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为什么很少有太监干政的现象?
众所周知明朝太监干政的严重程度,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太监与朝臣竟能互相抗衡。那么,明朝之后的清朝为何很少有太监干政的事发生呢?
鉴于明朝太监干预朝政的历史教训,清朝皇室从一开始就不能容忍太监有一丝一毫干预朝政的行为。因此,在其二百多年执政历史中,基本没有出现太监干预朝政的现象。在这方面比以前的各朝各代要好得多。
*** 配图
顺治皇帝福临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命工部铸成一块高134厘米、宽70厘米、厚6厘米的铁牌矗立在宫内交泰殿门前,上面镌刻着一道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
皇帝敕日: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成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诵德。以至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戒。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顺治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这道敕谕后来也成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一旦触犯了,就会被处以极刑。 但是,由于太监生活在皇帝身边,可以找到适当的时机干预朝政,清制虽然严厉,但也偶有太监以身试法。
康熙元年(1662年)被斩首的太监吴良辅,就是之一个被祭刀的太监。吴良辅是顺治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顺治十五年(1658年),他与大学士陈之磷等串通勾结,并接受贿赂,事发。如果按顺治皇帝钦定的法律以及审实的案情,上述人员均应处以极刑。可是,许多官员虽受到了惩处,而吴良辅却受到皇帝百般庇护,留在在宫中。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就在顺治帝死前五天,顺治帝自知不治,恐日后有人追究吴良辅的罪过,便抱病送吴良辅到悯忠寺落发出家为僧,希冀能保全吴良辅的性命。
*** 配图
但是,在顺治帝崩御后第三天,吴良辅就被枭首示众,理由就是“变易祖宗制度,把持朝政”。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宫内义发生高云从泄露职官任免档案的案件。高云从是乾隆皇帝身边奏事处太监,他在窃知大内机密后,暗中结交大学士于敏中、军机大臣舒赫德、尚书蔡新、总管内务大臣英廉等,企图借势安排自家人。事发后,乾隆皇帝异常震怒,儿牵涉此案的高官都受到了严厉申斥和等级不同的严厉处分,而太监高云从则被立正典刑。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宫内义发生了寇连材案。寇连材是成年后被阉人宫为监的,他于23岁时进宫侍奉慈禧太后,成为一名梳头房太监。由于他聪明能干,做事精细谨慎,颇得慈禧太后的喜爱和信任,就派他到光绪那儿当差,侍奉皇上,实际上是要他监视光绪的言论行动,以便即时禀报。寇连材从小就深明大义,对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很不满意,从心里同情、支持光绪帝希望维新变法、图强求富、救民于水火的想法。因此,他不仅不把光绪的言行密报慈禧,反而常将慈禧太后胡作非为的事情告诉光绪。
甲午战争失败后,慈禧太后卑躬屈膝,竟然下令清 *** 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 *** 进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里。
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爱国心驱使着寇连材下决心以死向慈禧进谏。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十日早晨,寇连材跪在慈禧的床前,放声痛哭道:“国家已如此危险,老佛爷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该为自己想想,怎么还忍心玩耍,不怕发生变乱呢?”慈禧太后把他臭骂了一顿,赶了出去。
口谏不成,寇连材又决心书谏。在二月十五日,他把早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太后。这个奏折共有10条内容,其中包括: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不要修圆明园、幽禁光绪;要顾及京师特大水灾,立即停止擅自动用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等。这奏折中的内容字字掷地有声,饱蘸血泪,是许多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 配图
慈禧太后看过奏折,暴跳如雷,尤其书中有规劝太后归政光绪之类的话,捅了慈禧太后的心窝子,因此她失态地一连声地呼叫着,把寇连材抓来审问。慈禧太后经过审问,得知指责自己的这个折子确实是寇连材所写,不禁怒火中烧,以“犯法干政”和“越分擅奏外事”等罪名,下令把寇连材送交刑部,立即正法。二月十七日这天中午,寇连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临刑时,他神色镇静,遥向父母叩了头,说:“如此足以千古了。寇连材作为一名太监,却位卑不敢忘忧国,以坚不可摧的爱国忧民的意志,去抗争腐朽的封建势力,不惜以死报效国家,其精神为后世敬仰。
不管怎么说,由于清朝统治者遵循了严禁太监干政的制度,因此在其二百多年执政历史中,基本没有出现太监干预朝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