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想出极为简单的防贼措施 墓穴200年无人盗
今天我们来一个关于盗墓故事,盗墓这个话题在中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盗墓的兴起,和中国封建时期的丧葬文化是有很大关系的,古代中国流行土葬,正是因为土葬的盛行,才导致历朝历代盗墓的流行。
和土葬有直接关系的就是古人各种各样的丧葬文化,丧葬文化从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虽然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但也有了丧葬文化的雏形。
比如当时关于坟墓的文化,当时关于坟墓的记载是:“不封不树”,也就是说地面上不留下任何标记才能够称为墓,这意思就是埋在地底下就没有了,这也是墓穴本意最早的说法。
关于墓穴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墓穴的“墓”和羡慕的“慕”读音相同,于是古人把坟墓解释为孝顺的子孙所仰慕的地方。
*** 配图
另外,在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中,因为是土葬,所以比较流行厚葬的风俗,特别是帝王之家,历朝历代的帝王,没有不是厚葬的,从秦始皇到晚清的慈禧,陵墓中的陪葬品多的数不胜数。
正是因为厚葬的盛行,所以才催生了中国盗墓这一行业的兴起。有盗墓的活动,就有反盗墓的手段,古代为了防止盗墓贼,各种各样的机关被制造出来,像什么弓弩, *** ,水银什么的,在古墓中经常能够被发现。
不过,古人的智慧不仅仅限制在这些方面,古人曾经想出过一种非常简单的防盗墓贼手段,这种手段还非常有效,把盗墓贼欺骗的云里雾里,很是无语,有一个人的墓穴硬是完好的保留了数百年。
*** 配图
这项极为简单的防盗墓措施就是哭穷,因为古人都盛行厚葬,于是为防止盗墓贼,就开始倡导薄葬,给盗墓贼一个假象,从而让自己的陵墓不被盗墓贼惦记。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提倡薄葬的人,曹操的一生杀了很多人,他也是一个非常谨慎多疑的人,为了防止别人对他陵墓的损坏,他挖了很多疑冢,而且提倡薄葬,这就是为了防止盗墓贼对他陵墓的惦记。
曹操设立疑冢以及提倡薄葬的做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坟墓一直保存到了近代,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曹操的陵墓中确实并没有发现多少宝贝,他确实是一个提倡薄葬的人。
在汉魏时期,还有一个将薄葬直接写到墓碑上的人,这个人叫张詹,他的故事在《荆州记》中有记载,张詹是一个大将军,他死后直接在墓碑上写着:“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
*** 配图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陵墓中的棺材非常低档,穿的也都是一些破衣烂裳,陵墓的外边都是用铁水浇灌的,开挖的话会费很大的事儿,况且里边也没有什么值得拿的东西,就是一些破烂的瓶瓶罐罐,善良的后人啊,可不要来伤害我。
这样哭穷的方式还真是把后人给骗了,在晋朝末年非常乱的时期,张詹的陵墓还是完好无损的保留了下来,不过让人大出意料的是,张詹陵墓真实的样子却不是墓碑上写的那样。
南朝时期也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代,老百姓非常饥馑,不管张詹在墓碑上如何哭穷,饥饿的百姓还是将他的墓穴敲开了,结果打开陵墓的那一瞬间,百姓眼前一亮!
各种金银器具数不胜数,史书记载:“金银之器灿然皆备,朱漆棺椁,金钉钉之。”也就是说他的墓穴是非常豪华高档的,就连棺材的钉子都是金子做的。张詹大人硬是凭着哭穷,把世人骗了两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