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被袁绍视作头号大敌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7-28)210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袁绍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汉末时期,群雄并起。在这个时代早期,更先在中原地区扬名的当属袁绍、袁术兄弟。而袁绍比他的弟弟袁术,还要强大,在其巅峰时期,袁绍集团掌控了青、冀、幽、并四个大州。此时的曹操,名义上还是袁绍小弟,而荆州刘表,更是袁绍盟友。这样一位枭雄人物,要说他没有真本事,是不太现实的。

而纵观袁绍的发迹史,他也遇到过不少强敌,如南阳太守袁术、黑山军领袖张燕、以及后来的曹操等人。要说到袁绍的更大敌人是谁?相信不少觉得会是曹操。但袁绍对曹操的态度,还停留在以前的印象上,从他官渡之战中的轻敌表现,不难发现袁绍并没有将曹操放在心上。在笔者看来,能被袁绍视作是头号大敌并全力以赴的,当属割据幽州的公孙瓒。

被袁绍视作头号大敌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恩怨情仇——两人矛盾由来

袁绍和公孙瓒的关系,除了都参与过关东联军外,便是妥妥的仇敌关系了。当然,袁绍和公孙瓒的矛盾由来,其实有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袁绍和公孙瓒的理念不同。说来也巧,袁绍和公孙瓒都是庶出子弟,他们两个的生母都很卑微。但不同的是,袁绍拉拢人心很有一套,他凭借庶出身份,都能让自己的声望高过嫡出的袁术。而袁绍能顺利起家,靠的便是袁氏家族多年积攒下来的名望和人脉。

反观公孙瓒,他并没有选择家族势力,反而凭借自己的能耐,通过积累军功,一步一步走上了政治舞台。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在起兵之后,对一些世家子弟很看不起,反而对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商贾走卒青睐有加。不仅如此,公孙瓒还主动与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结拜成了兄弟。《后汉书公孙瓒传》亦有记载,说公孙瓒平生的口头禅便是“衣冠皆自以职分富贵,不谢人惠。”由此可见,公孙瓒其实是打心眼里瞧不起袁绍的。

其次,两人的政治立场不同。袁绍曾与韩馥合谋,打算将幽州牧刘虞拥戴成新的皇帝。但公孙瓒本就和刘虞有仇,于是率军攻杀了后者,自己接管起了幽州牧。除此之外,袁绍和公孙瓒的利益有冲突。公孙瓒威震北疆多年,他对冀州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瓒遂引兵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馥怀不自安。”裴松之注引《英雄记》提到,谋士逢纪曾对袁绍提议,令其派人联合公孙瓒,一同进攻冀州,“公孙必至而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於此之际,可据其位”。袁绍从之,令荀谌前去说降,果然成功得到了冀州。

被袁绍视作头号大敌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交战多年——双方各有胜负

公孙瓒被袁绍算计了一次后,终于令幽州铁骑挺进了冀州地带。在交战前期,公孙瓒一度占尽上风。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公孙瓒转战中原。当时青州有三十万黄巾贼余党正在攻打渤海,公孙瓒率军两万余人,便在东光等地大败这支贼军,斩首三万余人。公孙瓒乘胜追击,趁着贼兵渡河之际发动突然袭击,斩首数万贼兵,俘虏了七万多人,还得到了大批的粮草军械。

在这场战役中,公孙瓒发了一笔战争财。他不仅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还扩大了自己的领土范围,成功将自己的势力拓展到了青、冀二州,成为汉末北方地区的霸主。公孙瓒此举,也直接威胁到了袁绍进取中原的战略目标。不久之后,公孙瓒私自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并借口堂弟公孙越之死,向袁绍发起了猛烈进攻。此时的袁绍也很头疼,因为冀州腹地内还有黑山军作乱,一旁的袁术也是虎视眈眈。在此期间,公孙瓒一度处于上风,袁绍只能暂避其锋芒。

就在公孙瓒进军到界桥之时,形势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袁绍手下的大将鞠义,竟然靠着八百先登,用三千张重弩大破了公孙瓒手下的王牌部队——白马义从。就连公孙瓒手下大将严纲,也被鞠义给生擒了。当然,这也和公孙瓒的指挥失误有关,毕竟重弩兵是轻骑部队的头号克星。界桥之战,公孙瓒的军事实力遭到了严重打击,后者不得不暂时退出冀州地区。不久之后,公孙瓒在青州的部署也被袁绍击破,青州刺史田楷也被袁谭赶出了青州地界。至此,公孙瓒退出了争霸中原的舞台。

被袁绍视作头号大敌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头号强敌——公孙瓒终败亡

公孙瓒败退幽州以后,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他强行攻杀了幽州牧刘虞,彻底掌控了整个幽州。不过,就在公孙瓒以为自己能慢慢恢复实力之时,他的横征暴敛却引起了幽州境内诸多势力的严重不满。上文中提到,公孙瓒瞧不起世家子弟,所以他为了筹集军费,选择和商人结拜,以换取巨大的财富支持。不过在那个时代,商人的地位是远远比不上豪族世家的。据《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另外,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刘虞的旧部鲜于辅、齐周、阎柔等人,为了给旧主报仇,也选择起兵反抗公孙瓒。“柔招诱乌丸、鲜卑,得胡、汉数万人,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大破之,斩丹。”可以看到,公孙瓒仇视外族的性格,也为他带来了祸端。在刘虞旧部、冀州豪族集团、外族鲜卑乌丸等部、袁绍部将鞠义等多方势力的联合绞杀之下,公孙瓒屡屡败退,最终被困守在了易京。

公孙瓒并没有放弃挣扎,他还派人向袁绍的另外一个敌人——黑山军求援。不过,公孙瓒此时已经是负隅顽抗的状态,就连他的求援信件,也被袁绍的手下截获了。为了尽快解决战斗,袁绍将计就计,在城外设置伏兵,将公孙瓒最后一支力量给摧毁掉了。公孙瓒不愿意做袁绍的俘虏,他将自己的家人悉数杀死,随后纵火烧掉了自己的行宫。曾经威震北疆的一代枭雄,就这样葬身在了火海之中。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7/264950.html

“被袁绍视作头号大敌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的相关文章

李世民为何没有把单雄信纳入麾下还杀了他?

李世民为何没有把单雄信纳入麾下还杀了他?

单雄信,曹州济阴县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京剧名折《斩雄信》(《锁五龙》中的一段)中有一段唱词,大致内容是说,单雄信在上法场前,将其昔日的结义兄弟们,一个个骂得狗血淋头,痛斥他们(徐茂公、秦琼、罗成等人)的种种忘恩负义。所谓时势造英雄,识英雄更重英雄。在我国古...

朱棣为呵会发动靖难之役?与姚广孝有何关系?

朱棣为呵会发动靖难之役?与姚广孝有何关系?

靖难之役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朱棣当年想造反,其实他的心中是十分犹豫的。犹豫的原因,是因为害怕造反无法成功。毕竟他只是一个藩王。从古至今,藩王造反的不少,但获得成功的则寥寥可数。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藩王在用一个小小的...

雍正上位后圈禁了很多人 乾隆上位后为什么基本都放了

雍正上位后圈禁了很多人 乾隆上位后为什么基本都放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为什么要放了雍正圈禁起来的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清朝康熙的儿子被圈禁的皇子有: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其中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是...

历史上刘伯温的死是什么真相?与朱元璋有何关系?

历史上刘伯温的死是什么真相?与朱元璋有何关系?

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刘伯温的死因,已经成为了历史谜案。很多人都认为,刘伯温是朱元璋杀害的。为什么说他是朱元璋杀害的呢?当时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御医去看他。御医给刘伯温开了一副药,刘...

曹睿作为曹魏第二个皇帝 曹睿为什么会断子绝孙

曹睿作为曹魏第二个皇帝 曹睿为什么会断子绝孙

对曹睿究竟为何会断子绝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睿字仲元,既魏明帝,是魏文帝曹丕与文昭甄皇后的长子,曹魏第二位皇帝,黄初三年,曹睿被封为平原侯。226年,文帝病重,立曹睿为太子,并立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为辅政大臣,曹睿在位期间,攘外安内,发展生产,颇有建树。但...

张鎡:南宋时期官员,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张鎡:南宋时期官员,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张鎡,字功甫,原字时可,南宋时期官员。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居临安,卜居南湖。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今传《南湖集》十卷,《仕学规范》四十卷。著有《玉照堂词》一卷。《全宋词》存词八十四首。与辛弃疾有唱和,词风亦稍近之。好作咏物词。人物生平循王张俊之曾孙。...

明朝第六代镇远侯顾寰有什么功绩?结局如何?

明朝第六代镇远侯顾寰有什么功绩?结局如何?

明朝第六代镇远侯顾寰有什么功绩?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顾寰是明朝中期的一个知名将领,于嘉靖七年也就是公元1528年的时候,其承袭了父亲顾仕隆的爵位,成了第六代镇远侯,年俸禄为一千石。一年后,顾寰便被朝廷委任去当五军营右哨坐营官...

李香君是什么出身?她与侯方域之间有何故事?

李香君是什么出身?她与侯方域之间有何故事?

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是南京城有名的乐伎。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李香君生于明末,是苏州阊门人,出身于武官之家。由于她的父亲在朝中支持东林党,受到魏忠贤等阉人所害,家人多受株连,李香君小小年纪,也只能随亲戚避祸他乡。李香君8岁时,秦淮名妓李贞丽见她孤苦无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