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联手契丹攻击后周,柴荣一战成名
大家对于柴荣应该也有所耳闻,毕竟这是一个五代十国时期的雄主,可以说赵匡胤就是继承了他留下来的后周遗产才能建立大宋一统天下。他原本出生在一个富豪家庭,但在他出生之后家道就衰弱了,所以年幼的他不得不去投奔自己的姑丈,而他的姑丈就是后来建立了后周的郭威。当时两人都还没有发迹,所以经济情况也不是很好,但郭威对柴荣很照顾,他尽力出钱给他读书,还请人来教授柴荣骑马射箭,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而柴荣长大后也非常孝顺,先是经商赚钱养家,而后又投笔从戎,帮助姑丈创立后周,功劳甚大。
虽然他们两人联手打下了一片很大的基业,但当时的中国堪称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代,百年战乱,无数势力崛起,想要建立政权,但大多短命。为了让后周避免成为短命政权,他们俩可谓是耗尽了心力,郭威就是因为常年征战,外加积劳成疾,最终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他也没有留下子嗣,所以最终继承后周的自然就是他最看重的侄子。柴荣继位之后他就面临着一个相当危险的局面。当时和后周毗邻的势力是北汉和契丹人,而北汉首领为了吞并后周,他向契丹首领自称侄皇帝,获得了他们的帮助,一同出兵攻打后周,刚即位的柴荣面临着颠覆的危险。
柴荣作为一个从小接受骑马打仗教育的人自然不会像那些昏庸君王一样畏惧这种局面,而且当时天下大乱,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的君主是无能的。当敌方的联军进入后周疆域时他就暗自做下了决定,他要自带人前去迎战。但他的这个决定却受到了大臣们的阻拦,当时北汉和契丹人的联军进入国境后无往不利,连续打了几场小规模战役后周都输了,所以形势非常不利,他们不愿主公亲自冒险。但柴荣却已经下定了决心,既然国家形势危险那么他就更应该亲征保卫国家,并且以李世民自比。
虽然大臣们对于他把自己和李世民自比有些不以为然,但毕竟皇帝更大,他们还是没能拦住柴荣。他先是部署了国内的所有部队前往边境列阵御敌,而后又亲自召集了一大批士兵开赴前线,他派了一支两千人的骑兵队伍先去探探敌军的虚实,但却因为被埋伏导致这两千人全军覆没了。消息传到他的耳朵他非常悲愤,而此时他已经准备上路了,但官员们知道这消息后又来劝说他放弃这个想法,不如据守大本营,这样还能拖一拖。柴荣对他们说北汉首领肯定以为我刚即位不敢亲征,而我就要出其不意,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身为北汉首领的刘崇的确跟柴荣料想的一样,他根本没想到后周皇帝敢于亲自上战场,而且他进入后周国境后一直没有遇到像样的阻拦,他由此对后周产生了轻视的心思,他认为自己亏了,即使不用向契丹人称臣凭借自己也可以战胜后周。但他手下的一员大将却有不同的想法,他告诉刘崇周军犹如困兽,如果对他们逼迫太紧必然绝地反击,这样会给本方造成很大的损失。但刘崇此时仍旧沉浸在沾沾自喜当中,完全没有听进去别人的建议,他一心想要灭亡整个后周,以此来壮大北汉。
他的这种轻视也让他付出了代价,当柴荣带着全国大军开赴到前线后立马摆开了阵势,军容十分整肃,显然是士兵们也知道这一战如果输了那就是亡国。赵匡胤那时候也是后周军中一员将领,当战事开始的时候他身先士卒冲到了敌营正中,奋力拼杀,砍死了数十人,而其他士兵看到将领这样勇猛也是士气大涨,全都非常拼命。
但因为兵力上面的差距,所以后周即使同心协力仍旧落于下风,柴荣看到这种情形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他带着自己的亲卫冲到战场上,面对无数流矢亲自拼杀,这时候的他俨然已经没有把自己当成国君了,他一心想的就只有战胜敌人而已。所幸他的英勇没有白费,在后周将兵全部死战的情况下北汉逐渐支撑不住,最终出现了溃逃的迹象。而柴荣又抓住这个机会继续来回冲杀,刘崇在后方拼命指挥,挥舞战旗还是没能阻挡颓势,最终战败了。而柴荣则凭借这次亲征让天下人知道了后周的勇猛,也后来大宋开国打下基础,作为一个帝王能够冲入敌阵把生死置之度外,他的气概的确值得人们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