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洋航行肩负了怎样的秘密使命?
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也被称为三宝太监。1405年到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及明宣宗的派遣,率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只,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大规模远洋航行。
*** 配图
前后延续二十八年,途中经历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南至爪哇,西至波斯湾和红海沿岸,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航程数十万公里。,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其整个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旧称西洋,因此,这些航海活动被总称为“郑和下西洋”。这一远程航海史上的壮举,在当时被称为“盛事”。郑和下西洋证明了在十五世纪,中国具有世界上领先的航海科技和船只制造技术。
郑和乘风破浪,历经磨难,屡下西洋,往返数次,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又肩负着什么样的秘密使命?专家学者各有著述,莫衷一是。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到海外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并且沿途炫耀武力,展示国力富强。建文帝名叫朱允文,是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长孙。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尤其钟爱长子朱标和四子朱棣。按祖制,皇权应以正统世袭,所以朱标死后,其子朱允文继承了皇位,年号“建文”。
*** 配图
建文帝登基以后,鉴于叔辈藩王的军政大权过重,相继削藩,燕王朱棣唯恐自己被废,借口“清君侧”,公开起兵反叛,号称“靖难”。靖难之役,朱棣获胜,登上皇位,迁都北京,称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从此,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传说他已经逃亡海外,若果真如此,对于有篡位之名的明成祖来说岂不是祸根!万一将来回来复辟,朱棣的皇位还怎能坐稳?为绝后患,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追查。有人考证说,为了寻找建文帝,郑和不但下西洋,而且三次东渡扶桑,到日本去过。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既有政治目的,也有经济目的。遣使出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使万国来朝,稳固明朝政权,瓦解政敌残余势力,自然不失为提高国际威望和巩固统治的有力措施。郑和七次远航,与东南亚、南亚沿海各国建立了一种国际和平局势,使海外远国都“宾服中国”。另一方面,船队远航打开了一条通往西洋诸国的海上航道,满足了明朝官方扩大对外贸易市场的要求。当时,中国 *** 用精美的瓷器和绫罗绸缎等手工艺品,换取外国的香料补药、奇珍异宝,这从郑和统率的船队被称为“宝船”,就可以得到证明。不但明朝官府,周边国家,甚至沿海官绅百姓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应该说,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
*** 配图
还有学者认为,上述说法有失偏颇。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使命应随时间的推移有阶段性的不同。郑和前三次下西洋,一是寻找逃亡海外的建文帝,二是和东南亚、南亚沿海诸国建立一种国际和平局势,后四次带有探险、猎奇性质,向东南亚以西的未知世界行进,开辟新的航道,让海外远国“宾服中国”。
总之,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说法繁多,难有定论。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都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史料,仔细甄别,还历史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