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朱元璋真的有血洗湖南吗?
湖南民间自古流传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朱元璋亲率大军,追杀仓惶逃难的老百姓。
忽见在他马前不远处,有一个妇人,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手里拖着一个孩子,艰难地行走。那牵着的不过四五岁,一步一跛,嚎啕大哭;那背着的却有十来岁。朱元璋看在眼里,恼在心头,便策马跑到妇人跟前,斥道:“汝妇人,好生无理,为甚背大拖小?!”那妇人见问,抹掉眼泪答道:“大人有所不知,大孩乃妾小叔,他父母,为乱军所杀,唯一的亲人就是 *** ,我必须格外关照他;小的却是 *** 骨肉……拖小背大,实出无奈!”说罢,泪如雨下。朱元璋听罢,大为感动,便抽出一面杏黄旗,叫妇人插在路旁田里。又传令三军:所插杏黄旗田里,不许军马进入,违者斩首。从此,上下军马,不敢入田。没多久,这丘田便挤满了人。那丘田叫鄂公大丘,朱洪武血洗湖南,就留下这一丘人,湖南土著百姓才被保存下来。
*** 配图
元明之际,湖南被兵最烈,人口顿减(据民间传说朱元璋为剿陈友谅曾
“血洗”湖南,将湖南人赶入一丘大田里,就留了这一丘田的人,其余的全杀了),使得本来人口少的湖南一片荒芜。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招抚流亡、放还奴隶、劝课农桑、鼓励开垦等,并且对湖南进行了大规模移民。这就是所谓的“江西填湖广”,移民主要来自江西,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来自湖北、安徽。浏阳的客家人则是明初朱元璋血洗浏阳后,从江西、广东移民而至的。明初朱元璋血洗浏阳,造成“地广人稀,不见炊烟”的局面。浏阳市现有居民大多系外地迁移而来,形成目前“十里不同音”的语言特色,其中就有从广东梅州迁来的客家人。如今该市客家人已有30多万,分布在浏阳东乡的6个乡镇。尽管已经过去几百年,但他们仍保留了与广东客家人一模一样的客家语言与风俗。现在的湖南人,百分之四十来自江西,也就是10多代以前的湖南人就是江西人。移民到湖南的江西人,亲戚都还在江西,比喻姑姑、姨娘、舅舅等。湖南去江西看亲戚,就是看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江西人过湖南,当然也就是老表来了。从此,湖南人就称江西人为老表,就是表兄弟,表姐妹的意思。
朱元璋为报复当初湖南百姓对陈友谅的支持,血洗三湘。结果,湘潭人口由元时的10万剩下仅2.5万人。小小的一个常宁县,早在宋代崇宁五年(1106)已有 99031人。一场“洪武血洗”,到明朝永乐十年(1412)只剩下5887人,还包括屯兵户在内。只得来个扯江西填湖南,换了一次人种。
*** 配图
而朱元璋为何要“血洗湖南”,要解开这个谜,不得不从湘乡的易华帮助陈友琼的儿子陈理坚守武昌说起。 援助陈理守城埋下“血洗湖南”的祸根元朝末年,在湖南湘乡的唐甲湾(即今湘乡市的潭台村箭楼湾),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此人姓易,名华,字闻远(1294—1377)。易华的曾祖父易炎正,字致中,号涟溪。易炎正小时候就与许衡关系很好,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程朱理学,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受到人们的啧啧称赞。易炎正参加科举考试,举延祜庚申进士,授官宁乡县丞。他晚年定居湘乡,成为湘乡易氏开派之祖。易华生得虎背熊腰,身材魁伟,从小继承家学精通经典,又好武,曾赴峨眉山拜名师学道练武,技艺超群。加上他天生侠义心肠,专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广交海内豪杰,年纪轻轻就受到方圆数百里的豪侠之士拥戴。那时,朝廷政治日益腐败。
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元朝统治者更加疯狂
地加紧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掠夺和压迫,肆无忌惮地横征 暴敛,使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廷又令总治河使贾鲁带戌卒二万,强征民夫 十万修黄河故道,兴修黄河故道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官吏只知勒索,更使民怨沸 腾。不堪忍受残酷压迫的人们,在“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激励 下,纷纷揭竿而起。北方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南方爆发了徐寿辉起义,紧接着,布王三孟海马起义于湘汉,芝麻李起义于丰沛,郭子兴起义于豫州,还有李二、彭大、彭均用起义于徐州,方国珍起义于海上??
*** 配图
不到几年就形成了“四海纷争、八方骚乱、群雄逐鹿、天下纷扰”的混乱局面。这时当过和尚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义军,成为深为郭子兴赏织的一个将领。少怀大志又才兼文武的易华也看到元朝统治即将崩溃,他又见乡亲们早已不满元廷统治,不负湘乡、湘潭等地乡亲的托望率乡民起义,成为湘中农民起义军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