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其实都是因为他的错
中国人都很聪明,聪明到人人都要“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于是,无论大到家国天下,还是小到市井商贩,纷纷不择手段,唯恐自己处于下风,被动吃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自私自利”的风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两千年的血腥争斗所逐渐突变积累的一种恶性的文化基因。
中国人的文化与习俗,绝大部分传承于商周时期,尤其是周朝八百年,对国人的三观与性格塑造具有重大的影响。周朝的分封制,恩泽遍及前朝后裔(如尧舜禹及商朝)、功臣良将、宗室子弟,虽然名义上是姬家取得天下,实际上所有相关的人都能分享胜利果实,且世袭罔替,周武王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种共享的文化,在刘邦立国之后,却被彻底摧毁。有人认为帝制是从嬴政统一天下开始,这种共享文化的破坏不是应该算到嬴政头上吗?
还真不能算到始皇帝的头上,嬴政一统天下之后,依然善待那些良臣猛将。像王翦这样统帅六十万大军的名将,不但封赏极为厚重,而且子弟深受重用,依然手握重兵,并没有因为功高震主而被设计诛杀。还有蒙氏一族,兄弟两人一文一武,辅佐嬴政直到二世继位,其中,蒙恬镇守九郡,可是封疆大吏。
然而,刘邦取得天下之后,立刻翻脸,先是将韩信从齐王迁为楚王,赶出大本营,斩断他的羽翼,再以巡游为名,骗出韩信,捆绑至长安软禁,并贬为淮阴侯。不仅如此,吕后还与萧何一起将韩信诱杀于长乐宫,夷灭三族。手段残忍,品行低劣可见一斑。
当年,若不是韩信加盟,刘邦困守汉中不知要到猴年马月;若不是韩信指挥垓下之围,楚汉争霸怎么可能迅速终结;若是韩信真的谋反,又怎么会杀钟离眛赴会,恐怕天下早就姓韩了。然而,刘邦和吕后在乎的只是:韩信的能力是否威胁到自己的帝位,即使以“莫须有”的罪名,也要未雨绸缪,将可能的威胁彻底清除,道德与承诺,不存在的。
除了吴氏的长沙国外,其他的异姓王侯,如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均被废杀得一干二净。刘邦还订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最后,连一向忠心耿耿的萧何也被刘邦猜忌,差点惨死狱中。
刘邦和吕后这么明显的兔死狗烹大肆屠戮,为后世的帝王立了个极坏的“榜样”。于是,两千年来,功臣猛将再无丝毫安全感。反正主公得不了天下自己得死,主公得了天下自己还是得死。横竖是个死,还不如直接造反,兴许还有一线生机。或者功成名就后,忍痛割爱,让出军权,退居二线,归隐田园。但这会有几人甘心愿意?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在古代,生杀予夺掌握在毫无道德底线的帝王手中,两千年的血腥争斗,让中国人越来越觉得,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才能保全自己,才有可能真正获得想要的自由和幸福。当每个人都这样认为的时候,凝聚力自然无从谈起,成为一盘散沙也不可避免。所以说,天下不睦,罪在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