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一生忠勇果敢,为何却投降关羽受辱?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于禁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似乎在民间,对于三国时期的名将,只有关张赵马黄这五虎大将,再加上一个超级的吕布这种基本印象。但是在实际中,所谓的五虎将是不存在的,在《三国志》这部史书中,陈寿只是将关张马黄赵五人列入一传,其原因在于,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属于蜀汉军事集团的顶级四位大将,位列“前后左右”四大将军,而赵云因为功勋特殊,兼具刘备保镖的任务,所以他即使是杂号将军,也算是蜀汉军事集团的核心将领,但并不因此意味着,这五人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如果真的要在三国的历史中,找到可以相提并论的“名将五人组”,曹魏的张辽、张郃、徐晃、乐进和于禁,才是官方认可的“五子良将”。
如今,关于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谁强谁弱,孰优孰劣的口水仗很多,老乐无意卷入其中,只是因为这个现象,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十大名将中,似乎有一个人是另类的存在:看功勋,他不太明显;论勇武,无论是对方的万人敌关羽、张飞,还是己方的常胜将军乐进,他都比不了,总之,在武力方面,此人可能是最差的;但是论失败的耻辱性,他却是首屈一指的。说到这里,也许大家就猜到了,此人就是于禁于文则。他凭什么位列五子良将呢?如果按照史书的介绍,于禁的一生可以用忠勇果敢,坚韧毅重来形容,但问题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最后却“晚节不保”,背负着投降者的骂名呢?或者说,后人对于禁的这种印象,是否公允呢?
首先,我们来看,于禁为什么会成为曹军的重要将领。其基础当然是足够的军功,比如在徐州之战,于禁攻陷广戚;而后回救濮阳的时候,攻破了吕布两座营盘;战须昌败高雅,战雍丘围高昌,斩黄邵,斩刘辟,斩张勋,斩桥蕤……总之,一系列战场上的杀敌斩将记录,都证明了于禁的实力与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于禁带兵冷酷坚毅,不徇私情,比如在曹操宛城大败之时,于禁斩杀了夏侯惇所部的不少军士,很多人说于禁要叛乱,但于禁根本不解释,反而在整顿好后方营寨后,才来到曹操军营解释,为什么要斩杀自己人,因为夏侯惇的兵卒趁着战乱,滋扰百姓,影响军威军纪,于禁这才先斩后奏,而且根本不考虑曹操如何看待自己,毕竟战场瞬息万变,一旦考虑太多,很容易影响到战局,导致溃败。因此,为了全军的利益,个人是否被误会,又算得了什么?从此,于禁的大将之风,不仅深得曹操欣赏,也镇服了全军上下,在剥夺某些将领兵权这种敏感事件上,只要于禁出手,结果就会变得轻松简单。
由此可见,于禁在曹军中威望和资历都是数一数二的,那么,他为什么要投降关羽呢?其实客观地说,在当时的年代里,武将投降相对来说比较常见,三国中的名将,好多人都有效力多家主公的经历,因此,于禁的投降,按道理来说,不算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在《三国演义》中,将于禁描述成了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未必是这种情况。更何况,按照某些专家的分析,毕竟关羽有投降过曹操的历史,也深得曹操信任,投降给这种级别的对手,于情于理,都不会受到曹操的太严重的处罚。也许唯一让于禁丢人的是,庞德的宁死不降,与于禁的屈膝被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才让更多的人,将于禁的行为放大了。
刚才我们说到了,于禁投降关羽,也许是考虑到了关羽也有降曹的背景,那么,我们还可以横向对比一下,蜀汉和曹魏这十大名将中,有多少人是有投降历史的:赵云最开始投靠的是袁绍,而后转 *** 孙瓒,公孙瓒败亡后,归顺了刘备;马超更不用说,接替了父亲马腾的势力,最终被曹操打败,投靠了张鲁,后又被刘备挖来;黄忠则是刘表部下,最后成为刘备的虎将;张辽,原来是吕布手下,白门楼后跟随曹操;徐晃是杨奉在李傕郭汜之乱时发掘出来的,最后也成为了曹操的“周亚夫”;张郃于官渡之战降曹。这样看来,只有乐进是“从一而终”的名将。
另外,就算张飞在蜀汉阵营中没有经历过反复,但是他与曹营夏侯氏的姻亲关系,起码也说明了“三将军”并非是背景100%没有问题的。所以,于禁投降关羽,本来不算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是他的结局在于,他主动投降之后,又被送回了旧主那里,所以才会受到一定的侮辱吧。从这点上看,除了关羽之外,赵云、马超、黄忠、张辽、徐晃、张郃这六位有过投降经历的将领,都是投降后对新主尽忠竭力,也没有遇到旧主引发的耻辱。关羽虽然回到了刘备身边,可是他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又岂是于禁一个“外人”能比的?更大的问题是,被送回曹魏,又不是于禁的本意,本来就是孙权羞辱曹丕的一种手段,所以,于禁的不幸,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但这种安排,却放大了他的污点,给他带来了更多,本不属于他的不公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