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怎么评价吕后专权?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8-18)140

吕后专权。赵王刘友娶吕氏女为妻,但是呢,刘友有一个比较好的优点就是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所以并不怎么宠爱吕女,吕女当然不开心啊,所以就找到家人,向吕后诬陷刘友,吕后竟将刘友囚禁起来活活饿死。

对此我们对吕后的残忍手段也能稍微看出一些,刘友怎么说也是个王,虽然没有啥权利,但是身份还是有的,毕竟是皇家的人,因此,身在朝中的很多人不满意吕后的做法,但是当时的吕后独揽大权,还建立了自己的吕氏集团,因此他们也是有苦说不出,就是敢怒不敢言吧,所以只能表面上顺从,刘友被囚禁之后,很多这样的大臣还偷偷的给刘友送食物和水,但是吕后又怎么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但凡是有人私通刘友的,统统抓起来,不问是非,立即斩首,最后,刘友就被饿死了,也是够憋屈的,临死前还仰天长叹,希望老天爷来制裁刘氏,不可谓不可悲,但是,刘氏的势利由此也可见一斑,仅仅因为家庭矛盾,就被活生生饿死,吕氏的势利,可想而知。

怎么评价吕后专权?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当然,对于这件事或许也并非是吕氏残暴不仁,这里说的残暴不仁指的是只认刑罚,个人意见吕氏之所以这样做,只为了一步步瓦解刘氏集团的势利,因为虽然现在是吕氏集团掌握大权,但是天下还是姓刘,因此,吕氏要想自己的势利更加持久,就必须为后来做准备,干掉自己唯一的对手——刘氏集团就是她的主要目标,因此,我们说刘友之死,虽然有点儿磕碜,但是,实际上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并非简单的家庭矛盾,想象也能知道,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岂不是太滑稽了吗。赵王死后,吕后又将梁王刘恢徙为赵王。刘恢娶吕产之女为后,吕女专横擅权,对刘恢处处监视,刘恢不得自由,终日生活在吕女的 *** 下,最后竟被逼自杀。

公正地说,吕后虽然在宫廷争斗中残忍专横,但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却仍能执行刘邦时的政策,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吕后从刘邦死后实际就执掌了朝政,刘盈死后临朝听制,前后专权统治达15年之久。司马迁评价说: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司马迁嘛,他的评价还是十分中肯的,但是后期的吕氏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利,毫无节制的发展自己的吕氏集团,这也是他=她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后来诸吕之乱的祸根之一。

怎么评价吕后专权?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吕后八年(前180年)七月,61岁的吕后病重,她自己也十分清楚,以自己的身体情况,怕是成不了多久,所以,她很快就开始部署自己的吕氏集团,为了巩固吕氏集团的势利,防止刘氏的反扑,吕后把军权全部分给吕氏族人,并告诫他们小心谨慎,不要让刘氏有可乘之机,这样做鲜明的体现了吕氏的战略眼光,如果历史动词委会,那么吕氏真的可以彪炳千古了,但是吕氏的做法虽然确实是抑制了刘氏集团的势利,同样也给后来的叛乱买下了深深的伏笔,也不要去送葬,不要被人乘机所制。

南军北军为禁卫军,是当时汉军中的精锐部队,吕后让诸吕把持了军权后又遗诏以吕产为相国,掌握了政权。吕后的临终布置,显然是想让吕家继续把持朝政。但是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吕氏的族人们手握重权,竟然打起了当皇帝的注意,这也难怪,但是吧,这群人只有想法,没有作为,只是想想而已,因为刘氏政权还有一群老臣们支持。但是吧,吕氏的这个想法,一不小心被自家的人走漏了风声,被齐王知道了。齐王布告各诸侯王,谴责吕后,并揭露诸吕的阴谋。但当时的情形是,吕产、吕禄分别掌握了精锐的南北军,身为更高军事长官太尉的周勃被架空,不能入军中主兵,所以周勃等老臣和在外的刘姓诸王皆不敢轻举妄动。而诸吕要发动叛乱,也内惮周勃、刘章等人,外畏刘氏诸王,所以也犹豫不决。于是双方一时暗中对峙,都在等待时机。

这时,老谋深算的周勃和丞相陈平发现了对方的弱点。他们发现曲周侯邮商的儿子那寄和吕禄是好友,于是劫持了哪商,然后令郦寄去骗吕禄交出军权。吕禄对郦寄十分信任,在郦寄的再三游说下终于交出军权,太尉周劫得以掌握了北军。周勃在进入军营之前,为了试探一下军心,传令说:凡是拥护吕氏的右袒,而拥护刘氏的则左袒。结果军中将士皆左祖。由此可以看出,吕氏的谋乱不得人心。这个时候的吕产并不知道老铁吕禄已经被缴械了,还很得以,然后就杀进未央宫,准备在这里起事,但是不凑巧的是,还没撸起袖子呢,就碰上了前来镇压的刘章,吕刘可是死冤家,结果吕产分分钟被刘章给办了,杀了吕产之后,吕禄就没什么用了,又顺手把吕禄也砍了,这样一来,吕氏集团掌握兵权的两个重量级人物就没了,吕氏也再无势利可言,因此,接下来就是刘氏全年面反扑的时候,吕氏一族悉数被斩。诸吕之乱也就此平定。

怎么评价吕后专权?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叛乱平息之后,执政的吕后倒台了,那就要里一个新的皇帝了,最开始的时候,大臣们商量着要不让齐王刘襄当皇帝,但是这时候有人提出来说刘襄,娘家人不太好,这边儿刚把吕后干倒,别一不小心又培养出一个吕后,所以刘襄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失去了当皇帝的资格,所以最后决定迎立远离权力中心、仁孝宽厚的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即位后,为稳定人心,在即位的当天夜里就下诏定诸吕之罪,说:“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精明强干、羞杀须眉的吕氏不曾想到,她殚尽心智地培植吕家势力,却把吕氏送人了毁灭的深渊,最终落得个灭族之祸,真是应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8/268490.html

“怎么评价吕后专权?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的相关文章

贾诩为什么被称为毒士 贾诩都做出了哪些毒计

贾诩为什么被称为毒士 贾诩都做出了哪些毒计

你真的了解贾诩被称为毒士,是否太过分了?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倒不是说贾诩这个人真的毒,而是他所出的主意,总是能造成比较恶毒的结果。所以让他戴上一顶毒士的帽子,一点也不委屈贾诩。那么他都出了哪些导致恶毒结果的计谋呢?计谋一,怂恿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郭汜和贾诩,昔日都是董卓的部下。这个...

历史上汉武帝废黜陈皇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汉武帝废黜陈皇后的原因是什么?

金屋藏娇原指汉武帝幼时喜爱阿娇,并欲建金屋让她居住一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理由非常明确。不过,其实这些所谓的理由,都是表象。并不是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真正原因。那么,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汉武帝废黜陈阿娇的那些理由。汉武帝废黜陈阿娇有两...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凌封,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凌统次子,兄长凌烈,被孙权夸为他的虎子,后来兄长因犯事而被免职由凌封继承凌统的军队和爵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凌封是吴国名将凌统的儿子,凌统死的时候,凌封和哥哥凌烈只有几岁,孙权便把他二人接进宫进行教育,对凌封、凌烈的关爱和对自己儿子一样...

有哪些与骆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骆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

陆逊:东吴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

陆逊:东吴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吴郡陆氏。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黄初三年(222...

刘禅有何优点,刘备为何会选择把皇位传给他?

刘禅有何优点,刘备为何会选择把皇位传给他?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汉昭烈帝刘备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蜀汉后主刘禅身上,你也许会发现这些标签:恨铁不成钢,烂泥扶不上墙,扶不起的阿斗等等。刘禅遭人诟病的地方大概有三处:宠信宦官黄皓;不战而降和“乐不思蜀”。既然如此,刘备为何还要将位子传给资质平平的刘禅?刘备一共...

关羽丢失荆州还蜀汉还有百万大军 诸葛亮为何没有重新夺回荆州

关羽丢失荆州还蜀汉还有百万大军 诸葛亮为何没有重新夺回荆州

还不知道:关羽失荆州后,蜀国还有近百万大军,诸葛亮为何不重新夺回荆州?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不重新夺回荆州,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荆州易主早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他就已经阐述了荆州的重要性!刘备要想北伐成功,入主中原,必须得从益州...

李隆基都处死了太平公主的子女 李隆基为何留下她的儿子薛崇简

李隆基都处死了太平公主的子女 李隆基为何留下她的儿子薛崇简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将她的子女处死,为何独留下她的儿子薛崇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唐朝的长安出了名的繁华,唐朝的女人也不是一般的疯狂,在女皇武则天的带动下,唐朝女人对权力的渴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迅速膨胀的野心,驱使着她们不断冲击皇权,企图再现武则天的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