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掉吴国后 西施的下落竟成了的千古之谜
看似弱小的“越甲三千”之所以能吞掉相对强大的吴国,“美女间谍”西施功不可没!就在勾践卧薪尝胆、整日寻思报仇雪耻之时,文种和范蠡不失时机地向他献上一条美人计,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屡试不爽、能四两拨千斤的千古妙计。
勾践派善相之人计然在国中到处寻访美女,计然在苎萝山下访得绝世美女西施、郑旦,然后命人教她们妆容、穿着、步态、歌舞、礼仪等媚术,历时整三年严格培训,学成后将她们献与吴王。
果然,吴王夫差见天下竟有如此殊色尤物,一时魂不守舍、如获至宝,那昏聩夫差临幸过二女后,吸髓知味,于是整日携女游乐,沉溺声色犬马中,荒废了朝政不说,还在西施的劝诱下,变得亲小人远君子,喜佞幸而厌贤良,吴国逐渐由盛转衰,就在忠臣伍子胥被逼自尽后的第九年,吴王夫差身死国灭。
一代霸主灰飞烟灭,“史上最美的女间谍”西施立下了首功,勾践灭掉吴国后,西施的下落竟成了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
*** 配图
按理说,“革命”成功了,西施居功至伟,也该好好享受一下人生了,然而,越灭吴后,她到底是死是活竟至成谜,千载悠悠,众说纷纭。
西施其人,《国语》、《史记》等信史中并无记载,她的魅影之一次出现是在《吴越春秋》中,此时,已是东汉时期,《吴越春秋》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载最为翔实,有关西施的结局,书中这样写道:“(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所谓“鸱夷”,有人解释为牛皮袋子,也有人认为“鸱夷子皮”乃范蠡自号,这段话的意思似乎是那生得“长颈鸟喙”、生性刻薄寡恩的越王勾践过河拆桥,将西施装进牛皮袋里,然后加上石块,沉于江中。
而民间津津乐道的西施与范蠡相恋,最后乘一叶扁舟渺然遁去的凄美故事,始见于东汉时编纂的《越绝书》:“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对于西施以及喜欢她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更好的结局,吊诡的是,除《越绝书》外,其它文献对这一结果均无只言片语之记载。
美丽而神秘的西施究竟是被勾践装袋沉江,还是携手爱人范蠡泛舟五湖、书剑飘零?这谜题的答案似乎是一团乱麻、永远无解。
《吴越春秋》中说西施被装进“鸱夷”中沉入江底的记载,追本溯源竟然出自春秋奇人墨子(名翟)之口。《墨子·亲士》中似乎首次提到西施之死:“西施之沉,其美也”!意思是西施被沉江而死,祸因缘自她惊人之美貌。
墨翟是春秋末期时人,他出生时吴越争霸已接近尾声,各种传闻尚余音袅袅,他如此肯定断言西施死于天赋美貌,抑或亲身耳闻目睹过越灭吴的悲壮活剧,美艳如花的西施不过是下棋者手中的一枚棋子。
“红颜祸水”是男人们推卸责任时惯用的一种借口或托词,有时“颜值爆表”也会引来杀身之祸,在如今这看“脸”时代,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在赢家勾践的眼里,吴国已灭,大局定矣,于是已无利用价值的西施成了厚黑政治的牺牲品,似乎是顺理成章之事。
*** 配图
古圣墨翟的话大抵可信,在春秋时期血腥残酷的杀伐决断,诡计百出的阴谋阳谋,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诡谲难测戾狠权谋手段之下,哪有信义可言?哪有皆大欢喜地圆满结局呢?
关于这出著名“美人计”主角西施的生死之谜,更具代表性的一则传闻是:早在西施接受间谍培训之时,范蠡对这位冠绝古今的大美人一见倾心,情窦初开的西施也对这位风流倜傥、博学多才的智者心怀好感,二人之间早已深深地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范蠡和西施郎才女貌,是一对珠联璧合的佳偶,谁料暗中还有一双垂涎的眼睛贪婪的盯着绝世美女西施,他就是越王勾践,面对如此旷代佳丽,占有欲极强的勾践如何能不动心?
然而欲图大事,必须先强自按捺下心中蠢蠢欲动的占有欲,勾践和范蠡约定:假若有朝一日能够灭吴,就将西施赐予他,如此不仅能成全他们的美事,也可稳住西施,让她有个念想、牵挂,果然,西施虽得宠于吴王,却始终身在吴国,魂系越国。
吴国灭亡后,阴险狡诈、生就一副“长颈鸟喙”模样的勾践果然食言,这厮变脸比变天更快,勾践见西施无意于自己,又不敢明着桀害范蠡,于是生出一条毒计:我不能公然杀你,但可以杀你更爱之人,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于是乎,美人被沉江而死,芳魂一缕,幽幽咽咽来到森罗殿前。
此时的越王志得意满并有恃无恐,他手里握有一支刚刚灭吴、士气正盛的虎贲之师,他早想称雄列国,更不怕范蠡寻仇,何况美人魂归天国,岂能死而复生?对痴情的范蠡来说,复仇又有何意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无毒不丈夫嘛,专制统治的内在铁律在勾践身上显露无疑。
《史记》中以不无同情的笔调郁郁写道:心灰意冷的范蠡独自出走,妻儿俱被勾践杀戮,他惶惶然来到齐地,经过一段筚路蓝缕的艰苦打拼,终成一方巨富,范蠡三次发家,又三次散尽家财,被人尊奉为“文财神”、“陶朱公”,成了富可敌国的代名词,范蠡数次拒绝齐国君王的邀约,从此与政治彻底绝缘。
还有一说:范蠡早已察觉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功成身退,渺然遁去,文种不听范蠡善意提醒,执迷不悟,遂遭勾践毒手。
*** 配图
不知后来已贵为列国首富的范蠡魂梦之间,西施的丽影是否久久挥之难去?
也有学者指出,西施不过是后世杜撰出来的、子虚乌有的人物,在上古文献中,“西施”是对世间所有美丽女子的统称,而并非某一位美女的专属名字,和汉乐府中屡次出现的“罗敷”一样,都是对天下美貌女子的一种泛指。
据说在吴越战争爆发前200年就出现过“西施”的称谓,零散见诸于管仲、庄子等人的著作中,仅仅被用来形容女性之柔美、俏丽,看不出这称谓和吴越之争有任何瓜葛,何况这些先贤难以预测到一、两百年后发生的人和事,这绝非偶然。
聪明美丽的西施,犹如划过夜空的一道流星,彻底地消失在历史深处,她的身上被笼罩着层层迷雾,亦真亦幻,勾人浮想联翩。
她抑或真实地存在过,抑或只是后人的一种情感载体,即便她是真实地历史人物,她的最后结局究竟如何,灭吴后孰生孰死?似乎永远是无解的千古之谜,抑或是万古之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