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乐毅这些名将前半生立功 后半生都去他国避难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4-22)260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很多谋士说客没有固定工作单位,他们不断游走于各国之间,苏秦、张仪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其实不但谋士说客会这样,有不少对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也没有固定待在一个国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被逼的。

首先要说的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乐毅。

当年燕昭王为了报被齐国侵略之仇,他是招贤纳士广揽人才,不少有本事的人都去了燕国,这里面就包括乐毅。在乐毅的帮助之下,燕国又经过了很多年的准备,那是兵精粮足可以和齐国一战了。为了保险起见,乐毅还是没有托大,在他的建议之下,燕国和赵、楚、韩、魏组成了五国联军,而后由乐毅指挥,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当时的齐国虽然强大,可架不住对方人手多,再加上乐毅的指挥有方,所以很快就被打败了。赵、楚、韩、魏这四国各占了一些便宜之后就撤军了,只有乐毅率领燕国人马一连下齐国的七十多座城,只有即墨和莒城没有攻破。那个时候燕昭王去世了,太子继位就是燕惠王。燕惠王做太子的时候就不怎么喜欢乐毅,正好即墨城的守将田单给他们君臣使用了反间计,说乐毅没有拿下最后两座城是为了收买民心自己当齐王。燕惠王一害怕,就派大将骑劫去接替了乐毅,乐毅害怕自己回国后被害,就逃到了赵国去了。

乐毅这些名将前半生立功 后半生都去他国避难

(图)田单(tián dān)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名单,临淄人

我们要讲的第二位,就是给乐毅和燕惠王用反间计的田单了。

田单是齐国王族的偏支,联军进攻齐国的时候,田单就预料到事情要不好,他就告诉自己的族人把车轴的两端都用铁皮包裹上。等齐国被燕军打花了之后,大家都开始逃亡,路上的车子非常多,很多车轴都被撞裂了,只有田单家族的车辆得以保全,然后他们就逃到了即墨。不久即墨太守战死了,大家都说田单家族在逃难的时候表现的非常好,就推举田单当了将军,率领大家坚守即墨城。

之后就出现了我们前面说过的段子,田单用反间计让平庸的骑劫代替了乐毅。虽然削弱了敌人,可这样还不够,为了让即墨人死心塌地的听从自己的指挥,田单先是假装说一个士兵是神仙,而后就用神仙的命令号召大家。后来他又放出风去,说即墨人害怕燕军割掉俘虏的鼻子和挖掉他们的祖坟,燕军都很配合的做了,这样即墨城里的人就都有了要死战的决心。

为了迷惑燕军,田单让即墨城的富豪去给骑劫送礼,那意思就是,等即墨城沦陷的时候,希望燕军对我们家族高抬贵手。等燕军彻底放松,即墨人劲头鼓足的时候,田单开始出绝招了,他给很多牛身上穿上了绸缎衣服,犄角上绑上了尖刀,又把他们的尾巴捆上了可燃之物。等到夜里的时候,田单把这些牛尾巴点着,就放出了城,后面跟着五千多敢死队。那燕军是毫无准备啊,结果被齐军和齐牛杀的打败,骑劫也断送了性命。之后那些沦陷的城市也纷纷起义响应田单,就这样,七十多座城又重新回到了齐国的手里。

大家重新迎回了齐襄王,田单被封为安平君,还做了相国。因为田单对齐国的功劳实在太大了,所以齐国的百姓对他的热爱是远超过了齐襄王,虽然齐襄王也总想办法和田单和谐相处,可总是过不了内心那道关。后来田单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也不想死在齐襄王的手下,就投奔了赵国。

乐毅这些名将前半生立功 后半生都去他国避难

(图)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

可能是巧合吧,上面两位都离开原国去了赵国,接下来的这一位却是从赵国出走的了,他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

廉颇和和前面那两位不一样,他是赵国培养起来的将军。廉颇曾经为赵国打败过齐国,占领了几座齐国的城池;也曾经攻打过魏国,拿下过魏国的防陵和安阳。后来在赵孝文王的时候,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廉颇受命在长平和秦军对峙。因为双方实力是有差距的,所以秦军几次打败了赵军。针对这种情况,廉颇决定采取高筑壁垒坚守不出的策略,双方就这么熬了三年。秦军毕竟是侵略的一方,持久战它们玩不起,就只好从另一方面下手了。他们派人在邯郸散播了一个谣言,说廉颇现在已经不行了,秦国最怕的就是赵国的赵括将军。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赵王就用赵括接替了廉颇,结果赵括被杀,四十万赵军也跟着陪葬了。

看到赵国实力受损,燕国想来沾点便宜,就发兵攻打赵国。这次赵国重新启用廉颇,他让乐乘带五万人吸引燕军的后援部队,而后率领八万大军去迎接燕军主力,结果把来犯的燕军打的是稀里哗啦。而后廉颇又趁胜率军追进了燕国境内,围攻燕国的都城,燕国只好割让五座城池求和。此战之后,廉颇被封为信平君, *** 相国一职。

后来赵孝文王又派廉颇出兵去攻打魏国,占领魏国的繁阳。不久赵孝文王去世了,新赵王不信任廉颇,就让乐乘去代替廉颇领军。廉颇一怒之下就发兵攻打乐乘,乐乘虽然跑了,可廉颇知道赵王不会放过自己就投奔了魏国。

乐毅这些名将前半生立功 后半生都去他国避难

(图)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

魏王虽然接纳了廉颇,可始终也不敢重用他,那时候赵国又需要人打仗,就派人去探望廉颇。廉颇存心回赵国,就在使者面前大大的展示了自己强健的身体,可使者早就被廉颇在赵国的仇家收买了,他回去告诉赵王,廉颇虽然老了,可饭量依旧很大,不过他和我在一起没多久,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这廉颇真是老了,就不再召唤他了。

后来楚国需要人才,就秘密的接廉颇去了楚国,廉颇去了楚国以后,虽然也带兵打仗,可再也没有立过战功。

上面说的这三位,各各都是一代名将,都为国家立下过赫赫战功,却后半生流落他国,着实让人感慨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4/311388.html

“乐毅这些名将前半生立功 后半生都去他国避难” 的相关文章

张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张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说到西汉大臣张禹,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张禹,字子文。他本是河内轵县人,之后与父亲一起移居到了莲勺。他年少时对卜卦、占卜之术颇有了解,每每在集市上看到卦相摊上有人卜卦时还能从旁参言。长大后的张禹去长安拜师学习了《易经》与《论语》等书。在名家的指点下,聪明好学的张禹学问日进,也渐渐有了些名气,也慢慢有了不...

崇祯帝在位时期,都有哪些人担任过内阁首辅职位?

崇祯帝在位时期,都有哪些人担任过内阁首辅职位?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通称“崇祯帝”。 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在崇祯执政的十七年间,内阁首辅换了十七个(十九任,有两人担任过两次),平均算下来,几乎是不到一年换一个。在这些首辅中,跟崇祯配合的时间最长的是周延儒和温体仁。周延儒两次担任内阁首辅,合计时间长达四年零五个月,温体仁一次担任...

荀爽: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尊崇儒学,重视礼制

荀爽: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尊崇儒学,重视礼制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谞,字慈明 。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名士荀淑第六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荀爽出身“颍川荀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他自幼聪敏好学...

孙权晚年执政下的东吴陷入内乱,是因为什么?

孙权晚年执政下的东吴陷入内乱,是因为什么?

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孙鲁班是吴主孙权的长女。她是吴国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孙权晚年开始,吴国政坛一片混乱,正是因为有她在其中胡搅乱拌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孙鲁班的生母步夫人是孙权最宠爱的女人之一。爱屋及乌,孙鲁班自幼便很得宠爱。所以...

唐玄宗时期后宫有四万宫女 她们是怎么进入宫廷的

唐玄宗时期后宫有四万宫女 她们是怎么进入宫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玄宗时期,有宫女四万人,这些宫女的来源都有哪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中国古代后宫制度源远流长,后宫妇女人数众多,汉魏时期已然。到了唐朝,宫女人数也不少,太宗时期,据李百药《请放宫人封事》,“窃闻大安宫及掖庭内,无用宫人动有数万”。这仅仅是长安宫...

李世民都已经称帝了 罗艺为什么还要选择造反

李世民都已经称帝了 罗艺为什么还要选择造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称帝后,罗艺为何举兵造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627年,驻守于泾州之地的大唐守将罗艺谎称自己接到朝廷的诏令,率部往京师长安而来,而在途径豳州之地时,罗艺突然率领麾下的兵士向驻守此地的大唐官军发起进攻,而大唐官军猝不及防,被打的溃不成军,...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

对诸葛亮为了得到姜维可谓煞费苦心,那么这个姜维到底有多厉害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字伯约,姜维最初为魏国将领的,却不受重用。诸葛亮北伐看出姜维是个文武双全的良将,出于爱才之心使用反间计得到姜维。姜维来到蜀汉收到诸葛亮重用,诸葛亮以接班人来培养。诸葛亮为了得到姜...

历史上孙策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孙策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相是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孙策是汉末群雄之一,割据江东,也是江东孙吴政权的开创者,孙策智勇双全,被称为“小霸王”。孙策后来在一次打猎中,遇刺受伤而死。如果孙策不死,说不定将会改变整个三国的格局。说起孙策之死,非常值得探讨,当时,孙策遇刺,哪几种情况造成了孙策之死?关键时刻,孙策的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