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孝庄交代何事康熙37年都解决不了?
康熙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生平最敬重他的皇祖母,但孝庄曾嘱咐他一件事,康熙37年都没办妥而雍正一年就办妥了,此为何事呢?
康熙皇帝高尚的人品、优良的作风、高雅的气质,无不闪烁着其祖母孝庄皇后辛勤教诲的光芒。因此,康熙帝一生对祖母充满了感激之情。
*** 配图
康熙帝即位后,多次陪孝庄外出,或拜谒祖陵,或汤泉沐浴。尤其是去汤泉沐浴治病,先后达六次之多,每次外出数十天,康熙无论政务多忙,都要亲自奉陪。每一次出发之前,康熙都会提前到慈宁宫,服侍太皇太后上辇,步行送出神武门后,才上马随行。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孝的康熙帝并没能挽救祖母,孝庄皇后永远闭上了眼睛,结束了她丰富多彩的人生,享年75岁。康熙帝悲痛欲绝,出于对祖母的敬爱和思念,他大办丧事,在一些方面甚至不惜违背祖制。
但是,让康熙皇帝左右犯难的是,孝庄生前立下了遗嘱,对自己身后的事情做好了安排,遗嘱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葬,我心无憾矣。
很明显孝庄的意思是不愿去到关外陪同皇太极,而是想在清东陵安葬。这道遗诏可以说是严重违背了大清祖制的。
这给康熙帝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将祖母葬在遵化,明显违背祖制;将祖母葬入昭陵,又有违祖母遗嘱,落下一个不孝之名。
*** 配图
经过左思右想,康熙决定在遵化孝陵附近建造了一座暂安殿,先将孝庄的梓宫停放在那里,然后慢慢想良策,这样既不违背祖制,又顺从了祖母的心愿。
建暂安殿只是一个权宜之计,经钦天监敬择吉日,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开工,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便全工告竣了。四月十九日,孝庄的梓宫停放在暂安殿,被封掩起来。
但即使是这样,也只是暂为安置,难题依旧没有解决,康熙帝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都没有找到万全的办法。到了雍正即位后,孝庄的陵寝问题才得了彻底解决。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初九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允恭上书雍正帝,建议为孝庄皇后早日择地建陵,入土为安,“则孝庄皇后以及圣祖仁皇帝之神无不大慰矣”。雍正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着手解决孝庄皇后的陵寝问题。
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初五,雍正为孝庄皇后建陵一事,发出一道长谕,他首先给予孝庄皇后极高的评价,继而又追述了孝庄皇后不与太宗皇太极合葬的遗嘱,接着他提出了这次解决孝庄皇后的陵寝问题的指导思想。经过诸王大臣、九卿会议后,决定将孝庄皇后归葬遵化东陵。
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确定孝庄皇后陵寝名为“昭西陵”。将暂安殿改建为陵,需要增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神厨库、井亭等。
改建工程于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正式破土动工,同年十一月底竣工。十二月初十日,停灵三十七之久的孝庄皇后梓宫正式葬入昭西陵地宫。
*** 配图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日,康熙帝为孝庄皇后上尊谥“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十二字。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初二为孝庄皇后的谥号加上“至德”二字。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十一日为孝庄皇后的谥号加上“纯徽”二字。
至此,孝庄皇后的谥号已满十六个字,其全称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或“孝庄皇后”。
有必要提一下,在电视剧和一些书中,多有称“孝庄皇太后”的,这种称谓其实是不妥的。“孝庄”是谥号,谥号要与“皇后”连用,而不是和“皇太后”连用。只不过我们都习惯了孝庄皇太后这个叫法。
比如慈禧,“慈禧”是她生前的徽号,她的谥号是“孝钦”,我们都称她为“慈禧皇太后”,而不能称“孝钦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