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贞操=处女膜?古代女性婚姻幸福的决定因素

历史文化5年前 (2019-12-26)130

近日,江西九江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上,演讲者丁璇提及“女孩更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言论在微博上引发热议。一时间,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妖魔化让企图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颇为恼火。当然,大部分网友还是能够理智看待这个所谓“女德讲座”宣扬的和现代中国所要弘扬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区别。

丁璇不仅在讲座中提到:“女孩更好的嫁妆就是贞操”,还在记者采访时回应,“女孩子守住贞洁,才能保证婚姻的福报”,这些雷人的传统文化她是从哪里继承过来的?在古代,难道贞操观就一直是保守的、灭绝人性的、甚至比生命都重要的吗?咱们来一探究竟!

贞操=处女膜?古代女性婚姻幸福的决定因素

▍最近,“女德”专家丁璇的言论让“女德”重回公众视野。为什么这样的言论能够大行其道? *** 配图

原始社会,人都没开化,温饱也成问题,这个时候谈文明、谈贞操都是扯淡。《列子·汤问》中说:“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也就是说,在当时不分什么长幼、亲戚、兄弟姐妹和夫妇,大家“聚生群处”,男女关系是“不媒不聘”的“杂游”,也就是“杂交”。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到了战国时期,私有制已经形成。按照当时的社会风气,“婚”或“娶”是要“告父母”。孔子作为儒家代表之一,更是对婚姻、礼法、道德看的相当之重。从所著《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不难发现孔子信奉婚姻为“人伦之始“,并制定了严格的婚娶礼法,婚前是严禁有试爱行为。当然,要休妻,也要严格遵守女子是否有”七出“之过。若无,不许随便解除婚约。同样,孟子作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却使用圣人舜不告其父,娶蛾皇和女英的事情来说明“不告而娶”的罪恶是低于“无后”。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以基因延续为目的,婚前行房也是可以的。所以,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还比较混乱,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来定义让女子要遵守从一而终的贞操观。

秦朝建立后,此时“贞节”的涵义是指女子在婚前不失身,婚后不改嫁的一种道德行为,一开始只针对已婚妇女,而未对未婚女子和寡妇未做出具体要求。

贞操=处女膜?古代女性婚姻幸福的决定因素

▍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低下,受到很多伦理道德的限制,贞洁观便是贯穿整个古代历史的最为落后、对女子坑害更大的观念。 *** 配图

继秦朝之后,西汉初期,社会风气较为宽松。然而随着儒学的复兴,到了东汉中期,女子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并且社会对于女子改嫁等行为日趋严厉。典型表现在班昭的《女诫》,书中提到“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意思是男的可以再娶,女人却没有再嫁的道理。这种女性“贞节”观念便以书本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历朝历代女性必备的洗脑小红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以小农经济为主题的的耕种并不发达,子女众多的家庭多半希望女子赶紧出嫁,一方面是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是社会法制不健全,动荡的环境让女子早日出嫁,身份的确定,在婚后的生活中更有保障。生存才是硬道理!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一般不会纠结对方是否有婚前性行为,改嫁改娶的现象十分多见。

盛唐时期,想必无需多言,妇女地位高,性观念开放。武则天、太平公主等公开的在皇宫养起面首,这社会风气自由,女性不至约束,公主和和尚私通的事都是有的,那包养小白脸啊、婚前性行为啊都已经不能称之为事。及时行乐的观念更是与当代都市色情男女有一拼!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然而宋以后,开启了中国近一千多年女性性压抑的大门。以朱熹为代表的一大批宋朝文人,大放厥词:唐代”闺门不肃““礼教不兴”。从此,中国广大女性同胞被灌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贞洁也被看得无比重要,这新娘在洞房花烛夜有没有落红,作为判定是否为之一次的最显著标准,也是夫家确保后代是不是自己的种,这三从四德也日趋成为古代女子的标榜准则,她们更视贞洁为生命。

贞操=处女膜?古代女性婚姻幸福的决定因素

▍《欢乐颂2》中应勤因为邱莹莹不是处女而翻脸分手 *** 配图

到了元明清时期,“贞节”的概念终于转换成“贞洁”,此时对“贞洁”的要求更为具体:女子未嫁之前,不得接触除父亲之外的任何男性,以保证处女的纯洁;女子出嫁后不得与丈夫之外的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尤其是性关系,直至生命终结。这些对女子严苛的要求,便在那个时候发生了许多我们今天看来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说,有一女子被男子偶然碰一下就自杀的。还有女性不爱自己夫君,但还是为丈夫死了殉节的。一言不合就自杀,吞金、绝食、跳水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方式。而且周围人对于守节的女性都是持支持态度的,全民狂热,如果有人夸你贞节,你都不好意思活下来。由此可见当时扭曲的贞洁观念已经深入到她们的骨髓。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深远,社会总是以男性为主导,造就了种种严重压抑女性性能力和性表现的文化体系。久而久之,女性个体也被逐渐地被主流培养和训练成“无性人”,浑然不自觉,还以为女人天生如此。反观丁璇所宣扬的“女孩更好的嫁妆是贞操”的价值观,笔者不敢苟同,远的来讲封建的传统文化在伦理关系上强调绝对化、等级制度至高无上,甚至达到排他性的程度!压抑人的个性,漠视个体的性格发展,主要的意图是实现思想大一统。社会发展,终究被淘汰!近的来讲,没有哪个女子生性放荡,因为一张膜而提出分手的直男癌,姑娘,睁大眼睛,他爱的是一张膜不是你!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12/291010.html

“贞操=处女膜?古代女性婚姻幸福的决定因素” 的相关文章

民间关于同治皇帝的死说法有三种 其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原因

民间关于同治皇帝的死说法有三种 其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原因

还不知道:同治皇帝死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同治皇帝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公元1875年1月12日),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去世。关于同治是怎么死的?民间有几种说法,但没有一种说法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就连可信度最高的死于天花说,即便有清廷档...

在古代众多帝王中,有哪些人最后是被饿死的?

在古代众多帝王中,有哪些人最后是被饿死的?

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无疑是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人。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古代,饿死人是相当正常的事儿,不过大都发生在穷苦老百姓身上。要说帝王也有被饿死的,估计打死你,你也不会相信。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不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且他们还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

关羽卖枣,张飞杀猪 两人的武功为什么那么高

关羽卖枣,张飞杀猪 两人的武功为什么那么高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飞和关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张飞和关羽,一个杀猪的,一个卖枣的,为何武功如此高强?东汉末年算得上是彻彻底底的乱世,三国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大小战事不计其数,连年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曹操在《蒿里行》中,这样形容当时的乱世惨状:“白骨露於野...

嘉庆皇帝并不是被雷劈死的 嘉庆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嘉庆皇帝并不是被雷劈死的 嘉庆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代嘉庆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嘉庆之谜揭开,并非被雷电劈死,真实死因是什么?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在这二十五年间,清代经过康乾盛世的辉煌开始了漫长的中衰期。纵使嘉庆皇帝力挽狂澜,拼尽全力想要拉住走下坡路的清代,惋惜他的力量最终不能掉转历史的车头。于是他带着遗憾撒...

历史上雍正帝是怎么死的?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历史上雍正帝是怎么死的?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雍正皇帝一生给世人留下两大疑案,一个是雍正继位疑案,一个是雍正死因疑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清朝十二帝,名气最大的当属康熙和乾隆,毕竟“康乾盛世”乃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代表了封建制度的巅峰,其缔造者自然名留青史。名气最大的是康熙乾隆,最神秘的却非雍正帝莫属,雍正帝不仅是清朝最勤...

古代每个皇帝都有庙号 西汉有庙号的皇帝为何只有四个

古代每个皇帝都有庙号 西汉有庙号的皇帝为何只有四个

还不了解:西汉皇帝庙号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其他王朝的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西汉的庙号为什么只有四个?中国古代的皇帝都有很多的封号,像庙号、谥号、年号等等,其中年号是汉武帝时期才由汉武帝首创,汉武帝也是第一个有年号的皇帝,而庙号是后世的子孙给前朝的皇帝上的尊号...

在古代皇帝为何大都短命?康熙和乾隆为何能长寿?

在古代皇帝为何大都短命?康熙和乾隆为何能长寿?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古代百姓人人都羡慕天子,那是个权力达到顶峰的君王将相,拥有对管理国家的绝对话语权。可如果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这个位置也不是那么好做的,文武百官、天下百姓,有时候还得疲于应付外敌入侵,皇帝也是人,他们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权衡这些身边的...

廉颇的军功有多重?盘点廉颇的赫赫军功

廉颇的军功有多重?盘点廉颇的赫赫军功

廉颇的军功有多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廉颇的赫赫军功,给大家一个参考。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楼昌领兵进攻魏国几邑(今大名),未能夺取。之后廉颇再次进攻,将几成功占领。赵惠文王二...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