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害怕 *** 报复建一满洲城,却害的满城满人死伤殆尽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10-24)190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用干活还有专人伺候,不用到处奔波赚钱维持生计,不用奋力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改变命运,这群人就是所谓的王公贵族,含着金汤匙出生,完全不识愁滋味。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王公贵族——八旗子弟的那些事。

清朝人口稀少却能雄霸中原,八旗子弟可谓功不可没。满清王朝建立之后,曾大致清点一番,总共有三十万八旗子弟,如何用这三十万人来统治管理广袤无垠的中原地区,这也成了一大难题。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快,八旗驻防的制度出台,解决了这个让统治者头疼的难题。

清朝害怕汉人报复建一满洲城,却害的满城满人死伤殆尽

那么,什么是八旗驻防呢?

八旗驻防就是把将近一半的兵力驻守在京都,少部分派遣到东北地区,剩下的兵力就分散到一些重要的城市,例如杭州、武汉、南京等地。这些旗人负责扩大清廷的统治范围和监视当地 *** ,有什么情况及时上报,这样也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并且,驻守在这些地方的旗人都带着妻儿老小,为了更大限度的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皇帝命人在城中修建了“满城”,所谓“满城”就是专门给满人居住的城。

那么,大清朝为什么要为满人专门修建一座“满城”呢?

清朝害怕汉人报复建一满洲城,却害的满城满人死伤殆尽

这是因为大清在征服中原地区之时,满人杀掉了很多 ***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便是其中的事例,中原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所以,很容易发生冲突。并且,根据《东华录》直言:顺治二年朝廷颁发严令,要求“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绝不轻贷”,可知那个时间段满汉民族关系之弦紧绷到什么程度。

可见,在这样的背景下,“满洲城”建设就成为清 *** 规避对抗、稳定政局的重大抉择。

这些满城坐落在全国各地的重要城市中,为八旗子弟行居住练兵之便,修建了防御城墙和其他的军事防御设施,有着十分浓厚的军事色彩。不过,毕竟是带着家属来的,大家总得吃喝拉撒睡,所以,满城中商铺林立,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切活动都在满城中进行,一般不和当地老百姓搭话聊天。

清朝害怕汉人报复建一满洲城,却害的满城满人死伤殆尽

《八旗通志》称,全国在直省都会或府州枢要陆续建设20座满洲城,其中太原满洲城最早竣工,早于杭州1年、广州34年、成都69年、广安131年。如果有突发事件,他们就立马撤到城内,大门一关便万事大吉,一座座独立的防御城堡跃然眼前。

这些满人就在满城中安逸的生活着,拿着丰厚的俸禄和各种各样的补贴,除了当兵,什么都不用干,反正朝廷会养着他们。在外国来使的眼中,这些八旗弟子和满城外的百姓有着很大的区别,又因为满城中的蒙八旗子弟众多,所以,外国人给满城取了另外一个名字——鞑靼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满城都很好的保护了这些为清朝皇帝打天下立了汗马功劳的旗人子弟,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提供严密保护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清朝害怕汉人报复建一满洲城,却害的满城满人死伤殆尽

因为满人的居住地和当地百姓是完全分开的,人们能够快速且准确的分辨出哪些是满人弟子,哪些是 *** 百姓,这就为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军省下了不少事。众所周知,天平天国运动的目的就是推翻清朝的统治,拿回 *** 的天下,所以,他们在占领一座城市之后,满城里面的旗人子弟铁定没有好日子过,轻而易举的就被一锅端了,这样还不会误伤中原百姓。

比如:当年洪秀全攻打南京,大获全胜,城中的八旗弟子都表示,打死都不会投降。妇人都带着孩子站在城墙上,一副大义凛然,光荣赴死的姿态,用生命捍卫满人的尊严。最后,洪秀全一怒之下,把他们全都杀了。李秀成占领杭州之后,也将城中的满人全部处死。

不仅仅是太平天国时期,就连后来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军打到西安,前前后后也一共处死了一万五千多个满人。后来打到太原,满人也落得同样的下场。

清朝害怕汉人报复建一满洲城,却害的满城满人死伤殆尽

清朝统治者大概没有想到,为了保证八旗子弟的安全修建了城中城,最后,这座城池却成了他们的催命符。另外,统治者将八旗子弟和其他族人区分开来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对于民族团结也是无益的。他们甚至会有自己民族至上的想法,觉得除了自己的族人,其他民族都不够好,都是鄙夷之人。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晚清朝彻底没落,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八旗子弟没有了庇护伞,失去了所有的特权,各民族才开始真正的融合。

因为这些拥有特权旗人子弟除了当兵打仗,什么都不会,连最基本讨生活的本事都没有,所以,在清朝灭亡之后,他们就只能生活在更底层,男的变成乞丐,女的变成 *** ,硬生生变成了他们曾经最鄙夷的那种人,活成了他们最讨厌的样子。

清朝害怕汉人报复建一满洲城,却害的满城满人死伤殆尽

可是,那又怎么样,总得活下去吧,真的是风水轮流转,谁都不知道会转到哪家,大概这些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从未想到,有一天会落到如此下场吧,真是大写的讽刺。

现今的满洲人很多金姓,看全国满城,多数被摧毁,保留下来的不多。个别城市还有满族人口聚居,多数已经散居,没有了满族凝聚力。如果还是上三旗,有80%可能是爱新觉罗的人。还有的不用爱新觉罗,直接用名代替。之后,其他的不少满人被汉化,基本上分不出满汉的区别了。

大兴安岭林区还有老满人,人数都不多了,年轻一代很少有会说满语的,服饰等传统还有保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10/280133.html

“清朝害怕 *** 报复建一满洲城,却害的满城满人死伤殆尽” 的相关文章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原因是什么?万历帝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原因是什么?万历帝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张居正,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声名显赫的历史文化名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张居正去世以后,朝中大臣纷纷上书,指责张居正的各种错误。于是万历皇帝上书对张居正进行严查。夺去了万历皇帝曾经赐给张居正的各种玺书、四代诰命,甚至还一度准备对张居正进行开棺鞭尸。虽然最终没有开棺鞭...

孝庄太后都已经死了37年之久 康熙为何迟迟没有下葬

孝庄太后都已经死了37年之久 康熙为何迟迟没有下葬

你真的了解孝庄太后停灵37年,康熙为何迟迟不将祖母下葬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清朝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典故。在满清入关之后,多尔衮曾上深山向一位神秘道人咨询大清国运。老道答曰:“得之于摄政王,失之于摄政王;得之于孤儿寡母,失之于孤儿寡母。”皇太极听得是一头雾水,自然听不懂老道...

朱祁镇重新上位之后 朱祁镇为什么一定要杀于谦

朱祁镇重新上位之后 朱祁镇为什么一定要杀于谦

朱祁镇的最大污点,第二次称帝以后,为何必须杀掉于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第二次成为了皇帝。与此同时,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要求下,朱祁镇杀掉了名臣于谦。认真的说,于谦属于名臣历史上最重要的文臣之一,堪称与...

明朝的16位皇帝和清朝12位皇帝比起来,谁更厉害?

明朝的16位皇帝和清朝12位皇帝比起来,谁更厉害?

历史上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到灭亡一共有276年时间,共计16位君主在位,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大清到灭亡一共经历了296年时间,共计12位君主在位,那么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到底谁更胜一筹呢?一、开国之君,朱元璋要胜过努尔哈赤。朱元璋完胜努尔哈赤,这是肯定的了。明朝创业者的艰辛,翻遍整个史书,你都很难找到第二个,...

李建成的姐姐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她若不死又会怎么样

李建成的姐姐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她若不死又会怎么样

还不知道:巾帼不让须眉,李建成有一位姐姐,假如她不死,或将改写大唐历史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隋唐演义与三国演义几乎是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就是说,三国演义对三国时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那么隋唐演义对隋唐时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大部分人了解隋唐这段历史,都是通过隋唐演义,不...

衣带诏事件之后,张飞是如何从曹魏八名大将中的围剿中脱困的?

衣带诏事件之后,张飞是如何从曹魏八名大将中的围剿中脱困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刘备与董承等人参与“衣带诏”泄密之后,曹操杀掉了董承和董贵妃,然后东征,进攻刘备。刘备派孙乾向袁绍求救,袁绍以小儿子身患疥疮,命已垂绝为由,不肯发兵相救。无奈之下,张飞建议刘备趁夜偷袭曹操营寨,刘备采纳了张飞的建议。然而,刘备的劫营计划被曹操...

诸葛亮有一只神秘的部队 最后却因为保护姜维全军覆灭

诸葛亮有一只神秘的部队 最后却因为保护姜维全军覆灭

诸葛亮的神秘军队:曾3000人打败6万人,却因保护姜维全军覆灭,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不安定的时期,三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遇到这样的时期时,国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确定领导者和军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国家按照最好的轨迹去发展。所...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除掉张郃?真相是什么?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除掉张郃?真相是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很会打仗,刘备对张郃头疼,诸葛亮也对张郃头疼。张郃的三点做法,让诸葛亮觉得此人非常可怕,必须要除掉他,因此,动了必杀之心,到底是哪三点呢?一下依据正史《三国志》。先看第一件事,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曹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