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自杀的背后:卫青是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前言:上一篇文章探讨的是李广为何难封侯,限于篇幅,有些问题仍没有解释清楚,比如李广自杀的一些疑云,因此便有了此篇续作。
汉代名将众多,韩信、彭越、周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马援···然而,要论后世知名度,恐怕还得是李广。他历经文、景、武三朝,与匈奴交战七十多场,威名远播,被人尊称为“飞将军”。
不过,李广之所以被后人铭记,战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是个悲剧英雄。
李广的悲剧主要有两点:一是终生难以封侯,而许多能力不如他的人却陆续封了侯,这是怀才不遇。二是自杀身亡,为国征战四十多年最后却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确实令人感到悲哀。
李广难封的原因,我在【历史网】之前的文章中已经阐述了,有兴趣的,出门左转,还能看到。今天先聊一聊他自杀的事。
*** 配图
李广为什么自杀?史记里记载了他临死前的自白:
李广对手下将领说:“我自成年以来和匈奴交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与大将军一道出兵迎战单于,但大将军却让我迂回远行。然而我中途又迷了路,没有完成任务。看来是天意如此啊!我现在已经六十多了,怎么还能再受辱于刀笔吏呢!”于是拔出佩刀当场自刎。——《史记·李将军列传》
表面上看,他是不想一把年纪还要被官吏审问,再一次受到人格上的侮辱,所以愤而自杀。但其实,李广自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梦想破灭后的绝望。
李广是个纯粹的军人,他的梦想便是打仗、立功、封侯。然而,眼看一个个年龄、经验、能力都比不上自己的人陆续都封了侯,自己却一直原地踏步,迟迟不能封侯。于是,封侯既是他人生的元动力,也成了萦绕心间的心魔。
漠北之战是他最后的机会,这一年,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时不我待。所以当得知即将与单于主力决战时,李广热血沸腾,感到这是上天对自己的眷顾。然而,一盆冷水当场泼下:大将军卫青要把他调走,令他从东路绕路迂回到单于后方进行包围,取代他前锋位置的是与卫青私交甚好的公孙敖。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最后的封侯机会消失了!
李广很愤怒,但后果不严重,他最多也只能使使小性子。在没有跟卫青打招呼的情况下就领着部队出发。不过,屋漏偏逢连阴雨,行军途中他迷路了,大军因此没有到达指定地点,这无疑又是一桩大罪,结果很可能是再次交钱赎罪、然后被贬为平民。
但这次,他没有像从前那样,静静地等待皇帝的处罚。因为他已经明白,自己重新上战场的机会已经没有了,封侯已成笑话。既然如此,留着这条命还有什么用呢?何必再受屈辱呢?心若死灰的李广毅然拿起了手中的刀,不过这次不是挥向匈奴,而是指向了自己。
李广的自杀无疑是一个血性军人最后的抗争,抒发着他的不甘、不满、愤怒与绝望。从他的临死前的告白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不满很大一部分是直指卫青。因此,许多人把李广之死归结到卫青身上。
*** 配图
但仔细读《李将军列传》,我们发现,司马迁其实已经交代了凶手是谁:
(出征前)汉武帝曾经私下告诫大将军卫青,李广年老,命相也不好,因此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作战,否则恐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此外,公孙敖刚丢失了侯爵,为中将军,卫青也希望让他与自己一同对战单于。因此,卫青最终调走了前将军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
这段话透露出,卫青之所以临时调走李广:一是汉武帝的交代,二是自己的私心。而前者占得比重更大,因为司马迁是这样描写卫青性格的:“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
汉武帝才是李广之死的始作俑者!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重新回顾一下汉武帝对卫青的嘱咐:一旦遇到单于,千万不要让李广打头阵!因为他年老,而且命不好。
仔细看,这句话其实非常无厘头—你明明可以不让李广出征啊!你既担心他年老打不动,又担心他命不好会导致失败,但偏偏又任命他为前将军出征,汉武帝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
司马迁给的解释是,因为李广苦苦哀求,汉武帝不好拒绝这样一个三朝元老,沉吟良久后只得答应。但同时又秘密告诫卫青不让他对战,不公开的目的也是为了照顾李广的面子。
呵呵,好一个有情的君王。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它的可能性,然而这也无法解决一个问题:武帝给他一个后将军之类的当当不就可以了吗,如之前出征匈奴时李广就担任过后将军,为何这次却非要任命他为打前锋的前将军呢?这说不通啊。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此次漠北之战,真正要进攻单于的是霍去病而非卫青。史记中记载:
元狩四年春,汉武帝让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统领五万骑兵出征,同时还有几十万步兵和后勤人员,其中勇猛善战、敢深入沙漠的士兵都归霍去病带领。一开始,霍去病打算从定襄出兵,进攻单于。不过捕获的俘虏却说单于在东边,汉武帝于是改命霍去病从代郡出发,而让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兵。——《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很明显,这次漠北之战,真正的主力乃是骠骑将军霍去病,卫青的部队只是起到佯攻作用,汉武帝根本不想让卫青与单于交战从而再立下大功。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会暗授机密于卫青,说遇到单于千万不要让李广打前锋之类的话呢?
所以说,司马迁所说的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很可能是不存在的,汉武帝是背黑锅了。
*** 配图
如果不是汉武帝的嘱咐,那答案只有一个:这是卫青的私自决意。这种推理还有一个旁证。
李广死后,其子李敢怪罪于卫青,愤怒之下打伤了后者。但卫青的之一反应却是隐匿不报,这便值得怀疑了。因为一个人即便脾气再好,但总是有限度的。卫青为人的谦卑谨慎,其中大部分是出于功高震主的不安,不得不如此。
假如李广的调动与他无关,那么卫青大可理直气壮,毕竟李广本身有错在前,而李敢又如此行事,即便是泥菩萨也应该是有火气的。但他并没有,这有可能便是出于愧疚之心。
卫青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也明白,这是自己立下大功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元朔五年,卫青出征匈奴立下大功,不仅自己被封为大将军,连没有丝毫军功的三个儿子也被赐予侯爵。这是他人生的巅峰,但同时也是武帝打压他的开始。武帝的手段是培养霍去病,以霍氏替代卫氏。
所以,元朔六年,十八岁的霍去病便初出茅庐,一战杀敌二千二百首,汉武帝不吝封赏,立刻封他为冠军侯。其后,两次河西之战,汉武帝弃大将军卫青不用,代之以刚崭露头角的霍去病。
后来,漠北之战,主力部队也是霍去病,卫青只是辅助作用。而且这一战,卫青无疑是有军功的,斩首一万九千,但手下却没有一个封侯的,与之相反,汉武帝对霍去病却多加封赏。
汉武帝的这一策略,只要不瞎,都能看出来。所以大将军府逐渐门可罗雀,而骠骑将军府前人山人海。史记中说,“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
汉武帝试图让卫青没有丝毫取得军功的机会,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漠北之战时,是卫青而非霍去病遇到了单于。面对这极有可能是余生唯一一次立功机会的卫青,也不免动了私心,让自己人多立功。于是,他调整了最初的部署:把前将军李广调走,让中将军公孙敖充当前锋直击匈奴。悲剧随之诞生了。
这当然是私心,但能怪卫青吗?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