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永乐盛世时期明朝的疆域扩展到多大规模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12-15)150

永乐盛世时期的疆域在整个朱氏王朝疆域中是最广阔的,由永乐爷开辟,永乐爷就是明成祖朱棣,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朱棣是个有野心的皇帝,他的统治政策残暴,为了巩固政权,他不断征战,四处扩充疆域,使明朝的领土大大地扩增。

永乐盛世时期明朝的疆域扩展到多大规模

图片来源于 ***

明朝永乐年间疆域达到1000多万平方公里,如今的朝鲜、老挝、越南等国都曾是明朝所管辖的范围,甚至在印度洋等大洋还有明朝大面积的殖民地。在朱棣登基之前,因为争夺皇位带来的内乱致使明朝塞北疆域一度南移,登基之后,明成祖多次北伐,使失去的领土不仅得以收复,还扩充了很多。而西南边境,现在的云贵一带,在永乐四年间明军向日南州进攻,并设置安南布政使来管理夺得的地区,他还修筑长城,派遣军队,严防边境游牧人的进犯,这一切都可见他对领土的重视。

对于永乐盛世时期的疆域在《名史》中有很多记载,从“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得知明成祖的确多次利用战争夺取领土,也提到每年来京城向皇帝上贡的国家超过三十个,甚至提到永乐盛世的疆域比起汉唐盛世有过之无不及,这些也证明了明朝疆域的辽阔。

“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直接而具体地说出永乐时期的疆域范围之广阔,永乐时期的领土以北京为政治中心向四周辐射,东南西北分别以朝鲜、吐蕃、安南、大碛为边境。

永乐盛世的评价

永乐盛世是在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永乐盛世期间,中国明朝的疆域辽阔,朝廷大力发展外交,郑和下西洋就是这一时期的外交大事件之一,国家富强,是中国封建统治时代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那么,后世对永乐盛世的评价如何呢?

永乐盛世时期明朝的疆域扩展到多大规模

图片来源于 ***

在永乐盛世时期,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明朝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当时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永乐盛世的评价有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两种,正面评价主要从朱棣的雄韬武略出发。朱棣统治下的永乐盛世让后代帝王看到了建造一个庞大帝国的重要性,想要维持复杂的官僚机构和军事组织的正常发展,帝王必须不辞辛劳,亲自完成庞大的工作,还要找到可以信任的大臣去完成其余的重要工作。朱棣不惜一切代价奠定了这样一个政治基础,为明朝乃至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永乐盛世的评价也有负面的地方,想要维持住庞大朝廷的日常开销和军队供给,就要加大赋税徭役,这给平民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永乐盛世时期,朱棣大兴土木,搜刮百姓,人民生活困苦、起义不断,永乐十八年就爆发了著名的唐赛儿起义,这都是好大喜功的朱棣不断征收赋税引起的,也是朱棣维护庞大帝国让普通百姓付出的代价之一。

永乐盛世措施

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被认为很大程度上超过了之后产生的康乾盛世,在这一期间所采取的措施为之后朝代奠定了政治基础,很大程度上促进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永乐盛世时期明朝的疆域扩展到多大规模

明成祖画像

永乐盛世措施大力的增进明朝的国力,促使天下大治。政治方面,迁都北京,建设紫禁城,使北京成为政治中心,集中体现封建专制皇权,彰显无上的帝王权威。废除丞相制度,组建内阁,开创西方内阁制度的先河。任命文官出任内阁高管,以文官治国,并且组建特务机构,这些都大大加强的君主专制,为和平盛世的稳定提供基础。

军事方面,明成祖对军队进行改革编制,削减藩王护卫队,加强首都军事防守,并且在南北各地设立机构进行管辖,亲征漠北,大大加强君王威信,巩固了其统治。疏通大运河,使得长江流域直通北京,加强南北联系,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大力发展造船业等手工业,为永乐盛世提供经济保障。编纂永乐大典,保全经典史书,为中华民族保留了文化遗产。采取怀柔的外交,政策彰显大国风范,宣扬国威,使得万国来朝。明成祖时期,曾七次派遣郑和远航西洋,并派遣西域使者,与各国加强政治、军事和贸易往来,使得四方臣服,国力强盛。

永乐盛世措施从方方面面增进明朝国力,促进大一统局面形成,进而形成前所未有的盛世。

永乐盛世时间

一直以来永乐盛世都是后代历史学家关心的话题,因为永乐盛世可以说是明朝前期最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也号称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所以后代人一直对于永乐盛世时间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其实对于永乐盛世时间这个话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后来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永乐盛世时间大致就是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时间。

永乐盛世时期明朝的疆域扩展到多大规模

图片来源于 ***

永乐盛世指的是在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对国家的各个方面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最后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难得的清平盛世,这段时间就被称为永乐盛世,而永乐盛世时间大致就是明成祖朱棣在位的20多年时间中。后来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明成祖朱棣是在公元1402年也就是永乐元年即位,是在公元1424年逝世,前后加起来明成祖朱棣一共统治了国家22年的时间,所以永乐盛世时间很可能就是在这22年之中。

其实后来也有人认为永乐盛世时间不应该这么算,因为在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前明朝的社会经济经过朱元璋的一番整顿已经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所以永乐盛世时间还应该再延长一下,应该延伸到朱元璋死前的那几年,那么这样算来。永乐盛世的时间就不是20多年,而是40多年了。从朱棣即位之前开始,一直到朱棣病逝结束,时间跨度非常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12/289021.html

“永乐盛世时期明朝的疆域扩展到多大规模” 的相关文章

武则天嫁给李世民十二年都没有孩子 跟李治一年为何就有孩子了

武则天嫁给李世民十二年都没有孩子 跟李治一年为何就有孩子了

还不知道:武则天嫁给李世民12年没有身孕,为何跟了李治一年就有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363年,长孙皇后崩逝,李世民伤心过度,为了散心驾幸洛阳,途中从一个道士那里听闻武则天“容止美”,尤其容貌堪比昭君、西施之辈,甚至有过之,于是迫不及待地将武则天召如后宫。武则...

三国时期徐晃投降曹操的过程如何?

三国时期徐晃投降曹操的过程如何?

徐晃,字公明,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徐晃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在投奔曹操之前,徐晃曾为杨奉部将,曹操将汉朝皇帝掌握在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徐晃曾跟随杨奉讨伐曹操,曹操看到徐晃,很喜欢他,于是,让许褚出战,两个人最终大战五十合战平,后来,满宠偷...

郭淮: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曾阻止诸葛亮北伐,料敌精准

郭淮: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曾阻止诸葛亮北伐,料敌精准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雁门郡太守郭缊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太原郭氏。东汉末年,举孝廉出身,任平原郡丞、五官中郎将门下贼曹、丞相兵曹议令史、征西将军(夏侯渊)司马。定军山战败时,收集残兵,...

诸葛亮和张飞都只是乡候 关羽为何只是一个亭候

诸葛亮和张飞都只是乡候 关羽为何只是一个亭候

对为什么诸葛亮和张飞都是乡侯,而关羽才是一个亭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别说诸葛亮、张飞是乡侯,超了关羽的亭侯。就是廖化,人家也是中乡侯,关羽上哪说理去?要怪只能怪关羽死得太早,没有赶上好时候。汉初经历了几个异姓王叛乱之后,朝廷立了一个规律,异姓不能封王。所以侯爵就...

平阳公主两度丧偶又是寡妇 卫青为何还会娶比他大十几岁的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两度丧偶又是寡妇 卫青为何还会娶比他大十几岁的平阳公主

对为何一代名将卫青会娶一个比他大十几岁还两度丧偶的寡妇为妻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朝第一名将卫青最后娶了一个两度丧夫还比他大十多岁的寡妇是不是有点令人称奇,不过如果知道这个寡妇身份就会知道卫青有多么谨慎明智了,卫青要娶的寡妇不是别人,此女正是当时汉朝皇帝刘彻的亲...

朱元璋对朱棣没有怀疑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采取行动

朱元璋对朱棣没有怀疑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采取行动

对朱元璋知晓朱棣的野心吗,为何不除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此后这个出身贫贱的帝王,在其执政的三十一年里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维系王朝统治、加强皇权的措施。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这一系列明初大案的发生,无不是朱元璋为后来者...

李绅的早年生活怎么样?坐上高位的他有何变化?

李绅的早年生活怎么样?坐上高位的他有何变化?

李绅,出生于官宦之家,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一、出身单亲家庭,李绅年轻时期在温饱边缘挣扎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的名字叫李绅。这首诗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要节约粮食,体谅...

明朝在要灭亡之前 崇祯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女儿

明朝在要灭亡之前 崇祯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女儿

对崇祯帝为何要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室公主,在古代看起来很尊荣,但是真的当公主就知道命好不好,全看当时的皇帝。为何要如此说?想一想电视剧清平乐里的徽柔公主,没成亲之前她有多么的开心,也曾经以为自己是深宫里唯一的光鲜色彩,但是她嫁给驸马之后,驸马...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