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到这条密道可以直接到达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建在了骊山脚下。骊山归属秦岭山脉,海拔1302米,山上遍布人文景观。相传,上古的时候,女娲曾在这里“炼石补天”;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在这里上演;唐玄宗与杨贵妃也在这里演绎出凄美的爱情故事。
按照古代的墓葬理论,秦始皇将自己的皇陵设在这里,很明显,是相中了这里的山清水秀,并利用帝王的权力,占据了风水的先机。
很多读者看到小编的标题,都会心生疑问:秦始皇的陵墓设计,一定是动用了当时国内最厉害的土建高人,而且最后的方案,必然要经过李斯和秦始皇的核实审定,这些人都是秦国的精英,他们设计的秦陵方案,定会完美无缺,小编怎么说方案有缺陷呢?
小编告诉您,先不要着急,只要耐住性子看下来,就会知道缺陷在什么地方了。
小编在对秦皇陵设计缺陷泄密之前,首先说一个与地陵紧密相关的话题,那就是——排水。
古代为帝王修陵造墓,如果遇到有水渗入,则视为不吉,一开始的时候,为了防止陵墓渗水,就会用白泥膏等阻水之物,在陵墓的周围做一个永久性的放水保护,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只看眼前,不管将来”的愚蠢做法。
道理很简单,用防水材料做环形隔水层,在三五十年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三五百年,那就会出现大问题。因为土地山川,并非静止不动,如果遭遇一场地震,再坚固的隔水层,也都会变成打碎的鸡蛋壳,陵墓透水难免,最终会成为汪洋泽国。
最典型的例子,乾隆皇帝的裕陵,就曾用白膏泥,做过渗水的保护,最后因为没有排水,造成积水两米,棺椁变成了“船只”在墓室内随波逐流,漂浮不定。
建墓者为了防止陵墓存水,第二招就“华丽丽”地上演了,那就是在陵墓中,设置下水道。一开始的时候,陵墓的设计者并不知道下水道应该怎样设计,才会最合理,才会在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里,将陵墓中的积水全部排出去。
我们接下来再举一个下水道没有设计好,而最终令陵墓受损的例子,汉文帝是最早凿山为陵墓的君王,可是他的陵墓下水道设计得比较窄小,因为地震,山体变形后,发生了堵塞,而让好端端的一座灞陵,变成了一座水库。
秦始皇陵墓的防水设施是怎么安排的呢?秦始皇不愧是一代雄主,他首先用白膏泥对陵墓做了防水的保护,而墓底则用五角形陶水道做成了排水的管路,这种高45-47厘米,底边宽40厘米,全长65-68厘米的五角形陶水管道,一字排开,延绵数里,将秦皇陵中的积水,全都排到了墓外。
接下来,才是本文的重点,这种底边宽40厘米,高45厘米左右的五角形陶水管道,一个身材瘦弱的人,完全可以通过下水道,在里面爬进爬出。能让一个人自由出入的下水道,这也太不安全了吧?
根据秦朝留下的野史记载:为了保守秦始皇陵墓的秘密,那些给陵墓做扫尾工作的3000多名石匠,全都被活活地关在了秦始皇的陵墓之中,只有一个身材瘦弱的石匠,沿着五角形陶水管道,悄悄地爬了出来……可是后人听到这个故事后,沿着石匠提供的方位和线索,并没有找到秦陵神秘的排水管的出水口。
这时候,有聪明的读者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编,难道你说的秦始皇陵墓设计的重大缺陷,就是这条可以让人爬进爬出的排水管么?
小编说的“重大缺陷”,还真的是这条排水管。当时的设计者,也害怕排水管的出 *** 漏,就将其隐藏在距离陵墓几里远的一个叫鱼池的大渊里。
水往低处流,从理论上讲,鱼池大渊的深度,一定超过了秦始皇皇陵的深度,而且这条五角形陶水管道的出口,就隐藏在大渊深深的渊底水中,凭着当时的潜水能力,想要在这条又长又宽的渊底,找到陶水管道的出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可是秦始皇、李斯还有众多的陵墓的设计者,他们并没有想到两千多年后,陕西地区地质和水位的变化——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别说普通的山溪河流,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都开始断流了。
这些设计者的重大缺陷就是——水落石出,陶水管道的出口迟早会有暴漏的一天。
这条名叫鱼池的大渊里,虽然还存有积水(秦始皇地宫的下水道还在发挥着作用,还在源源不断地往大渊里排水),但在现代社会,想要寻找这个排水的出口,早已经不是难事,再加上现在探测技术的发达,潜水技术的不断进步,秦始皇陵墓的设计者在鱼池大渊中,设计的隐秘的排水管的入口,一定会因为水位降低,而很容易地被找到!
顺着这条排水管,让可遥控机器人来一个逆管而上,就能对神秘的秦陵来一个无伤探测……这一刻,相信距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