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与后金交战时基本守不住堡垒?
明军在与后金&;满清的战争中,野战不给力还情有可原。但为什么就连中原军队原本应该是优势的守城战,都没法取得优势呢?虽然有袁崇焕在宁远城的胜利,但关外的很多城市还是先后丢失了。
很多人一直以为满清就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或者进一步是林地蛮族,想当然的觉得满洲在攻城技术上与明朝有很大的差距,认为他们的攻城水平低,手段非常简单。可实际上,满清在攻城方面的表现,一直是好于明朝。
当然,根据不同时期,后金军队的自身发展状况,他们攻城手法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满洲或者说核心的建州女真,在崛起之前已有了几百年筑城习惯。所以,你说这么一群人不懂攻城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建州女真在扩张关外地盘时,一直都需要同其他女真人、 *** 甚至蒙古人营建的城市遭遇。
更强的野战能力让清军总是有机会包围明军的城池
当然,在满洲崛起的早期,攻城技术一定是比较粗糙的。因为在古代,围攻战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资源堆积,也需要非常多的工程技术底子。满洲早年在这方面是有欠缺,他们没有太多成熟和先进的技术,来支撑浩大的围攻战。但后金军队,还是可以通过一拥而上的办法,对付小堡垒。又或者买通内奸开门的办法对付大城市。
由于明军野战能力太差,一出城交战,十有八九会被围城的后金军队打回去。这样一来,明军驻守的城市,就会经常遭到围困。由于士兵和城内居民都被困在有限的空间里,围困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缺兵少粮的情况下。这时候,就轮到意志不坚定的变节者发挥作用了。
明朝在其他地方的守军,也经常会对被困的城市进行救援。但因为野战能力不足,这些军队经常只是被临时凑起来的杂牌,结果也是自身难保。城里守军在目睹援军遭到围点打援的歼灭后,也多半会因缺少物资所造成的士气低落而选择放弃抵抗。
俄国人笔下的第二次雅克萨之战 清军构筑了大量壕沟与胸墙
随着八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后金军队本身的组织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从明朝与后金战争的中期开始,后金已经可以组织大规模的围攻战。加上辽东 *** 等各方人员的投奔,逐步壮大的满洲已经在围城战中表现的让明军害怕。
从大凌河战役开始,到后来的雅克萨之围,满洲土木技术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通常会像很多专业的古代精锐部队一样,构筑胸墙与挖掘壕沟来断绝城市与外界的联系,困死对手。这些工事与设防的营垒。布置非常得当,不容易被偷袭拔除。于是明军在被围困后,想要突围或救援,往往更加艰难。
此后,明军基本开始将关外的城市和要塞,逐个丢给了满洲。虽然有袁崇焕在宁远的守城胜利,但这主要是引进东亚当时还没有的红衣大炮所带来的技术红利。明军之一次使用,收获了奇效。后金军队之一次遭遇,也碰了一鼻子灰。只是这样的少数胜利,已经无法在根本上改变双方的攻守形式。
被明军寄予厚望的红衣大炮 最终也成为了他们更大的麻烦
更大的转折点,发生在孔有德叛变之后。孔有德的部队里,不仅有刚刚从澳门买来的红衣大炮,还有经过葡萄牙人专业训练的炮手和铸炮师。从此,满清就拥有了压制明军守城火力的武器。无论是明朝的弗朗机炮、大将军炮,还是更传统的人力投石器、火铳和弩,都在射程上不如红衣炮。满清也靠着这些大炮,在入关后叩开了很多明军城池的大门。其中既有扬州、嘉定、江阴一类的江南要地,也有潼关这样的设防要塞。
另一方面,后金军队中的火器比例增加。火绳 *** 与其弓箭手,在攻城中可以获得盾车等手段防护。这让攻城的满洲部队,越来越不害怕明军的火力打击。到了可以近身厮杀的距离,关外部队那种更强的战斗力,更是显露无疑。明朝守城的胜算,往往大大降低。
桂林之战中的清军盾车与火 ***
就是明军本身的守城技术,也一直称不上不高明。在失去红衣大炮的垄断优势后,由于自身铸炮水平差,产量也很低下,已经无法取得火力平衡。明朝虽然也能继续铸造红衣炮,但大部分都是性能不佳的残次产品。而在非常传统的土木作业上,素质低下的明军,也无法使用坑道、平行战壕等办法,与围城的清军争锋相对。说到底,战斗力太差,就是挖沟对抗也顶不住。
所以,面对咄咄逼人的后金,明军往往难以守住很多城市。鸡肋的战斗力本身,就注定了他们的军事失败。哪怕是没有红衣大炮的乱入,结局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