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不是李斯所杀,是嬴政!是嬴政!是嬴政!
秦王政十四年,于耶稣纪年是公元前233年,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大思想家韩非,在秦国云阳狭小潮湿的监狱中,吞下了老同学李斯派人送来的毒药,随即便毫无尊严地死去了。
韩非的死无疑是一场悲剧,因为他明知游说之艰难,并洋洋洒洒地写了《说难》一文,但自身却又死于游说之中,不免让人唏嘘。
然而,围绕韩非之死一事却有不少疑团。仰慕韩非思想的秦始皇,为何不久便将韩非下狱并处死?韩非之死,李斯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韩非真的是死于李斯的嫉妒心吗?
*** 配图
死亡经过
韩非的死,依照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言,杀人凶手乃是他的老同学李斯,其动机则是出于嫉妒。
文章一开始,司马迁便说,”韩非为人口吃,不善言辞,而善于写文章。他和李斯曾经一块在荀子门下读书,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这就为李斯后来的嫉妒埋下了伏笔。
当韩非被迫出使秦国后,秦王嬴政虽然非常高兴,但还没有信任重用他。这时李斯、姚贾便想要害他,于是进谗言: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大王却想着灭韩,韩非身为韩国人自然为韩不为秦,这是人之常情。如今大王不重用他,倘若以后放他回去,不免是给自己找麻烦,不如找个理由杀了他。”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正是李斯的这一番话,促使嬴政改变了心意,立刻将韩非下狱治罪。随后,李斯又派人送给韩非毒药,令他自杀。狱中的韩非想要上书自辨,却被一再阻挡。这些阻挡韩非上书的势力中,李斯想必是中坚力量。
这些都证明,韩非之死正是李斯一手策划的。
到了事情的最后阶段,司马迁又写道,“秦王心生后悔,赶紧派人赦免韩非,然而已经晚了。”
秦王为什么会后悔?通常的解读是,秦王嬴政突然醒悟,明白韩非并没有过错,而是被人诬陷,于是想要赦免他,但为时晚矣。这个诬陷他的人,不言自明是李斯。
综上所言,从司马迁写作《老子韩非列传》以来,韩非死于李斯之手便成了一桩铁案,“李斯妒同才,幽杀韩非于秦”的观点被大众广泛接受。
然而,真的如此吗?
*** 配图
三大疑点
韩非的死常常被归到李斯的头上,但细读史料,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有不少漏洞。简单来说,疑点有三块:
之一,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所以愤而著书。他的书传到了秦国,嬴政读到后非常喜爱,因而对作者倍加推崇,甚至发出“能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颇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味道。
这时,向嬴政介绍作者是韩非的,不是别人,正是李斯本人。如果他真的有嫉妒之情,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就好,为何却要多此一举呢?
第二,嬴政爱才,而且他对人才异常尊重。梁人尉缭为秦国献上攻灭六国的谋略,嬴政于是以亢礼相待,穿衣吃饭都和尉缭一样,如此程度的礼贤下士简直可以媲美演义中刘关张的桃园结义了。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然而过犹不及,这样的行为实在超乎一般人的承受力,反而引起了尉缭的不安与恐惧,于是想要逃出秦国。不过没有成功。秦王嬴政阻止了尉缭的出逃后,不仅没有对他治罪,反而让他担任国尉的高官。
同样,嬴政对高渐离,这个荆轲的好友,也因为爱惜他的才华,不忍心杀了他。只是熏瞎了他的眼睛,仍想让他留在自己身边击筑。
由尉缭与高渐离的例子,不难看出秦王嬴政对人才的重视以及珍惜。所以,原本非常重视韩非之才,曾发出“能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感叹的秦王政,会仅仅因为李斯的几句谗言就将韩非下狱治罪吗?
*** 配图
第三,秦国一向以执法严明著称,而嬴政又是千古一帝,为人聪明、刚毅。李斯真的敢背着嬴政偷偷毒死韩非吗?他真有这么大胆量?
韩非死后,嬴政虽然后悔将他下狱,但面对韩非的死,他并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这本身不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吗?
所以,从这三大疑点来看,韩非之死,李斯应该不是主谋。
真凶是谁?
既然李斯不是主谋,那么真凶是谁自然一目了然—嬴政。秦国灭亡后,刘邦曾经对人说,“我听说李斯当秦始皇帝的丞相时,好事归皇帝圣明,坏事则自己承担。”
之后嬴政所谓的“后悔”,并非是他突然顿悟,明白这是个阴谋,而很有可能是他突然改变了注意,决定暂时不处死韩非,改以继续囚禁而已。
所以,韩非之死,真实的情况大抵是,嬴政、李斯君臣共同决意处死韩非,随后,李斯主动出面去操作这一切,自己承担杀死韩非的骂名,以让嬴政逃脱害贤的指责。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