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魏国很强大,版图却有点支离破碎
战国时期魏国的领土版图十分有意思,在巅峰时期,领土简直是到处都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这种分为好几块的领土概念,我们现在称之为飞地,这种情况在战国时期是很普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城市可不像现在这么密集,一个国家的领土上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城池,是不设防的,在春秋后期的秦晋崤之战中,秦国和晋国当时关系好算可以,在晋文公死后,秦国没有知会晋国就前穿过晋国的地盘去攻打郑国,晋国很生气,在秦军回军的时候,被晋国断后了。
到战国时期也屡屡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战国后期的时候魏冉率领秦军攻打齐国,得到定陶之地为自己的封地,距离秦国相隔千里,间隔着魏、韩两个国家。
相对来说,定陶不过一小块封地,在战国后期主要是政治价值,并没有多少军事用途可言。
当然,要说将飞地的面积达到巅峰的国家,那必然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了,魏国经过魏文侯变法开始变强,在吴起打造出战国时期之一支专业重装步兵后,魏国开始东征西讨,领土迅速扩大。
但是魏国也面对一个问题,魏国周边的赵国和韩国他是无法攻打的,在战国初期的时候,赵魏韩合称三晋,关系很好,魏国也是挟三晋而称霸。
因此,魏国的土地大部分都不在直接控制范围之内,比如魏国曾经攻打下的中山国,就是被赵国所包围,当时赵国实力不是太强,无法吞下,而赵国与魏国关系很好,魏文侯因此派乐羊借道赵国前去攻打,此后对中山国的管理也通过赵国。
后来赵魏关系发生变法,在魏国逐渐衰落后,赵国切断了魏国与中山国的联系,在魏文侯死后,中山国在齐国的帮助下复国,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国开始逐渐变得强大,最后吞并了中山,旋为赵有。
除了魏国攻打下中山国作为自己的飞地,另一块就是吴起向西进攻秦国夺得河西之地,成为魏国的河东与河内地区。然而这部分土地完全被韩国的上当地区所拦截,而成为魏国的封地。
魏国是如何管理河东与河内的呢?就是通过在上党内的据点进行联络,但是上党是韩国的地盘,所以有时候难免发生冲突,当然韩国在河东也有几个据点,因为各国是犬牙交错的,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交换了一部分领土,获得一条控制自己飞地的走廊,实际上这种走廊说被掐断就被掐断,在韩魏关系良好的时候还能够交通,真到两国关系恶化的时候就不好说了。
实际上魏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魏惠王时期,大概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政治中心由西大块迁往东大块。因为考虑东部领土国防力薄弱,以及领土分布太过琐碎。外交上主导魏国与韩国的土地交换,来扩大本土面积,减少飞地,比如魏国用自己比较小的魏国上党郡换取韩国部分颖川郡和三川郡(原来灭亡郑国得到的),扩大新都大梁周围防卫区,巩固魏国新政治中心东大块。 而韩国韩国在南部和魏国又交换了部分三川郡、河内郡领土,将两国政治中心区域领土完善。
实际上这种对于飞地的管理,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啊,最有说服力的就是长平之战前,秦国就看准了野王韩国上党地区和中原领土间的连接枢纽,秉着打蛇打七寸的原理,秦国大将白起占领野王,最终使得上党变成飞地,韩国将上党献给赵国,引发长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