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考古发现之旅:探索煤中神奇金链之谜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2-22)190

伊利诺伊州的莫里森市,一个星期二的早晨,S。W。科尔普夫人正在填装煤斗。她发现有一个煤块太大,于是她想把煤块打碎成几个小块。之后,煤块落地,分成了两半。而且恰好是从中间分开。就在这个时候,科尔普夫人发现在煤块中心楔着一个做工精致的金链子,大约有25.4 厘米那么长,“它看起来很古老、很典雅。”科尔普夫人后来说。

看到这个金链,科尔普夫人当时之一个反应是,它或许是某个矿工不小心掉在煤块中的。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当她把金链子从煤块中拉出来的时候,她发现,尽管金链子的中间已经变得松动,但靠在一起的两端却仍紧紧地楔在煤块中。此外,她还发现金链子松动的地方在煤块中留下了一个很明显的圆型凹陷形状。由此可见,金链子存在的时间必然与煤块本身一样古老。于是她把金链子拿给了一位专家检验。专家最后断定,这是一个8克拉的金链子,重约 12克。科尔普夫人后来干1899年逝世,把金链子转交给了她的一个亲戚,之后就下落不明了。

考古发现之旅:探索煤中神奇金链之谜

*** 配图

由于这个金链子被发现的环境比较奇特,因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给予它过多的注意,科学家们后来也没有进行深人的研究。所以,我们无法了解清楚它的 *** 工艺,也就无法搞明白它的来龙去脉。

但是,无论从哪方面来讲,这个金链子的发现都是与众不同的:当地煤层的历史大约在2.6亿年到3.2亿年之间。这预示着早在那个时期,就存在着某种文明,它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金链子所体现的精湛程度。

有三种理论可以解释这个发现之一,我们现有的有关人类进化的理论是错误的,文明社会的人类早在恐龙时代早期就已存在;第二我们现有的有关煤的形成期只有数千年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几百万年;最后一种,同时也许是传统理论学界最愿意接受的一种解释,就是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一种误会,甚至是一个骗局,从一开始就是报纸发行人为了扩大销售量而故意用耸人听闻的故事来吸引读者的结果。

然而,让我们看一下当时有关这个消息的报道以及那一份报纸的总体情况,我们就会发现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我们可以感觉到整篇文章是低调的,表明该报的发行人对此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此外,文章被安排在头版,这是事实,但是当时报纸的头条新闻却是有关莫利森市棒球队由于缺少一名投球手而遭修败的这样一则令人沮丧的消息,而发现古代金链子的报道只是次要的。

如果说文章中有什么夸夸其谈之处那么编者的意图也只是为了能尽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样一件神奇的事情的确是发生了。正如文章中所说的:“面对这件笼罩着神秘色彩的文物,想到地球经过无数万年的运动,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地层把它深深地掩埋于地下,我们怎么能平心静气犷。

考古发现之旅:探索煤中神奇金链之谜

*** 配图

我们很难把这篇文章简单地看做是一个骗局,也许其中确有不尽详实的地方,但至少我们从文章中很难找出。应该说这篇文章的格调是以诚实为主的,同时诚实中还带有点天真。参加对这件文物的研究以及文章报道的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丰富的知识。因此,公正地说,这篇文章在细节上是准确的,此外,无论迟疑与否他们都自信其中并没有一处不确切的地方更不会是一场骗局。在他们看来这个发现所揭示的是一种我们迄今还从未遇到过的异常现象,也是我们必须研究清楚的。

只有有了文化,才能产生工艺技术。而工艺技术发展的更大体现就是无数工具、武器、器皿、宗教形象和骨器的出现。

原始人群出于生存的目的,每天不得不与大自然进行抗争,也正是这种斗争促进了他们不断地发展、进步,进而产生了艺术。经过多年的生活积累,他们逐渐确定了自己所崇拜的宗教形象。这些宗教形象既有男人,也有女人。据考证,原始人群制造这些宗教形象一般来说是举行宗教仪式的需要但有时也用于装饰珠宝。把形态各异的宗教形象雕刻于黄金或白银首饰上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文化的进步。

在原始人群中,打制黄金链子是一件专业的、艰巨复杂的事情,而绝不可能是随便某一个人简单地把一些黄金穿在一起,之后便在捕猎猛玛或霸占他 *** 子的时候偶尔戴在他或她的手腕上的。此外一个做工细致的金链子也不可能由石制工具打制而成。由此可见,这个黄金链子代表了一个已历经数千年发展的文化,而这个文化显然不同子古埃及文化,也不同于两河流域或古代中国的文化。

我们这么说的原因在于,根据目前的历史学理论,最早的黄金链子出现在古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时间大约是在 5500年前。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当时通常使用的材料是纯黄金,而科尔普夫人发现的8克拉黄金链子运用的是合金技术,现有的资料表明,5500年前,不管是古埃及人还是古代两河流域人都没有掌握这项技术。

考古发现之旅:探索煤中神奇金链之谜

*** 配图

众所周知,8克拉的黄金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而只能算是一种合金,因为按比例,黄金在其中只占1/3,2/3是其他金属,多数情况下都是铜。这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事情: 直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合金技术才开始流行,但他们当时通常 *** 的是15克拉,也就是黄金占6096以上,并且上面印有明显的纯度标记,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过出产于那个时代的 8克拉黄金制品。

因此,如果有关科尔普夫人的报道属实的话,我们可以初步肯定这个发现证明了类似于此的一个高度发展的文化早在恐龙时代之前就已存在。当然,这个想法在那些积极维护正统理论的人看来是完全不可容忍的。

然而,不幸的是,正当这些人沉溺于正统理论的时候,在极为古老的岩层中,人们已经陆续发现了更多的人工制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2/301019.html

“考古发现之旅:探索煤中神奇金链之谜” 的相关文章

刘沆:北宋时期宰相,任相期间大力推行革新

刘沆:北宋时期宰相,任相期间大力推行革新

刘沆(995-1060年),字冲之,号庐山,吉州永新人,北宋时期宰相,刘素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舒州。累迁太常博士。奉命出使契丹,坐事出知潭州,镇压瑶民起义,累迁工部侍郎。宣祐三年(1051年),担任参知政事,支持张...

杨侑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杨侑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杨侑——隋朝最后一位皇帝,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义宁元年(617年),隋将李渊攻破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可过了不到一年,杨侑就于义宁二年(618年)被迫禅让,成为唐朝的酅(xi)国公。然而又过了不到一年,杨侑就于武德二年(619年)突然身亡。那杨侑为何未能挽救隋朝,又是如何死的呢一,...

蒋捷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蒋捷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共152年。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知道蒋捷,是他的《虞美人。听雨》,短短的一曲,却道尽了他漂泊孤寂的一生。作为宋末的进士,还没来得及赴任国家便灭亡了,一生的悲欢离合颠沛流离尽在《虞美人。听雨》中!一,青年才俊崭露头角高中进士...

李严能够和诸葛亮分掌军政大军 李严到底是什么人

李严能够和诸葛亮分掌军政大军 李严到底是什么人

李严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让他跟诸葛亮分掌军政大权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严是东汉末年南阳人,少时便以才干闻名于世,先后在刘表和刘璋手下任职,后在刘备进攻益州时,看出刘璋大势已去的他转投在刘备帐下,逐步受到刘备重用,一直到其临终托孤。要李严同...

司马睦:西晋宗室、诸侯王,他为何被降爵?

司马睦:西晋宗室、诸侯王,他为何被降爵?

司马睦(?―291年),字子友,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六弟曹魏中郎司马进之子,谯刚王司马逊之弟,著名史学家司马彪的父亲,西晋宗室、诸侯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司马睦初在曹魏时,封安平亭侯,任侍御史。西晋建立后,封中山王。咸宁三年(277年),因罪降封丹水县侯...

黄承彦作为诸葛亮的岳父 他为什么要帮助陆逊走出八卦阵

黄承彦作为诸葛亮的岳父 他为什么要帮助陆逊走出八卦阵

诸葛亮的岳父,为何要帮陆逊走出石阵?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夷陵之战,刘备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伤亡十之八九。若非赵云前来救助,后果不堪设想。刘备即刻往白帝城,然而陆逊依然穷追不舍,这一切早在诸葛亮的预测之中。于是便在鱼腹浦摆下...

历史上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都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历史上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都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安史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背叛唐朝的战争,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安禄山和史思明各自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历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两位悍将,由起兵到坐镇一方,撼动了大唐的江山,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与其说是被唐廷剿灭,倒不如说是灭于“家贼”,无疑...

李永芳是什么人?他投降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永芳是什么人?他投降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永芳,辽东铁岭人。明末将领。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明朝镇守抚顺的游击将军李永芳开城向后金投降。李永芳因此成为明朝首个向后金投降的边军将领,抚顺也是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来,攻陷的首座明朝城市。《清史稿·李永芳传》中记载:太...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