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晋惠帝司马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 *** 皇帝吗?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12-26)170

晋惠帝司马衷,(259——306)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17年。在我看来,晋惠帝就是一个傻子,一个大大的傻子。相对于他父亲和其它不务正业的皇帝来说,他们至少都知道自己身处什么样的处境。可这司马衷呢,贪图享乐不说,还被人幕后控制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实权。

你说,这晋惠帝要是像汉惠帝那样,自己就是伤心,觉得母亲残忍,就是不想管,也行。可他这,有什么理由,都不知道怎么治理国家的一个人,竟然还让他当皇帝?要是像晋武帝,他把国家治理得好了,出现了“太康”盛世,要耍要玩都能问心无愧。“我把国家治理好了,我想休息一会儿了,怎么了?”他就相当于即位就是为了玩,单纯的玩,中国历史上好像就只有明代皇帝朱由校跟他颇为相似。

司马衷在位期间,对外界几乎是一无所知。这最终导致了司马衷的驾崩,并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晋惠帝司马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白痴皇帝吗?

*** 配图

一不知:不知宫内外之争斗。

原因1:皇后贾南风专政。

俗话说得好:“男人擅用武力,女人擅用心眼。”相对于四六不懂的司马衷来说,这位贾皇后就是一个心眼非常多的女人。晋惠帝在位期间,是由几个权臣在辅佐他,但他们都接连被贾皇后用各种罪名害死。之后,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辅佐晋惠帝。

贾皇后心有不甘,觉得这两个人容易威胁到自己的势力,又让楚王司马玮秘密地把他们两个给杀害了,随即又杀死了“替死鬼”司马玮。(他本来是帮助贾皇后获得权利的,结果贾皇后为了铲除异己,又以“擅杀”的罪名把司马玮杀害了。)贾南风掌握了西晋朝廷的大权,并幕后控制着晋惠帝的一举一动。

原因2:八王之乱。

此时正在斗八哥的司马衷此时玩得正开心,但他不知道,一场兄弟与妻子之间的斗争即将展开其它诸侯王见到贾皇后通过杀自己的兄弟,(虽然诸侯王之间也都相互竞争,但毕竟都是自己的兄弟,死了都有点惋惜)获得大权的做法感到非常不满。

于是赵王司马伦率先起兵,杀害了贾皇后。(当时司马衷的妃妾有很多,皇后死了不算什么)不久又废掉了汉惠帝,(其实对于晋惠帝本人来说,当不当皇帝已经无所谓了,只要世上有的玩就行)自己篡位称帝。

后来,其他诸侯王又起兵杀掉了司马伦,恢复了汉惠帝的皇位。(其实此时的晋惠帝依然没有实权,只不过幕后掌权的人由贾皇后转变为了几个诸侯王)

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并控制了西晋朝廷。随后,他毒死了晋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为帝。可怜的司马衷至死都不知道是谁真正掌握着实权,更不知道西晋人民社会中的——穷苦!

晋惠帝司马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白痴皇帝吗?

*** 配图

二不晓:不晓人民百姓之贫困。

原因1:对外来民族的憎恨,激起了他们的公愤。

东汉末年,居住在当时的中国外部的少数民族陆续迁往中国内地,学习中国的本领。在西晋初年,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已达上百万人。但由于他们都保留着原来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习惯,不被 *** 所理解,自然也就成为了 *** 所嘲笑、欺负的对象。

西晋的地方官经常向他们收取比 *** 更重的税款,服更重的徭役,但每月给他们钱却非常少。甚至有的时候连 *** 的穷人们都瞧不起他们,经常把自己的活揽给他们,之后又想办法把他们的挣的钱偷过来。忍痛挨骂次数最多的是他们,干活最苦最累的也是他们。

少数民族受不了这种民族歧视,就决定推翻西晋,建立新的朝代,改变现在的政策。于是,匈奴贵族刘渊之一个起兵反晋。他的后代刘曜最终于公元316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一些愤青们经常在网上宣称:五胡十六国差一点就断了汉朝的血统!我觉得这理论不对!其实这也是 *** 把少数民族逼迫到了不能忍耐的境地。少数民族也是民族,他们也应该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自由权,他们忍受不了来自 *** 过度的歧视。因为他们的忍耐超过了极限,所以才起兵反抗的。

原因2: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

西晋初年,晋武帝就增加对百姓的税款,来供自己享乐。而到了司马衷时,他并不知道西晋人民的穷苦,还依旧为自己建造宫殿等娱乐设施。而他旁边的一些比较坏的大臣们就鼓动他大胆地去做,自己则趁机向百姓们收更多的税款,供司马衷“浪费”。(这些钱本来可以用来发展西晋的经济实力,却都被司马衷用于自己的个人娱乐。这也算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而严重的等级分化(等级越高,享受的待遇越高;等级越低,不仅享受的待遇不高,还要服兵役,服徭役,并要交非常多的税款)和歧视,(富人歧视穷人)更加激起了西晋底层人民的愤怒。

他们觉得:是司马衷向我们拼命地收税,自己却拿着这些钱供自己享乐。其实这都是司马衷旁边的那些阴险狡诈的大臣们出的主意,只不过他们是打着司马衷的“旗号”向百姓们收税,从而使百姓们更加痛恨司马衷。而这些大臣则利用之间的利害关系,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最终进行篡位。

晋惠帝司马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白痴皇帝吗?

*** 配图

而晋惠帝司马衷却不知道西晋百姓的疾苦,依然在用那些“挤”出来的钱(有的百姓为了交税,把房子都买了)进行挥霍,供自己享乐。

可以说,司马衷时一个很单纯的皇帝。他在位时只是想玩,想痛痛快快地玩,但却不知道宫中的争斗与百姓的安危。只知道贪图享乐,对其它事情几乎不闻不问。这显然不符合一个皇帝的标准,并最终造成了他的死亡与百姓的唾骂!而自己直到死都不知道是被谁杀死的,为什么要杀自己,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压根儿没有实权。

正是他的这些特点,让他看起来,也确实是一个“傻子”皇帝。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12/291086.html

“晋惠帝司马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 *** 皇帝吗?” 的相关文章

关羽在败走麦城的时候 刘备为何会视而不见

关羽在败走麦城的时候 刘备为何会视而不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败退麦城,为何刘备视而不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三国演义》里,关羽与刘备是结义好兄弟。结果,关羽失守荆州却孤立无援。为何刘备却视而不见?究其原因真是万万没有想到。我们都知道桃园三结义里,刘备、张飞和关羽三兄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美好誓言。而...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 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 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还不知道: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雍正宠臣李卫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皇帝生前,有四个最受其信任的大臣,这就是鄂尔泰、李卫、张廷玉和田文镜。除了田文镜死于雍正朝外,其余三人都延续到了乾隆一朝,其中又以李卫最先去世,年仅51岁。雍正皇帝去世后,把依然活...

刘盈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的?商山四皓为何愿意出山?

刘盈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的?商山四皓为何愿意出山?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都把他们请不出山,吕后(代表刘盈)去一请,商山四皓就出山来了。那么,吕后给商山四皓许诺了什么,他们愿意出山帮助吕后与刘盈呢?刘邦看见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问他们,为什么我请不出你们,太子...

白狼山之战张辽与许褚二人,谁的表现更好?

白狼山之战张辽与许褚二人,谁的表现更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张辽自从归顺曹操之后,就一直受到曹操重用,也深得曹操的信任,大放异彩,除了经典的逍遥津之战,打的孙权落花流水,还有白狼山一战,张辽力斩单于蹋顿,大显身手,风头一度超过了许褚,夺得头功。那么,张辽凭什么力压许褚,夺了头功呢?在正史中,...

关羽投降曹操是真的吗 为什么说关羽降汉不降曹

关羽投降曹操是真的吗 为什么说关羽降汉不降曹

三国历史之中的关羽投降曹操是真是假,为何大家都说他降的是大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关羽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之中有着许多扑朔迷离的地方,比如像关羽是如何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武圣代表的,为何中国民间的义气文化之中说的最多的就是拜关公呢?但这些都不是我们...

黄盖: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

黄盖: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坚遇难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

演义中刘备丢荆州失关羽 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

演义中刘备丢荆州失关羽 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

对《三国演义》中,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荆州失守,保住关羽一命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实在是大意了啊。虽然是关羽大意失的荆州,但刘备实在也有失察之过。当日,汉中之战已经结束两月,刘备这面惨胜。但是汉中人口多被曹操迁入中原,刘备也没有发起陇西之战进一步占领陇右诸郡。...

张煌言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的诗有何特点?

张煌言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的诗有何特点?

张煌言是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明末,雄踞关外的清兵挥师南下,将战火烧遍整个中国,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在这旷日持久的抗清斗争中,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张煌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 (今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