作色拂衣而入”,并说了三个字“于休哉!”。后来杨大年果然主持了省试,于是同乡考生全部在答案用了“于休哉!”并全部考中。可见宋朝时暗记作弊有多巧妙。

夹带

自古考试都有夹带之风。唐朝时就出现了夹带作弊手段。北宋时禁眦夹事书籍进入考场。但并没有杜绝夹带行为。当时欧阳修主持贡举时曾上书:“窃闻近年举人公然怀挟文字,皆是小纸细书,抄节甚备。每写一本,笔工获钱三二十千。亦有十数人共敛钱一二百千,雇倩一人,虚作举人名目,依例下家状,入科场,只令怀挟文字,入至试院,其程试则他人代作。”

我们都知道前几年流行的“众筹”说,其实宋朝在作弊上就有了“众筹”。南宋朝宗室子弟带很多篇范文进入考场,自己抄一篇,剩下分给别人,于是大家都考中。

在考试时,宋朝允许考生起身到考官前问明情况,这叫“上请”。当有的考生“上请”时,其他考生也纷纷到考官面前也要“上请”,此时考场处于混乱,在混乱中就有人飞快查阅夹带内容,很多考场管理人员也无奈。

更有胆大的,考完试连夹带的资料也不带走,于是很多夹带的小本子及各种印刷的小册便堆积在考场。也可以看出当时印刷术很先进了,连小字都能印刷了。还带动了一个印刷的产业。

替考

除了夹带手抄本以外,宋朝考场上也有遥相传递文字的作弊行为。宋朝对夹带和传递处罚很严,发现后就清出考场,永远取消考试资格。但处罚不是办法,还要应对。南宋大臣曾上奏:“场屋弊极,法禁当严……传义以线从地引入,饮食公然传入,弹圆随水注入,机巧百出。”要求朝廷在考试时增加巡逻人员进行监督,注水时间也进行限制,但依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当然除了夹带、传文外,还有一种最厉害的就是代笔,也就是现在替考。1096年,礼部进言:“怀挟、代笔,为害更大。”淳熙十年(1183年),范仲艺指出科场之弊,“不可胜数,而代笔一事,其弊尤甚”。 1205年,大臣指出:“代笔之弊,最其甚者。显行贿赂,略无忌惮,或替名入试,或就院假手。”

替考代笔方式有很多,如有的考生与替考者同时入场,而替考者用的名字是已经死亡人员,或者用兄弟亲戚同乡的姓名。但答完题后无法交卷,就用上了“传文”方式,或者交换试卷。

有的考生甚至不用入场考试,“身不入场,榜出高中”,或者通过传递获得替考的文章,递交上去。当然通过内部人员换卷方式最为普遍。

考官为了防止调换试卷,也会在试卷和家状之间加墨印。但“其印狭长,往往可以裁去重贴”,后来又加盖朱印“淳熙五年省试卷头背缝印”,要求斜着盖章。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果发现替考者,处罚顶多就是流放千里之外,比明清处罚要宽松多了。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后来宋朝又实行鉴定笔迹的方式杜绝替考行为,但1217年大臣们提出,如果考生提前从国子监购买了备用试卷,再派人替考,然后自己在场外抄一遍,再进行调换,字迹鉴定就是虚设了。因此关键问题还是调换试卷。替考行为虽然花费很多钱,但对于富人来说都不差事。宋朝加强了备用试卷管理,并进行复试,对复试不成文,取消考试成绩。

宋朝对替考想了很多办法。但作弊手段依然层出不穷。虽然宋朝时,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但通过考试求取功名的路太窄,迫使一些人为升官发财想歪招。宋朝并不是全部由科举考试取官,对于那些参加多考试没中的人,也会授予一定官职。类似于现在积分制,考上十年八年依然考不中不要紧,宋朝给你官职。如果蒲松龄生活在宋朝,或许早就是朝廷命官了。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 *** ,版权归原作者。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7/263983.html

“宋朝科举考试虽然很严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现了” 的相关文章

纪信是什么人?他的一生为刘邦做出了哪些贡献?

纪信是什么人?他的一生为刘邦做出了哪些贡献?

纪信,汉朝将军,赵人。曾参与鸿门宴,随刘邦起兵抗秦。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之后,曾经在洛阳宫殿置酒大宴群臣,历数功臣的功劳,尤以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功劳最高,分别封侯拜相。不知道当时刘邦心中还记不记得曾经有一位将领,在危难之际假扮自己诈降项羽,自己才能够逃得性命,...

董卓当初身边可谓是高手如云 董卓最后为何还是失败了

董卓当初身边可谓是高手如云 董卓最后为何还是失败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董卓身边高手如云,为何最终还是会失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要说《三国演义》当中的董卓,身边真心是高手如云,不论是吕布还是华雄,或者张辽等人,都是数一数二的武将,高顺更是冲锋陷阵的一把好手。李儒虽然在董卓折身边最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给予的贡献却是第...

那拉皇后贤惠又孝顺 乾隆为何会恨这个皇后

那拉皇后贤惠又孝顺 乾隆为何会恨这个皇后

对乾隆皇帝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的厌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那拉皇后被软禁而死的时候,乾隆还只有五十六岁,但皇帝和皇后之间的矛盾,让乾隆很是恼火,所以他放弃了立后。那拉皇后是个贤惠、孝顺的女人,为什么乾隆会这么恨她?乌拉那拉氏,又叫辉发那拉,虽然没有孝贤...

三国时期夏侯惇曾被吕布挟持过,是怎么回事?

三国时期夏侯惇曾被吕布挟持过,是怎么回事?

所谓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绑架、劫持是我们小时候看的港片里最常出现的镜头,在群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也曾经发生过一次有意思的“绑架事件”。吕布派人把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绑架了,到底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让我给家娓娓道来……曹操最信任的“二号首长”我们简单说一下夏侯惇在...

朱治、朱然、朱桓、朱据几人是什么关系?在东吴是是什么地位?

朱治、朱然、朱桓、朱据几人是什么关系?在东吴是是什么地位?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我们读三国,经常会对一些人物有些模糊不清的感觉。比如颍川荀氏的荀彧、荀攸、荀谌、荀悦等子弟,之前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进行了介绍。今天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东吴朱氏的大将们,朱治、朱然、朱桓、朱据。朱治——孙坚旧将,三朝元老朱治,字君理,丹杨郡...

曾秉正是明朝真正的清官,为什么朱元璋要阉掉他?

曾秉正是明朝真正的清官,为什么朱元璋要阉掉他?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好皇帝,他一心为民,想要杀尽天下贪官,但是朱元璋有个缺点,就是特别的暴躁,就比如曾秉正是明朝真正的清官,朱元璋却要阉掉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曾秉正是明朝初期的一个知名文官,出生在南昌,在洪武初年的时候,他通过别人的举荐被授予为海州学正。到了洪武九年...

历史上上官婉儿的一生都没有结婚,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上官婉儿的一生都没有结婚,是因为什么?

上官婉儿,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唐朝时期一代“巾帼宰相。“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古有妹喜嗜血残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又有苏妲己祸乱苍生,历史上类似的女人,她们仗着君王的宠信,有的祸乱宫闱,有的胡乱干政,做出了泯灭人性,令人发指的无道之事,留下了千古骂名。而我们今天...

刘备一共有多少个老婆 她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刘备一共有多少个老婆 她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还不知道:刘备一共有几位夫人?她们结局又都如何,最后谁当上了皇后?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创业之路艰辛无比,早年辗转在陶谦、袁绍、吕布、曹操各个势力之间,多次被打的大败,丢妻弃子狼狈而逃。直到后来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州才有了天下争雄的本钱,最终建立蜀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